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林伯格《走向更新的拉奥孔》

2015-05-09吴丽娟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媒介绘画

摘  要: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奠基者,他的重要论文《走向更新的拉奥孔》通过对各门类艺术的比较研究,提出任何艺术都是通过自身媒介而具有自身的特性,指出绘画的媒介特征在于“平面性”,这一理论的推导对于今天的我们理解现代主义绘画有重要意义。同时,他系统地阐释了现代主义绘画的“自我确证”原则。

关键词:格林伯格;媒介;现代主义艺术;绘画

作者简介:吴丽娟(1987-),女,汉族,成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艺术学理论专业,文化产业方向。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2

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是直接推动抽象表现主义的批评家,当然也是现代艺术与前卫艺术批评史中占据重要环节的批评家。他被看做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发言人,使得以杰克逊·波洛克、罗斯科等为代表的纽约抽象画派在战后取代巴黎,成为美国现代艺术的标志性思潮。格林伯格的影响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对艺术领域来说,他的阐述界定了整个现代主义绘画的理论基础。

一、关于《走向更新的拉奥孔》重要观点的整理

格林伯格的《走向更新的拉奥孔》是对莱辛的《拉奥孔》的理论推进,《拉奥孔》从媒介、对象、感官、艺术理想等四个方面来确立门类艺术的特点,在门类艺术的视野之内,对门类艺术之间的差异展开比较研究。在《走向更新的拉奥孔》中,格林伯格将绘画、诗歌、音乐进行对比,提出任何艺术都是通过自身媒介而具有自身的特性,在其鼎盛时期一定是将自身媒介的表现力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时候,而没落也是因为自身媒介流俗为一种庸俗的样式加上一个索然无味的题材,丧失了媒介的特性与表现力,最终会成为其他艺术的附庸。他在此文中提倡回归绘画纯粹的媒介特性,通过与诗歌的对比,格林伯格认为诗歌的媒介特性是文字意义的遐想,是一种超越戏剧性的叙述;而绘画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它的“平面性”, 格林伯格在文中通过对浪漫主义,現实主义,印象主义,前卫主义这样一条绘画发展史的梳理,指出现代主义绘画史就是不断走向“平面性”的历史:

(一)对浪漫主义的批判

“浪漫主义的复兴和革命似乎首先是为了给绘画提供某种希望,但是它在告别舞台的时候,各门艺术之间的混乱变得更糟了。”格林伯格在《走向更新的拉奥孔》文中指出浪漫主义的艺术是艺术家感受到某个事物,并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观众。格林伯格认为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席里柯、甚至是安格尔雄心勃勃地去追求一种更有创造性、更有表现力的作品,不过也是在制造文学梦魇,而绘画沦为文学的表达工具,而逃避了对绘画本身媒介的表达。

(二)库尔贝的早期探索

库尔贝是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它试图通过只画眼睛作为不受心灵支配的机器所看到的东西,将他的艺术简化为直接的感性材料,做出了绘画对文学的第一次突破。他的题材大多来自平凡的当代生活,希望通过彻底地转变破坏官方的资产阶级艺术。一种新的平面开始出现在库尔贝的华中,对于画布的每一寸都给予一种新的关注,而不是只关注题材、内容。但是格林伯格认为库尔贝的绘画只是对摆脱思想和文学束缚的初步尝试,它仍然服从于思想。

(三)印象主义

格林伯格认为“印象主义,在其对唯物主义客观性的追求中比库尔贝更胜一筹是合乎情理的,它抛弃了一般的感觉经验而竭力效仿科学的中立性,并由此想象它将发现的实质在于绘画同时也是视觉经验。”印象主义强调瞬间感受,突出色彩的力量。与库尔贝较接近的印象主义画家马奈将题材容纳在他的画中又当即把他架空。他以高傲的冷漠来看待他的题材,尽管题材本身常常是动人的,他平涂的色彩造型与印象派技法一样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马奈和印象派其他画家一样,都认为最初步与最首要的绘画问题是媒介的问题,他们带领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绘画本身。

(四)对前卫主义的肯定

前卫艺术在格林伯格看来似乎已经达到一种“纯粹”,划定了它的活动范围的根本界限,成为艺术自我保护的本能体现。前卫主义画家毕加索、勃拉克、康定斯基主要从他们使用的媒介中获得灵感,他们的艺术的动人之处主要在于对创造和组织空间、表现、形状、色彩等完全专注而排除一切和这些因素无关的东西。从浪漫主义到前卫主义,格林伯格让我们了解绘画如何让媒介本身一步一步抵制绘画的“如画性”或非自主性。

格林伯格通过对以上这一绘画史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前卫主义—抽象主义绘画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最终界定了整个现代主义艺术运动。

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以一个学科的特有方式批判学科本身,不是为了颠覆它,而是为了更为牢固地奠定它的能力范围。绘画现代性根本上是回到绘画视觉的平面性,现代绘画中,视觉观赏者首先关注的是画面,而并非是画面中的对象,非题材中心,而是以画面为中心。

二、艺术现代性的自我确证之路

我们知道,现代性的自我确证从来都是一个重要命题——现代社会为任何事物都必须为自己存在的合法性提供自我证明,启蒙现代性的基本特点,这是人义论的基本内涵。

格林伯格的另一极具启发性的观点在于关于艺术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的层次,具体体现为如下方面:

(一)审美领域的现代性自我确证,首先的含义就是审美的自足性,审美活动为其本身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手段或工具,具有价值上的存在的自足性。日常的活动总是有外在的目的,使得日常的活动成为一种外在的功利性的活动,活动本身成为达到外在功利性、策略性的手段。而审美是非功利的,审美就是审美活动的本身目的。自康德以来,很多艺术家将艺术比喻成游戏,游戏活动是没有外在功利的,活动本身成为享受。在游戏当中,是游戏在游戏人,人在游戏当中沉迷、投入,因此游戏之于人是完全自由的活动,人的各个部分,包括身体、精神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

因此,席勒认为人只有在游戏当中才是自由的,如果说人的本质是自由,那么只有在游戏当中才完全成其为人。

人在审美中是自由的,非功利的,审美为自己立法,审美只尊崇审美自身的内在規定,这就是审美的自律性。

(二)基于这种审美的自足性,审美成为人的解放的自我实现,审美的境界,审美的乌托邦,审美状态成为人解放自身的蓝图,这种方式在思想史成为审美救世说(康德、席勒、德里达、福柯),贯穿整个现代西方思想史的一个母题。根据这种审美救世说来设想人类社会的未来,解放途径,这是现代思想基本思考路径。

20世纪,思想界根据整个资本主义的现实,对现代性危机发起凌厉的批判。这样审美现代性的第二个阶段就出现了,就是对抗工具理性的价值资源,变成了所有思想家、艺术家摆脱这个时代的精神家园,回到感性的、活生生的、自由的人的生活的理想,关于这一点,在刘小枫的《现代性社会绪论》“感性造反逻各斯”一说中有所论述。

(三)审美的现代性为艺术的自我确认奠定了基础,西方思想家认为,艺术是属于审美活动的领域,专门为审美活动而制造的人工产品。艺术是具有“自律性”的,在艺术史上有两句话,“为艺术而艺术”,艺术的目的就是艺术本身,所以瓦莱里说的,跳舞不是要跳到那里去,艺术就是要为艺术而艺术。正如我们说的“纯诗”,即完全排除艺术当中的功利性,祛除非艺术的内容、杂质,这是一种艺术至上说,是西方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流派,包括天才说、艺术是创造,艺术家是天才,艺术遵循本身的独特规律,而不受政治、宗教、理性、道德、经济等等的支配。

艺术的自我确证在这个层面确定了艺术的类,从精神(实践、认知、审美三大领域)—审美(艺术、自然、现实等)—艺术—门类,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三级知识体系,这其中,每一级都有要求,有分析。

(四)平面性与抽象艺术,柏林伯格认为再现一个对象就超出了平面性的本质规定,凡是可以看见的艺术,比如空间艺术、语言艺术,他们都具有再现功能,因此再现功能不是绘画的唯一功能,唯一特点,再现性不具有唯一性,如果停留在再现性,就无法找到绘画独立无二的、不可取代的内在规定。由此,绘画艺术就必然走向抽象艺术,即是祛除再现性、符号意义。

三、格林伯格的历史地位

格林伯格的观点虽然也遭到部分反驳,但是他的观点为现代主义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水岭,谈现代主义艺术就绕不开格林伯格。他的理论既蕴含着现代主义艺术的自我批判精神,又体现了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史发展逻辑。这是对格林伯格历史地位的公允评价。

参考文献:

[1](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走向更新的拉奥孔[J].世界美术,1992,(1).

[2](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沅柳译.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J].1993,(2)

猜你喜欢

媒介绘画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