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与反叛

2015-05-09杨阳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5期
关键词:反叛孤独

杨阳

摘 要: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是当代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对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个不寻常的主人公,因为他的中心目的是抗拒成长的进程。在此进程中他内心里充满着迷茫、孤独和对成长的畏惧与反抗。本文试图从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历程中所面临的孤独与其反叛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小说中反映出来的成长主题。

关键词:孤独;反叛;成长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01

一、成长的孤独

贯穿小说始终,霍尔顿似乎一直被他周围的世界所排斥,所欺骗。正如他对斯宾塞先生说的,他觉得自己陷在生活的“另一边”,他不断试图在这个他觉得他并不属于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1、渴望交流又孤立自己

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霍尔顿的孤立是他大部分痛苦的原因所在。他从不直接地谈及他的情感,也不试图发掘问题的根源。从他被开除到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出他不顾一切地需要与人接触,需要爱,但是他那堵愤懑的自我保护之墙又阻止他去寻找这样的交流。他从来没有直接表达过对琴·迦拉格的喜欢,某个夏天他们共度的美好时光不断地在霍尔顿脑海中浮现,他把这作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寄托,没有直接对任何人说起。他也渴望与琴联系,所以才一次又一次的想给琴打电话,但他又过于恐惧,把自己孤立起来,以至于不敢做出任何真正的努力去与她联络。同样,他的孤独促使他与萨丽·海斯约会,但他对孤独的需要又使他去侮辱她,赶走她,而后又道歉,最后又逃避回只有自己的世界中去,这个过程充分展示了他渴望交流又害怕交流,渴望被爱又孤立自己的矛盾与挣扎。

2、渴望温暖却又无助

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成长的道路上极其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的温暖与呵护,但是我们从霍尔顿的叙述中可以得知,他身处的潘西学校是一个冷漠、充满压力与谎言的地方。在那里学生之间替写作业,室友之间并不和谐。霍尔顿因为心目中的女孩琴与室友斯特拉德莱塔约会而感到不安与不快并与之搏斗之后,他去隔壁找阿克莱寻求一丝陪伴与温暖,反而感到冷漠与虚伪,以至于他对这所学校不再有一点留恋,在半夜永远地离开了宿舍。

家庭应该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可是我们没有感受到一次霍尔顿与其父母真诚的交流,他们与霍尔顿似乎处于相对隔绝甚至对立的世界中,对于他接二连三的被开除,他的父母并不会反思其中的根源,父亲会生气地想“要他的命”。他渴望理解,渴望温暖,也许在他的内心,艾里·考尔菲德——他挚爱的弟弟能够理解他,悲剧的事艾里在三年前永远地离开了他,他为此饱受折磨,随身携带一只艾里过去常在上面用绿墨水写诗的棒球手套以尽哀思。霍尔顿十岁打的妹妹菲苾不时地表现出非凡的成熟,甚至因霍尔顿的幼稚而严厉地责备他,甚至当霍尔顿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提着行李准备和他一起逃离现实生活。可是他们真的能逃脱现实社会吗?他们孜孜以求的东西——真诚与交流——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二、成长的反叛

青少年青春期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的心理特点被霍尔顿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成长其实是一个抗拒成长,叛逆成长的过程。

1、对学校教育弊病的逃离

霍尔顿因四门功课不及格被开除,似乎是学校摒弃了他。其实是他早已厌倦了潘西中学那种虚假、僵化的教育“模式”,是他自愿的逃离。而且,永远不想再回到那里。他多次讲到“我的四周全都是伪君子”,“没有见过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从“最假仁假义”的校长、讲话放响屁的潘西大款校友,到霍尔顿那各有病态的同学——阿克莱、斯特拉德莱塔、路斯和斯莱格尔等,就都是这种教育产下的怪胎。

霍尔顿愤世嫉俗,他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实现了大多数青少年内心中那份蠢蠢欲动的叛逆,他选择了逃离,永远逃离,这实际上对学校教育与现实脱节,言行不一,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批判与反抗。

2、对成长的抗拒

对霍尔顿名字的一点说明:“考尔”是胎儿出生时覆盖胎儿头部的膜。于是,他名字中的“考尔”也许象征了童年的盲目及孩童无法看到成人世界复杂性的弱点。霍尔顿的全名或许可以被解释为“死守(hold on) ‘考尔(caul)田(field)”。是不是他想死守着他所理解的纯真呢?是不是他拒绝长大,拒绝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呢?在他完全有机会与桑妮发生关系,释放被压抑的欲望的时候,他拒绝了,也许他朦胧地意识到一旦与异性有了实质的接触,就意味着坠入了万恶的成人世界,他还没有了解这个世界,没有准备好,所以在即将迈进这一步的时候,他矛盾了,退却了。

“不过博物馆里最好的一点是一切东西总呆在原来的地方不动……谁也不挪移一下位置……谁也不会改变样儿。唯一变样的东西只是你自己。”这是霍尔顿在解释他为什么喜欢自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呈现给他的是他能够理解的生活景象:这是一个凝固了的、寂静的、永不改变的世界。每次回到这里,他都变了模样,而博物馆里的展品却始终如一,这使他不安。那些展品代表的是他渴望生活于其中的简单、理想化、可以被驾驭的生活景象。他到了博物馆却没进去,他脆弱的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撞时受到冲击,他迷茫,渴望不变,但又无可奈何。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魅力归根结底在于它的真实。厌假求真,是霍尔顿性格最光彩的特质。今天读着它扔不觉得有代沟的存在,可能是大家都有不少的苦闷,也一样痛恨假模假式,更有自己感到无聊和傻气的时候,最最相通的是我们都向往那一片麦田,这麦田维系了无数人的情感和记忆。霍尔顿的身影深深地烙在了每一名读者心中,这个小小的身影承载着青年的孤独与反叛,承载着青春的冲动与抗拒,也承载着对未来的迷惘与无限希冀。

参考文献:

[1][美]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美] Jon N atchez, Brian Phillips.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麦田守望者[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

[3] 王秋香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赤峰学院报 2009,(3)

[4] 朱晶 《麦田里的守望者》:反叛迂腐与虚伪的“现代经典”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4)

猜你喜欢

反叛孤独
论架上绘画的跨界与超越
行走在“反叛”的路上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独”
我的世界谁来懂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女性主义视阈下《奥塞罗》和《伤逝》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