艺术教育与艺术审美心理的培养
2015-05-09桂嵩其龙恬
桂嵩其 龙恬
摘 要:“美是艺术的目的和推动力”——冈察洛夫。还有人曾今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得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生活如此的多元化、信息的广泛化,美可以打动人、美可以净化心灵。审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部分,因此艺术教育成为我们学习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艺术;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1
艺术作为一门学科,当初是不受到人们所重视,大部分人都认为艺术学习和教育没有必要,认为艺术只是简单的知道什么好看、什么不好看而已。美国的分析美学家乔治·迪基说,我们在一个堆着各种杂物的储藏室里面,让你从杂物中选出你认为是艺术的东西时,你完全可能选出来,你认为是美的你就会选出来,但是我们都要明白一点:美与艺术的关系不是同一性,在我看来,艺术应该是审美的升华。艺术是美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是在审美的灵魂深处。
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来说,在学习美学理论知识时,常都会考虑什么叫做艺术?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就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大部分人都偏向理科的前景要胜过文科的思想,很明显艺术这一门类来说更是让人觉得浮夸而缥缈。许多家长也确实是抱着这种态度为孩子量身打造医生、建筑师等等高尚的专业,却不知道这种失衡的选择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极其不利。
生活既是艺术的基础和重要的源泉,要重视生活、艺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真实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起点,这样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到美,发现到闪光点。也就是说,艺术学习只有与日常生活连接,才能获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让学生对环境和日常事物认真观察、聆听和反思,不断发现其中的变化,才能提高个人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感受。席勒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绝大多数艺术都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丰富精神生活的展示,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取决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的属性和人的主观意识。老师要做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媒体、图片、实物)引导学生全面的欣赏作品,而不是单方面的给学生下个死定义,告诉学生什么是美的、什么的丑的。其次,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對美的事物比较和想象的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比较、想象和联想,加深他们的审美印象,在心灵中刻画出美好的感觉,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作品。最后,培养学生欣赏和判断能力。迦迪那曾今说过:“任何美的艺术品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但真正的美却一定能够掩盖这些小小的瑕疵。”所以,好的欣赏能力将对我们未来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什么是欣赏呢?欣赏是人们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来赞美一件事物,从而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其中的美。这种对美感的欣赏,可以是来自自然的,也可以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增加欣赏能力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审美判断能力的提高。如果说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是一种情绪体验,是形象思维相联系的;那么,审美判断,则是在情绪体验的基础上,由形象思维过程进入逻辑思维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活动。老师应该让学生们自行对艺术作品(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的)在一起进行分析“对话”,让学生进行审美判断。把画中所提倡的美与其中隐喻的丑同时作为对象来感受、鉴别,并作出审美的、伦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这样的教学无疑是生动的,使得的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获得了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
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有相互尊重,互教互学,让学习的方式更为丰富;而家长则应该重视“聆听”,“听”是一种很好的认同的方式,当一位孩子对你诉说则表示他足够的信任着你,希望你在他未来的道路给予良好的建议。兴趣是天生的教师,各种不同的选择都会造成不同的教育结果。因此作为当代的教师除了把自己满腔的学习热情灌注给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们学的有兴趣学的快乐,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审美心理
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审美的培养是源自于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审美趣味的积累。这就需要我们在艺术教育的工作中培养学生的一个普遍审美能力。每个人在心中都有一个固有的审美定式,你认为美的,他认为不一定美。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一般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普遍审美。当然这也是在长期的培养当中形成的一种能力。但是当今的素质教育还需要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我们在教育他们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他们对于自我开发的一种禀赋。艺术是源于一种情感的积累,那么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会含有自己的艺术联想,这同样是也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我们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尽可能的展现出艺术教育诱人的“趣味”,要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的时候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那么他们才有可能会对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形成一种愉悦的审美心理。要让学生们知道好的艺术作品可能让欣赏着得到满足,那么他们才会愿意主动去接受艺术所带来的乐趣。
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心理,一方面是为了丰富他们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他们对待艺术的审美态度,让他们能够在学习艺术的乐趣中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用乐观、愉悦的态度去重新审视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审美心理描述》 滕守尧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3.1
[2]《艺术与视知觉》 鲁道夫·阿恩海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