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理据研究说略

2015-05-09钟雪君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理据研究现状

摘  要:在阐明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基础上,文章探讨了目前国内理据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动态、研究的熱点与盲区,着重分析了语义理据研究中一些观点,以期能够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理据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理据;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作者简介:钟雪君(1973-),女,四川人,硕士,新疆大学语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维吾尔语词汇。

[中图分类号]:H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2

引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Jacobson(1896-1982)于1965年第一次对语言符号的任意观提出了实质性的挑战,认为语言中普遍存在相似性现象。随后国外许多学者也对此作了肯定性的论述。八十年代起,语言符号理据性的研究在国内开始展开,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本文拟对国内理据研究做一说略。

关于理据研究的论文大约有370余篇,专著10余部,主要是研究成果。

一、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讨论

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探讨与争论有10余篇文章。李二占、张文鹏的《语言符号任意性与非任意性两问》、张凤、高航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相似性与理据》通过对索绪尔的任意性观点和皮尔斯的象似性观点进行解读,认为任意说和象似说各自的支持者们对于一些核心概念(包括任意性、象似性和理据)的理解并不一致,因此目前功能主义(包括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家关于语言的象似性的观点和索绪尔的任意性观点并不矛盾;龚从贵的《试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一文中回顾了现代语言学鼻祖Saussure提出的语言的任意性,总结了现代语言学家对语言符号理据性的探索,并结合多义词的例证,认为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两者对立同一,并存互动,推动语言不断发展;林艳的《任意性和理据性都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论述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关系,在回顾国内外争论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各种争论焦点,并在认知语言学原理的指导下,论证了语言符号是任意性和理据性的统一体、理据性也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的观点。

对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的认识,经历了两者不矛盾、对立统一、都属于语言的本质特征的过程。现代语言学以乔姆斯基革命为标志,发生了解释的转向,就是说,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观察和描写语言事实,而是将解释的充分性作为语言研究的目标“所谓解释的充分性说到底就是探讨语言现象背后潜在的理据,以使人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这种学术背景之下,理据的研究实质上已成为当代语言学的主要课题。

二、语言理据研究

2.1研究现状

争论和研究是同时进行的。语言理据的研究涉及范围包括语言的语音、语义、语用和句法等各个层面。

语音理据研究中,专门论文较少,几乎都在理据理论研究中涉及。

语用理据研究中,早期关注较少,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语用学在我国的兴起,语用中的理据研究逐渐受重视。

句法理据研究中,对于认知语法的研究成果较多,句法结构中人的感知、概念图式研究较多,但缺乏实证。

语义理据研究中,汉语本体研究较多,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较少,

语言对比研究成果较丰富。

2.2研究的热点

语义理据研究和句法理据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涵盖面不够,长期以汉语本体研究为主;目前语用理据、少数民族语言理据研究正在升温,尽管现有的成果并不很丰富,但正在成为新时期的发展热点。

2.3语义理据研究

各种理据研究中,尤其是语义理据的探究更为引人注目。因此本文也着重评述语义理据的研究。语义理据研究包括语言本体研究、语言对比研究、词汇习得研究、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其中汉字、汉语语词的理据研究约有50余篇,英语词汇理据研究约有20篇,俄语一篇,法语一篇;英汉、俄汉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21篇,理据在词汇习得方面的研究12篇,词汇理据与教学研究12篇,词汇理据的理论研究8篇。

课题在初创阶段,有不少重要的理论问题,如什么是理据,理据与内部形式的关系如何,理据与词义的关系如何等等,需要进一步澄清。在这方面,王艾录、 司富珍《理据三问——与黎良军先生商榷》针对黎良军《加强理据研究,探讨词内世界》一文涉及的几个关于理据的问题提出质疑,认为理据研究应该区分理据和词义、理据和内部形式及理据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等几个概念,将理据研究放置在自组织的框架下,可以建立一种理据驱动的语言观,指出理据的研究必须放置在一个开放的系统环境中,使得这门学问具有了跨学科的性质。该文理据并不等同于内部形式的观点饶有新意,值得肯定。

齐元涛的《汉字的理据缺失与重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从历时角度指出汉字是据意构形的,在造字之初,理据是清楚的,但在汉字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字形、词义、语音、字用都在发生变化,汉字的理据逐渐模糊,对理据的追寻是汉字使用者的普遍心理,面对理据缺失的字形,人们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使理据重新获得,这些方式包括造新字、对变异字形和假借字形通过重新分析进行改造等,理据的追寻直接影响了汉字的发展。笔者认为理据研究的更深远的意义和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对语词理据的研究,揭示理据与内部形式、理据和词义、理据和词的语素义等的复杂关系,从而首先从词汇的角度把握自组织运作的语言。

化振红的《试论网络词语的理据性及其内外扩散》(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3月),就目前对网络语言的批评,引用王艾录的看法,从共时角度把语词理据划分为词内理据和词外理据, 指出网络词语的成词理据主要有语音变化理据、形义变化理据、异族语言理据、仿造固有词语、外部社会文化理据5种类型:网络词语呈现了鲜明的理据性,形音义之间关系明晰,绝非“乱拼乱凑、不伦不类的语言”。笔者也认为网络语言向不同类型汉语文本和整个语言社区的内外扩散呈现出明显阶段性;扩散过程伴随着形体和读音方面的激烈竞争;维护汉语纯洁性的观点似是而非,英语词组的缩略形式、原形移入等字母词现象,应该视为丰富汉语词汇系统的方式之一。适当调整词汇系统的固有规则以适应现实语言的变化,对汉语词汇系统自身的发展将是大有益处的。

张金泉,周莉《论词源理据在词汇深度习得中的作用》(2005年第三期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王洪刚《词的理据性和词汇习得的策略性探究》(2006年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3 2006)在词的理据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隐喻的词汇习得策略,将隐喻的工作机制引入词汇的教与学,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科学性,以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笔者也认为词汇是有理据性的,词汇习得应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学生过分依赖死记法学习语言的问题应该逐步得到解决。基于概念隐喻和语言形式的密切联系以及大多日常用词都可以通过隐喻思维加以阐释的特点,我们应该意识到隐喻方法对语言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三、关于国内理据研究的思考

3.1我国的理据研究在方法上仍然以理论介绍和经验描述为主,科学的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比较少,研究者缺乏研究方法、统计学、试验基础等方面必要训练。

3.2国内的语言理据研究历史较短,已有的研究大多数是在国外理据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内进行的。国外的理据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先研究后理论”的阶段和“以理论为导向的阶段”。理论的引进和介绍是必要的,我们运用这些理论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第一阶段,我们应该构建自己的理论和模型。

3.3除了汉语研究之外,应该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徐通锵 语言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王艾录 汉语的语词理据 [M]商务印书馆 ,2001

[3]束定芳 现代语义学[M]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理据研究现状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试井法分析井间注采关系的研究现状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标点符号产生的认知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