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精神生态学的角度看《旋律的配合》中的物质与精神失衡

2015-05-09王青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精神生态

王青

摘  要:《旋律的配合》作为奥·赫胥黎的代表作,是一部用音乐手法写成的“观念小说”,讲述了英国伦敦知识精英界的故事。本文旨在从精神生态视角出发,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真空化,心灵拜物化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揭示出20世纪英国物质与精神的失衡状态。

关键词:精神生态;精神的真空化;心灵拜物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2

一、引言

《旋律的配合》作为奥·赫胥黎最杰出的三部小说之一,作品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通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流露出时代的重要主题,对此文本的研究主要是从音乐对位法的视角,本文试图从精神生态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的主题。

以人的内在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1]在中国也得到了各界关注。中国教授鲁枢元概括了国外各学者对于精神生态这一新领域的见解与主张,并总结了人类精神世界出现问题的事实。文章以精神生态作为视角,主要从人的精神真空化,心灵拜物化进行论述,揭示英国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空虚。

二、精神真空化

20世纪20年代,是两次大战之间的一个休止,英国经济发展虽有低谷,但前景美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与之相对的,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受到了污染,出现了与外在物质世界的失衡。神学家阿尔贝特·施韦茨说:“我们的灾难在于:它的物质发展过分的超过了它的精神发展。它们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了”[2],“在不可缺少强有力的精神文化的地方,我们则荒废了它”[3]。的确,人们在强大的物质以及由此引发的无穷欲望面前,逐渐失去了内心世界的平衡,因此,“现代人既失去了动物的自信的本能,又失去了文化上的传统价值尺度,生活失去了意义,生活中普遍感到无聊和绝望”[4]。

小说人物斯潘德累尔没有工作,也没有固定的爱人,他的内心充满了各种不满,他的妈妈,现在是大将军诺勒的太太,他们两人的再婚更是对他的一棒重击,他从此一蹶不振,靠妈妈的接济生活。他纵欲过度,而他也习惯于听别人责骂他过分地迷恋女人和纵欲作乐,他说“我倒认为这个时代不需要改革。这是个大吃大喝,消遣玩耍,和男女乱交的黄金时代 [5] ”“廉价香水的……和陈旧的不清洁的……我常常想到……地狱的空气……一定是由那种气味组成的”[6]。诺勒太太认为他的生活方式,“又糟又傻,而且如此浪费,又多么像自杀”,而他的回答竟然是“难道连不快乐都不可以吗?”[7]。在作者笔下的斯潘德累尔是个贪图享受之人,成日地不是躺在床上,就是呆坐在发霉了的房间,似乎连他的灵魂里也冒出了真菌和霉菌,他的母亲和周围的朋友都劝他去做点什么,可他自己却认为那和死了无异。斯潘德累尔浑浑噩噩的生活是在向他的母亲报复,也是在想自己报复,“习惯把奢侈的享受转变为乏味和日常的需要。一个已把女人,杜松子酒,抽鸦片,鞭声养成习惯的男人,会发现没有那些恶习难以生存,就像没有面包和水那样”[8]。斯潘德累尔是习惯性的放荡者,他认为女人就该被玩弄,女人们对他来说就是收到鄙弃的本能的化身,“斯潘德累尔带着中古式的仇恨进行复仇,不是(像禁欲主义者和清教徒)通过克制被仇恨的女人的肉体的欲望,而是通过教会女人的肉体放纵到他本人看成是邪恶的程度……[9]”。小哈利特爱慕斯潘德累尔,而斯潘德累尔却不以为然,他虽然爱这个女人,但他却实行全套计划使小哈利特成为他的牺牲品,让她焦虑痛苦,羞愧,最后被彻底地贯穿了一种罪恶感并且自我厌恶,她恨斯潘德累尔,也恨自己,临末她选择了离开。在故事的最后,斯潘德累尔杀死了韦伯列,那个法西斯主义者,他希望以此来肯定自己,以英雄主义的善来解决社会问题,但却没有成功,他对天命和天意充满困惑,最终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

三、心灵拜物化

与社会高度发展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求越来越肆无忌惮,“拜物化,是当年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使用过的一个概念,被看做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人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当做异己对象盲目崇拜。拜物化使人的精神物欲化、心灵物质化。[10]”

从小生活在塔特蒙宅的露西追求奢华的生活,徘徊于各色男人之间,人们称之“带香味的野人或动物的仿制品”[11]。小说家菲利普对现代人迷恋金钱,物质至上的判断,他分析了“低度贪求”,“一般贪求”和“高度贪求”的三种人,指出人的贪求的本质不像“食色”尚有生理的限制,富人的贪婪是没有止境的。故事的开头爱德华夫人举办了个音乐会,对这些富人而言,他们的眼里只有钱,明天的面包和靴子才是最重要的,因而她听不懂音乐,分不清莫扎特和巴尔扎克,“要是你这样做,就变成了在爱德华·塔特蒙夫人处所碰到的那些白痴般的音乐假内行中的一个。无法分清巴赫同瓦格纳,但是提琴一响就哞哞地装得欣喜若狂。[12]”高雅的艺术氛围并没有给这些富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音乐会对他们来说是显摆的手段罢了,他们在对外宣称,看,我们有的不仅仅是钱,还有高雅的情趣,但私下里却认为这就是一桩买卖,我们给你钱,你应当为我们服务,为我们的虚荣来献礼,约翰·比特雷克说道“然而现在一切都被允许了,不再有道德伪善的需要,现在只有一种知识上的伪善。市侩习性向艺术所付的献礼[13]”。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认为有了金钱随之而来的就是幸福和快乐,可一旦被物欲占据心灵,往往会迷失在金钱的漩涡中, “频繁而致命的无聊与失望就接踵而来[14]”而在精神的荒漠状态中,自然也成为了都市中的荒漠,变得不值一提。现代人在“物”的丰收中迷失了心的意向,所以更深层的生态危机发生在人的精神领域。

在对物质和精神的问题上,兰皮恩夫妇有这样的一段关于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对话,兰皮恩认为“我们”全是野蛮人,被各种欲望所充斥,首当其冲的便是金钱,他对有很好家庭背景的妻子笑道“要是你不得不靠每周发一次的工资卫生,受每周一次通知的支配,你就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了。没有比钱更能鼓励勇气和促进自信的了[15]。”“谁都不会指望花儿会在干干净净的真空里生长……花儿需要肥土,泥土和粪土。艺术也是如此[16]。”作为一名画家和兼作家,兰皮恩认为玛丽的生活太轻而易举了,他高兴自己不是一个象玛丽一样的高贵的野蛮人,但是他不能否认作为一名艺术家,是经济条件优越的玛丽帮助了他,给予了他最大的经济支持。

过分地强调物质,带来的必定是精神世界的萎缩,“我们全都是专家了,都从金钱唯一、而不是在生长和制作的世纪世界上[17]” “曾经是人的奴隶的伟大机器此刻成了人的主人[18]”,工业和商業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再减弱人类的灵魂。金钱既是万恶之源,却又是极度的必需品,人们已经把钱作为谋生的劳动,而不是从真正的事物出发。

四、共生

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中,生物学家提出了“共生”的概念,共生(commensalism)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从精神生态学的角度来说,物质与精神的发展也要寻求一种共生,和谐共生,平衡发展。

五、结语

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可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瘠。《旋律的配合》反映了英国社会的精神危机: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人们精神真空化,心灵拜物化,这是个精神生态失衡的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价[19]。”在精神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从精神生态的角度来解读作品,对于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4][10]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8.

[2][3]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4-45.

[5][6][7][8][9][11][12][13][15][16][17][18][英]奥·赫胥黎.旋律的配合[M].龚志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4][德]西美尔著,费勇等译。时尚的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0-11.

[19] 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1:231.

猜你喜欢

精神生态
精神生态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我见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安·贝蒂的《一辆老式雷鸟》
俄罗斯白银时代生态文学创作思想溯源
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征象
毛猿的喜剧和现代人的悲剧
论《惟妙惟肖的爱情》中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