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生死学》之启示

2015-05-09张馨月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一体化

摘  要:宗教历来关怀生死问题。佛教在面对生死问题时,不仅在理论上自成体系,而且也提出了各种礼仪。郑志明教授所著《佛教生死学》就从经典解析的角度揭开了佛教面对生死时的礼仪,以此启示如何构一个和现代社会相适宜的生死一体化礼仪,使得生死两安。

关键词:《佛教生死学》;生死;生命礼仪;一体化

作者简介:张馨月(1990-),女,汉族,籍贯:甘肃兰州,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研究所,研究方向:中国佛教。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2

《佛教生死学》一书是由辅仁大学郑志明教授所著。佛教在生死学方面,不仅自成体系,而且非常独特。佛教不追求生死,也不反对生死,而是以有形的生命去证悟有限的生命,重点在于了生脱死。(第6页)

郑志明教授的《佛教生死学》是从佛教经典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经典的探究来寻找能够使人们生死两安的途径。《佛教生死学》除了第三、十一、十二以及十四章以外,均是以选取一部佛教经典进行剖析为主,通过对经典的来源、不同时代的译法、意义上的删减增补、经典中提及的礼仪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从对经典的分析中感悟佛教对人生老病死各方面的关怀。第三章则是以胚胎生命观为主题,透过《佛说胞胎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等多部经典来探究佛教“生有”的生命观;第十一、十二章通过敦煌写卷中的“患文”、“亡文”等,从敦煌文献中记载下来的民间佛教仪式的应用文书角度来体察佛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第十四章从禅师契嵩的《孝论》出发,直面佛教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摩擦——“孝”,最终有契嵩的《孝论》作为对以往佛教学者的论孝总结。

《佛教生死学》为构建生死关怀的一体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以此书为基础,就可以梳理出佛教是如何通过礼仪来展现由死到生、由生到死的生命关怀。所谓构建生死关怀的一体化礼仪既是指,不管是由生到死、还是由死到生,都是通过佛教礼仪来帮助人们减缓痛苦、消灾解难、分享喜悦、祈福许愿、慰藉心灵的,经由佛教礼仪将原本各个独立的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的过程。所谓“生命礼仪”是指人生命中在几个重要的关卡上所举行的仪式,以礼仪的活动操作来安顿生与死。(第242页)通过《佛教生死学》这本书中对诸多经典的发掘,可以看出佛教在生、老、病、死各方面都存有关怀的礼仪,只是没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模式,而这本书恰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平台。

一、人身难得——构建由死到生的礼仪

佛教将人的生命分为四大阶段,即生有、本有、中有、死有等,如此便生死相续,轮回不断。人死之后到胎儿形成都是经由因果、业力等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构建由死到生的一体化生命礼仪是从男女婚姻开始,母亲受胎,经历十月怀胎、预产直到胎儿顺利出生、乃至胎儿的成长。佛教主张人的生命从胚胎开始就要进行保护与摄持。(第55页)本书的第三、九、十、十一章中正好可以为构建这样一个一体化过程提供经典的支持。

1、婚姻礼仪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中首先诠释了婚姻礼仪的作用:“一切凡夫,皆以婚媾为亲。……一种信邪,如何而有差别,唯愿师尊,为决众疑。”(第245页)

其次,“……善男子,欲结婚亲,莫问水火相克,胎胞相厌,年纪不同。……呼迎之日,即读此经三遍而以成礼,此乃善善相因,明明相属。……福德具足,皆成佛道。”(第246页)通过婚姻礼仪,不仅是坚定了夫妻之间信守道义的承诺,而且以共同的菩提心念来助成美好的因缘。

2、出生礼仪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除了宣说“长寿灭罪经”外,还传授“陀罗尼咒”来护持童子。“佛言:是陀罗尼咒文句,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为一切受胎出胎病患童子之所演说,七日七夜,烧香散花,书写供养,至心听受,所有重病,前身业障,皆得消灭。”(第216页)

母亲从受胎开始,到胎儿出生,要相当讲究,才能化解胎儿出生遇到的危险。“尔时医王菩萨,名曰耆婆,前白佛言:世尊,我为大医,疗冶众病,诸小童子,有九种病,能短其命。……一切童子,若能慎是九事,终不至死。”佛陀比耆婆更重视宗教医疗的效用,以诵经与持咒来解除以上九种童子短命的病因,肯定来自佛法的神圣精神力量,就可以护持童子,免于业障与恶鬼的侵袭。(第216—217页)

在敦煌写卷里保留了几则《患难月文》,类似女子怀孕所举行的安胎仪式。这种安胎仪式是用来辅佐古代医学之不足,希望以信仰的力量来顺利生产,祈求母子平安。儀式要标志的是宗教圣界的存在,不单是凡间的生活活动而已,因此无论是婚姻礼仪还是出生礼仪,都可经由礼仪的操作获得来自圣界的启示与安顿,加强人们对信仰的认同与实践的力道。(第65页)

二、当度生死——构建由生到死的礼仪

死亡虽然沉重,但对于死亡的关怀更为庄重。本书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分别从生病死亡、丧葬济度等方面出发,以经典为主,阐述了佛教对于死亡的关怀。而这几者相连,就会构成一个由生到死的一体化生命礼仪。从生病开始,就可以通过佛教礼仪来开导病者,体悟生死流转的根本原因与解脱之道,化解对疾病与死亡的恐惧,再到病者临终时,给以精神上的正念,使其有勇气直面死亡,最后病者逝世之后,通过济度的仪式操作来协助人们维持身心的和谐与精神的医治,使得生死两安。

1、瞻病礼仪

临终瞻病在于用此特殊时空的因缘,直接面对“有身”进行存有的反思与修持,以达到了无生死。《杂阿含经》卷37,1025经云:“佛告诸比丘:彼命过比丘是真宝物,闻我说法,分明解了,于法无畏,得般涅槃,汝等但当供养舍利。”(第13页)佛陀瞻病的本怀是希望在病者面临病痛折磨乃至面对死亡的情景下,以佛法来使病者彻悟,证悟自性,在死前通透生死、三界轮回,在善念中结束生命,得到佛的引渡,从此脱离轮回苦海,获得涅槃。

礼忏仪式也是一种疾病医疗的方式,通过礼忏仪式中的五悔之辞,来传达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心念,达到灭罪治病的目的。敦煌写卷中就有此记载,以仪式来盼望医疗的功效,如伯2237《患得损》云:“故于今日,报佛弘恩,请佛延僧,供养三宝。……寂斯功德,无量无边,法界众生,齐登觉道。”(第261页)

2、丧葬礼仪

佛教与中国丧葬仪式相结合,认为佛法僧三宝具有超度亡灵与利济幽冥的巨大法力,如盂兰盆会、焰口施食、水陆法会等。敦煌写卷中伯1104《为亡兄太保追福文》中就以亡文的形式记载了当时民间举行的七七斋会。其中记载:“我释迦有可久可大之业,回超言象之光。……转十二部经,邀千僧之座。香梵百味,供馔七珍,舍施设斋,陈其愿者。为谁施作,时则有河西节度使太傅,奉为故兄太保远忌追福之嘉会也。”(第288页)转经、焚香、供馔、设斋等仪式,是七七斋会常见的仪轨,可以积累出神圣性的功德,来为亡者追福与生者造福。当然根据民间守丧三年的习俗,佛教也逐渐发展出了百日斋会、周年斋会以及三年斋会等。

三、构建生命礼仪的意义

构建佛教的生命礼仪一体化,是因为它具有其独特之处。现代社会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既有医生团体的救助、又有心理医生的疏导、还有慈善团体的关怀,在由生病到死亡的过程中,逝者要先后接受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言语和不同的关怀,对于逝者来说,这样的慰藉可能不足以面对死亡的恐惧。而构建死亡关怀的一體化模式则是让逝者从开始到生命结束,始终面对的都是佛家弟子的面孔,在心理上能够筑起一道整体的城墙来抵御病痛和死亡的恐惧,再者佛教独有的生死理论能够疏导逝者了无生死,其亲人得到慰藉。当然,如何构建一个和现代社会相适宜的生死一体化礼仪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本书只是给出一个启示,即从经典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一体化模式能够存有的可能性。虽然书中提及有些经典可能存有伪经、被怀疑的可能性,但这恰好说明,佛教在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磨合之中,逐渐与中国社会进行互动沟通,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死的理念以及传统民俗中对于生死的礼仪关怀逐步渗入到佛教的实践当中,以至于出现了伪经的存在,从而以佛教的生命礼仪来满足各阶层内心的愿望。

参考文献:

[1]郑志明. 佛教生死学[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2]陈兵. 佛教生死学[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猜你喜欢

一体化
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初探
浅谈关于服装局部工艺制作的教学方案设计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与校企合作改革的研究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