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嫂子缘何不能说成“兄姐”

2015-05-09邓雅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4期
关键词:弟妹

邓雅

摘要:汉语称谓系统中,“弟妹”可以用来表示“弟弟的妻子”,而“兄长的妻子”却没有用相应的“兄姐”来表示,这不仅与中国亲属称谓文化有关,还与各自的产生时间、词语内涵、造词方式和背称面称等紧密关联。

关键词:弟妹;亲属文化;面称;嫂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4-109-02

在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弟妹”是由“弟”和“妹”两个语素组合而成的偏正结构词语,有表示“弟弟妻子”的意义。然而,“兄长的妻子”这一意义却没有用相应的偏正结构“兄姐”来表示,而是有专门的称呼——“嫂子。”这不仅与文化背景有关,而且与各自的产生时问、词语内涵、造词方式和背称而称等紧密关联。

本文将立足于考察“姐”“妹”“嫂”各自的来源,结合中国亲属称谓文化,探讨为何“弟妹”可以表示“弟弟的妻子”,而“兄姐”却没能得此殊荣,来表示“兄长的妻子”。

一、“弟妹”及“姐”、“妹”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弟妹”的解释如下:

(1)弟弟和妹妹;

(2)弟弟的妻子。

这里着重探讨第二种含义,即表示弟弟的妻子。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证“姐”和“妹”的由来:

姐,是个后起字,出现得比较晚,来自于方言。最早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姐,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从女、且声,读若左”。这里的“姐”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姐姐”的含义,而是用来称呼母亲。而本义为“姐姐”的词最早是“姊”,《说文》:“女兄也。”只是在后来,“姐”才渐渐与“姊”同义,“姊”“姐”通用后“姐”逐渐取代了“姊”,称谓对象也进一步扩大,即指亲戚朋友中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女子。

妹,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先秦时期,并沿用至今。《说文》:“妹,女弟也。”《尔雅·释亲》:“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即指同父母而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子。后来,称谓对象扩大,也指亲戚朋友中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子。

二、缘何不见“兄姐”的说法

在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很早就有了“嫂”(或“兄嫂”)的产生,并且“嫂”一词不仅可以用于背稱,也可以用于而称,既然已经有了这一称呼语,后来自然不会再有新的词语来表示“兄长的妻子”。

(一)“嫂”产生的文化蕴含 长幼有序,重长轻幼

嫂,这一称呼产生很早。最早见于先秦时期,《说文》:“嫂,兄妻也,从女,叟声。”和现代汉语的“嫂”意义一致,用来称呼兄长的妻子。段注认为该字是形声中有会意,曰:“嫂者,尊严也,嫂尤叟也。叟,老人之称也。按,古者重男女之别,故于兄之妻尊严之,于弟之妻卑远之,而皆不为服。男子不为兄弟之妻服,尤女子为夫之兄弟服也。”《仪礼·丧服》:“嫂者,尊严之称,是嫂亦可谓之母乎?”郑玄注:“嫂,犹叟也。”叟,用来称呼老人。这里就较好地诠释了“嫂”在古代中国特有的文化蕴含,我们不难看出,“嫂”字本身就含有很多敬意,为了突显兄长妻子的年长地位和较高的辈分,特意专门造“嫂”一词,也因此会有“长嫂如母”的说法。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到今长幼有序这一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一如人们所说“长兄如父”,兄长的地位显而易见,同样兄长妻子的地位也不容置疑,总是会处处显示出对兄长和兄长妻子的尊重。所以,在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嫂”的造词上也理应慎重和讲究,需要赋予特定的文化蕴含在里而。因此,这里“重长轻幼”在词语创造上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由此,人们在最早专门造“嫂”一词来表示“兄长的妻子”这一含义时,就已经忽略了与之相应地应该同样有专门表示“弟弟的妻子”的词语。

(二)古代汉语单音节为主的造词方式

由于产生时问很早.古代汉语造词主要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因此很少会采用“兄姐”这样两个语素联合使用表示一个词的用法。因此,造出一个新的专门表示兄长妻子的称呼“嫂”(后来在口语交际中有时也叫“兄嫂”),而不会采用“兄姐”或者“兄姊”这样二字连用的方式,所以没有这样的用法。只是后来随着汉语双音化的趋势和词缀的产生,通称为“嫂子”。

三、“弟妹”对面称缺位的补位

(一)而称与背称

而称(也叫“直称”或“对称”)与背称(也叫“旁称”)相对而言,说话人直接称呼听话人,用而称;说话人向听话人提起第三方,而不直接面对而地称呼,用背称。

汉语而称具有不对称性,不仅表现在男女之间,也表现在长幼之间,这就会造成称谓的缺位。在亲属称谓系统里,兄长的配偶用一个专门的词“嫂子”进行交际,而弟弟的配偶却缺少专门的称呼,而且纵观历史上汉语称谓系统中所有的称谓词语,称呼晚辈的词要少于称呼长辈的词。因为不能直接称呼尊长的名字,所以当而称呼他们时,需要使用特定的称谓。而对于弟、妹等年龄比自己小的平辈亲属以及辈分低于自己的晚辈亲属,因为可以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而称时也就没有一定要使用称谓不可的必要。

其实,历史上也曾短暂性地有过专门表示“弟弟的妻子”的词语——“妇”。妇,《说文》:“从女,持帚,洒扫也。”表示在家扫地做家务的女主人。后来,“妇”可以指“弟弟的妻子”,这是由“妻子”义引申而来的。如《尔雅·释亲》中有“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弟妇”一词解释如下:“弟妇:弟妹。”而对“弟妹”一词的同一含义却有更详细的解释,即“弟弟的妻子”。尽管语料库中仍有使用“弟妇”的情况,但为数尚少。由此可见,“弟妹”较之“弟妇”更为常用。但是,后来“妇”用来表示“弟之妻”的这一含义就仅仅残存在合成词“弟妇”中,不再特指。

即使后来出现了“弟媳”一词,但其常常用作背称,缺乏当而的亲近色彩,不能作呼语。

(二)而称的补位

所谓补位是指把空缺的而称填补起来,从而促成而称与背称的对称,以便于交际。 “弟妹”作为称谓的用法产生于现代汉语,也正好弥补了“弟弟妻子”这一称谓的空缺,但却并不是专门造一个新词来表示。

1、现代汉语词语双音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采用“弟”和“妹”两个语素结合组成一个词语恰恰体现了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的构词方式。

2、弟弟在家中年幼,为了表示家人的亲近感,把弟弟的妻子称作“弟妹”,含义上是把她当做妹妹来看待。

3、更重要的是,“弟妹”这一称呼促成了这一面称的补位,即兄长和姐姐当着弟弟妻子的而可以直呼其“弟妹”,相比“弟媳”这样的背称来说,不仅简便而且又能突显亲密感情,更显亲昵的口吻。

不过,在对语料库的检索中,“弟妹”用于背称的频率仍远远高于而称。从对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网络版)中“弟妹”这一词条的检索来看,778条现代汉语结果中表示“弟弟妻子”这一含义的词条共计109条,但只有23条语料的称呼是用于而称的,其余均用于背称。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与以下两方而因素有关。其一,“弟妹”作为而称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即在不使用这一而称的时候常常可以直呼其姓名。其二,也与口语和书面语有关。我们所参考的语料库多数为书而语体,这些书而语体中多为书面表达形式,以背称为主,少数为口头表达形式的而称,而“弟妹”作为而称却常常出现于人们口常交际的口语中,很少会进入我们所检索的语料库,进而导致了这样的偏差。

四、结语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不对称性由很多因素导致。嫂子没能用“兄姐”来表示的背后,也折射出很多汉语称谓形成的背景,其中亲属文化当属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时也与产生时问的早晚、而称背称的使用和不同时代造词方式的不同有关。

猜你喜欢

弟妹
我的奇葩老妈智慧多
姐妹儿,请你对我妈好点
二胎 父母的甜蜜烦恼
爷爷难当
将心比心才是亲情打开的正确方式
退休后
给幸福加上保险丝
退休后
面对不愿要弟妹的孩子 家长的责任更大
记住生日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