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蒹葭》主旨辩证
2015-05-09李晓晨
李晓晨
摘要:《蒹葭》作为《诗经》里的著名篇目,其意境深远优美,诗风唯美悠然,让人不禁心驰神往。对于《蒹葭》的主旨含义后世却存在分歧,较为公认的有三种说法,分别是求贤说,求爱说,祭祀水神说。大部分都认同流传较广的“求爱说”,为求伊人却是遥望不可及。穿越千年,探寻“伊人”所指。
关键词:爱情;主旨;美刺;求贤;多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4-049-01
前言
《蒹葭》是一首读来幽然婉转的诗歌,文风细腻,是《诗经》中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白露初出,白露晶莹,白露渐消,白露隐匿的细微变幻,写河岸芦苇雾中飘摆摇曳,雾气袅袅,流水潺潺,伊人翩然却不可及。诗篇看似描写细微,读来又似乎缥缈无实物,细细品味却寓意深远。
一、借文讽上,求贤若渴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魏源曰:“苍苍之蒹,遇霜而黄。肃杀之政行,忠厚之风尽,盖谓非此无以自强于戍狄,不知自强之道在于求贤。”求贤说若此,国家礼崩乐坏,四维不张,将乃灭亡。毛诗序中说:“《蒹葭》刺(秦)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美刺之说大概是学界对《蒹葭》主旨之考的最早定义。但这种讽刺之说很快得到学术界的争议,并指出新的主旨方向一求贤说。汉唐以来多持此说,如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云:“此自足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惜招隐难致也。”他们认为是君王招贤求隐之作。诗中“溯游从之、溯洄从之”却是“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求贤若渴却隐而未得,从此角度,可看出求贤之心的真挚,不论前方多么蜿蜒曲折,依然不改初心,勇而向前,求隐辅国,以平天下、安民意,繁荣昌盛而不衰。
求贤说与美刺说均得治世之念,后世学者多推崇此说法,并给以考证,可以说也是不得不公认的主流说法之一。
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你看那蒹葭苍苍,白雾茫茫,她就在河岸的那边,情不知所起,却是一往而深。这便是后世最为流传的“求爱说”,秋水漫漫中,自是寻觅伊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可叹只是可望而不可即。余冠英认为《蒹葭》是一首情歌,“这是一首男女情歌,男或女词,可望而不可及”。现当代的研究者也大多将其当做求我不得而苦闷惆怅的恋歌。钱钟书在《管锥编》第一卷也认为“在水一方”为“启慕之象征”。事实上也只有将《蒹葭》理解为这一含义时读来才思心徘徊,百转千回。诗篇中的白露与芦苇均表明时光的流逝,白露为霜,白露为水,白露消融,芦苇萌发,芦苇茂盛,芦苇泛白。时光就这样如流水汩汩而去,诗人却久久不肯离去,从万物萌发的春口等到草木凋零的深秋,满怀愁思依旧寻不到河岸那边的意中人。
自古以来,爱情诗在诗歌中占有主要地位,诗人抒其情意,叹伊人之顾盼生姿,惜韶华易逝,岁月催人老。《蒹葭》中的伊人虽未指明究竟是何人,但根据全诗诗风之婉转,意境之哀怜,苦苦追寻之意,推断为J首-思恋意中人求而未得的哀歌。
三、祭祀于水,诗意难测
关于《蒹葭》意旨的说法不仅仅只有这三种,还有哲理说、怀人说、相思说等。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进行水神的祭祀。有学者指出诗篇中的“伊人”于白雾茫茫中似有若无,飘然若仙,看似近在眼前,实际却是远在天边,永远无法追寻到她的身影,这不就像是美丽的水神只可远观不可近。有人指出全诗便是祭祀水神的过程,凡人于河岸河中祭祀,雾气中袅袅身影,牵动着祭祀的人的心。
《蒹葭》的意境也近似于迎神请辞的氛围,也因此出现水神祭祀说,认为“在水一方”即水神祭祀。在當时的仪式中,是由巫师装扮成水神隐匿雾中,随风舞动,忽隐忽现,其遗风与“在水一方”的“伊人”很是相像,也就难怪会有此祭祀说法。虽然这一说法难以考证确认,但诗篇神秘莫测、虚幻难实的朦胧感深受水神祭祀的影响却不会错。
另一种较著名且特殊的说法是朱熹的不解说。朱熹在其《诗集传》中,对《蒹葭》的主旨提出了不解之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当时的学者也对这一说法大加赞誉,认为朱子之说开阔了赏析诗篇的新境界,冲破分析诗篇之禁锢。不解之说既没有对其他说法给以认同,也没有加以否认,这一说法几乎囊括了所有《蒹葭》意旨的分析。朱熹这一说法也终于还原了《蒹葭》之本来面目,只有秋水漫漫,芦苇飘摇,伊人徘徊,求而未得,而不是强加于其上的美刺与求贤,也不是爱恋与祭祀,《蒹葭》本是《蒹葭》。
结语
王国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诗经中仅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而对于《蒹葭》的主旨所在,后世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有秋水不变,白雾依存.伊人流连。《蒹葭》本是《蒹葭》,诗人见其景,发其心,抒其意,全诗仅一个“境”字,以兴象见情见意。考证这其中的含义之后,恐怕永留心问的还是它的深切旷远,秋水伊人之境。而这意境注定永存诗篇的长河中,成为一缕永不消散的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