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距离美
2015-05-09郑育
摘 要:音乐欣赏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开展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正确把握“距离美”对于音乐欣赏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距离美
作者简介:郑育(1972-),女,四川自贡人,副教授,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1
“距离产生美”已是鲜为人知的哲学观念。著名美学家布洛用“心理距离”诠释了审美现象,提出了“心理距离说”,认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心理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距离”在审美经验中统称为审美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情感距离和心理距离等。[1]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亦是如此。音乐欣赏教学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由于众多的主、客观原因,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完美的欣赏效果很难,协调处理好各种“距离”关系可以克服这一难题。
一、音乐欣赏的“时间距离美”。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具有流动性和及时性。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他的著作《真理与方法》中提出了“时间距离说”。[2]阐明了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时间距离,是因为审美主体对于客体的审视过程不是瞬间完成,是一个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音乐欣赏是按照音乐情景的需要,音乐旋律不断的推移来表现艺术美的,具有延续性,体现出典型的时间距离美感。
按照传统音乐欣赏教学的惯性,教师在欣赏作品之前要向学生进行作品分析。比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词曲特点、作品风格等等。但时间不宜过长,分析不宜面面俱到,应有侧重点和针对性。否则,学生会厌烦,“无新鲜感”。音乐欣赏本身才是主要内容,其丰富的联想性和想象力,都严格地展现“时间距离”的美,随着音乐旋律的前进,时间的延伸,欣赏者体会到每一首乐曲的韵味和美感。作品的优劣、好坏,只有学生自己通过对乐音延续的感悟和体验,才能获得欣赏的效果,在时间距离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妙。
二、音乐欣赏的“空间距离美”。
在美学的审美距离论中,认为审美主体要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必须使主、客体之间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审美主体才能在审美的整体布局中控制和把握好客体在未来空间距离里带来的感悟,引发客体的联想和想象,把音乐变成无数的艺术幻想,从音乐中感受万事万物的善恶美丑,人世间的爱恨情仇。
音乐欣赏过程就是使人与音乐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过远,对音乐不理解,只能凭借自己的臆想去欣赏音乐;过近,又会被曲作者牵着鼻子走,失去对音乐的再创造空间。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语汇向学生勾勒出与作品间的适当空间,尤其是想象空间。在欣赏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剪接符合作品内容、意境的无声画面进行播放,并配以言简意赅的“画外音”与作品音乐同时播放。多媒体教学手段拉近了音乐内容与图像的距离,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空间距离有立体的想象,平面的景象和虚幻的意境。
三、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距离美”。
审美是一种情感活动,既不要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离得太近,也不要离得太远。这种情感既是一种动力,又是一种渗透。没有情感的渗透,也就没有欣赏的价值。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情感艺术,艺术的本身需要情感,但是情感的升华与感染是对主体的一种要求,就是要表现出情感。常言道:模糊的世界才是最具有感染力的,太清晰透切了也就没有吸引力和神秘感了。如果主客体没有感情的相融,也就没有感情的共鸣,音乐欣赏的情感距离美就不复存在。
布洛曾提出:“艺术作品之能否感染我们,它的感染力的强度如何,似乎是与我们的理性和情感特点以及我们的经验特殊性相互吻合的完善程度如何直接成正比例的。”[3]阐明了审美活动一定需要情感的介入,这种介入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情感状态。比如:学生欣赏一首乐曲,当学生进入音乐时,首先感受到的是旋律的起伏、沉落、收缩与扩张和音量的强弱更替等,仿佛太阳冉冉升起,列车缓缓驶来,涓涓溪流奔腾等,体验的是旋律的美妙,这就是审美客体对于主体的情感距离的一种反应。
四、音乐欣赏中的“心理距离美”。
英国现代美学家爱德华·布洛认为在审美直觉中可能出现过远的、过近的和适中的三种距离。只有当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又不离开对象本身作过多的联想时,人们才能获得美感。[4]这种距离是不可以用钟表计算和尺寸测量的距离,而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互动的心灵感应,获得美的心声的反应,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特殊的心理状态。[5]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巧妙调节好适当的心理距离,主要是拉近学生与作品和作者的心理距离。教师用优美的、感性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一个凄美的音乐爱情故事,配以音乐相伴。学生们的表情随之时而兴奋,时而沉重,他们听懂了音乐,融入了音乐,音乐拉近了他们与作品内容的心理距离。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距离”是客观存在的。本来世界就没有太完美的事物,就是因为人与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的距离美,才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万事万物的神奇与美丽。
参考文献:
[1][3]爱德华·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 [A],美学译文[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朱力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0)
[4]吴容,音乐审美价值及其本质刍议[J],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9)
[5]王正龙,西方形式美学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