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耶稣受难记》中的犹太人形象

2015-05-09过任奇翔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犹太人

摘  要:《耶稣受难记》是2004年由美国著名演员兼导演梅尔吉布森编剧并执导的一部圣经题材电影。影片不仅把耶稣这个形象塑造的有血有肉,影片中出现的其他犹太人形象也令人印象深刻。 但毫无疑问的是, 在电影创作中,梅尔吉布森掺杂了许多个人的主观色彩,以至于该片在美国社会引起了激烈的争议。本文就影片中有代表性的几个犹太人个人或群体形象与《圣经》中的描述做出对比分析,从而使观众客观地看待这部影片中的描写与圣经原文的出入,撇清导演的个人情绪和主观色彩,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耶稣受难的那段历史。

关键词:耶稣受难记;犹太人;反犹主义

作者简介:过任奇翔(198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云南师范大学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2

《耶稣受难记》是2004年由美国知名演员兼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并编剧的一部圣经题材电影。导演本人声称影片严格按照圣经记载内容拍摄,但是由于影片用大篇幅时长(几乎占据影片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来描写耶稣受难的具体场面,使得影片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因而此片被美国电影协会(MPAA)分级为R级,也就是限制级影片。该片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争议,有人甚至给这部影片贴上了“反犹主义”的标签。纽约客如此评价这部影片:“充满了令人吃惊的叙事手法,堪称影史上最残忍的电影之一。这部影片是一段令人恶心的死亡旅程,一个关于背叛、殴打、鲜血和苦痛、十分压抑并且缺乏启示意义的故事”。(侯军,2005)产生这样的争议并不难理解。虽然,如同导演本人所坚称的那样,片中的情节梗概以及人物对白都的确是圣经中描述的原话,但是影片的基调和立足点都是基于导演的主观情绪之上的。首先,影片过分强调了犹太人对于耶稣之死所背负的责任。犹太人是否应该为耶稣的死负责,这是长期以来具有极大争议的话题。的确,犹大是犹太人,大祭司该亚法也是犹太人。但是耶稣和玛利亚也同样是犹太人。所以,把犹太人作为一个单独的群体概念分离出来未免就不合适了。然而,影片中大祭司和长老却成了绝对的反面人物,而犹太民众成了一群暴民及帮凶。其次,整个影片的基调都在突出血腥和残忍。大量的镜头直接描写耶稣所受的刑罚,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刺激。从罗马士兵的鞭刑到钉上十字架,再到朗基努斯用长矛刺进耶稣的身体,无处不是血腥的视觉刺激,观众很容易产生不适感。而基督教宣扬的宽恕与博爱,在影片中却难觅踪迹,导演只用了简单几个闪回镜头交待耶稣的传教。相反,影片处处充满了惩罚与仇恨。虽然在人物刻画上取得了成功,但是不难看出,梅尔吉布森的主观情绪对影片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情绪,使得观众对犹太人产生有偏差的理解。所以,有人说这是一部反犹电影也就不足为奇了。本文就影片中有代表性的几个犹太人个人或群体形象与《圣经》中的描述做出对比分析,从而使读者判断出导演的主观色彩对影片形成的影响,以及影片被贴上“反犹主义”标签的深层原因。

一、犹大的形象

在西方文化中,犹太人虽然是“上帝的选民”,但是由于背弃了耶稣,一直受到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西方社会的排斥和诅咒。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犹太人,也多是以卑微微奸诈的反面形象出现。反犹主义最初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的宗教艺术作品中,这些作品把犹太人描绘为“鹰钩鼻子,蹼足,只要人们认为属于恶魔面相的特征,都会出现在犹太人身上。”(诺曼·所罗门,2014)作为背叛耶稣的门徒犹大,首当其冲成为犹太人形象受到贬低的导火索。

在圣经中,犹大的形象从一出场就逐渐透出他贪财的本性。耶稣的朋友拉撒路有个姊妹叫马利亚,马利亚用香膏抹耶稣的脚,犹大说:“为什么不把这香膏卖三百银币,赒济穷人呢?” 他说这话,并不是因为他关怀穷人,而是因为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约翰福音,12:5-6)。正是由于对钱财的贪恋与日俱增,最后犹大终于以三十个银元的代价出卖了耶稣。影片中犹大只在开场出现了短短数分钟。梅尔吉布森塑造的犹大中规中矩,无非是一副胆小的叛徒嘴脸。值得肯定的是,影片拿出笔墨描写了出卖耶稣后犹大的忏悔。在这一幕中,犹大把大祭司的三十个银币摔在地上,慢镜头的拍摄颇能表达人物心理, 相比圣经中的描写:“犹大把银子丢进圣所,然后离开,出去吊死了”(马太福音,27:5),而电影中的这一幕更加体现犹大懊悔的心态。在犹大吊死一幕中,戏剧性地出现了一个半人半兽的魔鬼形象,暗示着犹大的灵魂已被撒旦吞噬,而犹大上吊用的麻绳,正成了他下地狱的一条捷径。综上所述,单纯地把犹大看作是一个贪恋钱财的恶人或者卑鄙的叛徒是不够全面的。犹大的灵魂虽然已经不能完成救赎,但是其忏悔自尽的行为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犹大的刻画上,影片还是比较忠实于圣经的。

二、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的形象

从表面上看,毫无疑问,犹太大祭司和长老们是迫害并杀死耶稣的直接凶手。影片中大祭司该亚法和一众长老更是成了十恶不赦的反派。耶稣被犹太王希律问话时,一众长老在一旁煽风点火,要希律判耶稣有罪;耶稣被带到罗马执政官的府邸时,该亚法更是煽动暴民制造混乱,给执政官施加压力;当耶稣伤痕累累地背负十字架走向各各他时,该亚法面无表情地骑在马上冷冷看着耶稣。这些脸谱化的塑造使观众很自然地把该亚法和长老们视为最大反派,并且认为他们才该为耶稣之死负责。的确,在圣经中的该亚法及长老们的形象并不光明磊落,但是圣经的白描式叙述到了影片中被导演赋予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变成了脸谱化的夸张刻画。从表面上看,耶稣之死是因为触犯了犹太贵族的利益和权威,但是从属灵的角度看,耶稣之死是耶穌与撒旦角力的胜利。在马可福音中,记录着撒旦对耶稣的试探和诱惑:“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很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和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赐给你。” 耶稣说:"撒旦,退去!因为经上记着: ‘要拜主,你的上帝,惟独事奉他。”于是,魔鬼离开了耶稣,立刻有天使来伺候他(马可福音,4:8-11)。正因为耶稣的死与复活,才使得原先被罪所捆绑的人得以靠着福音得救。综上所述,梅尔吉布森对于大祭司该比亚和长老们的刻画过于脸谱化,并把其归结为耶稣之死的主要原因。同时忽略了耶稣之死的更深层次原因,弱化了撒旦对耶稣的诱惑和试探,过分强调了犹太人的原罪,这对犹太人群体来说是十分不公正的。

三、犹太民众的形象

在此片中,犹太民众的塑造可以说是导演对于犹太人态度暧昧不明的最突出体现。在大祭司该亚比的官邸,首次出现了聚集的犹太民众。这些人对耶稣的态度无一不是嘲笑和不屑。在官邸这个场景中,除了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和门徒彼得,再无一个同情耶稣的人物形象出现。随后在罗马总督府前的广场上,成千上万的犹太民众聚集在一起,到处充满着叫嚣与混乱的场面。在这个场景中,犹太民众被导演刻画成毫无理智的暴民一般。罗马执政官比拉多并不想处置耶稣,所以让民众在耶稣和杀人犯耶数巴拉巴之间选择出赦免的对象。对于此事的描写,圣经中《马太福音》记载为:“祭司长和长老怂恿群众,叫他们去要求释放巴拉巴,除掉耶稣。 总督问他们:“这两个人,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哪一个?”他们说:“巴拉巴!”(马太福音,27:20-21)而马可福音中说:祭司长却煽动群众,宁可要总督释放巴拉巴给他们(马可福音,15:11)。可见,当场的民众是受到大祭司的蛊惑才做出这个选择。在影片中,为与耶稣形成对比,耶数巴拉巴被塑造成一个纯粹的丑陋的邪恶形象。而大祭司对于民众的蛊惑这一细节体现的却不够突出,影片传达的感觉似乎是犹太民众自发地做出了这个选择。这就更容易使观众对犹太人产生有偏差的理解,而耶数巴拉巴丑恶的形象也会加剧观众对犹太民众的厌恶感。然而,犹太民众是否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是憎恶耶稣的一群暴民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大祭司和长老们商议如何设计杀害耶稣时,圣经中如此记载:过两天,就是逾越节和除酵节了,祭司长和经学家设法怎样用诡计逮捕耶稣,把他杀害。不过他们说:“不可在节期下手,免得引起民众暴动。” (马可福音,14:1-2)可见,耶稣深受犹太民众欢迎。以至于祭司和长老们害怕加害耶稣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导致暴乱。当然,为了缓和这种过于偏激的描写,梅尔吉布森在最后着重突出了古利奈人西门这个角色。圣经中对西门的描写很有限:他们把耶稣带走的时候,抓住了一个从乡下来的古利奈人西门,把十字架放在他身上,叫他背着跟在耶稣后面(路加福音,23:26)。在影片里,西门为耶稣挺身而出,被刻画成一个英勇的正面人物。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在《耶稣受难记》中,出现的犹太民众对耶稣表现出的大都是仇恨和憎恶的嘴脸,全然是无知暴民的形象。这与圣经的记载是不符的。显然,这种刻画会给观众带来迷惑和困扰。

结语

《耶稣受难记》中的情节和人物对白忠实依据了圣经中的描述,其人物刻画也可以说是比较成功。耶稣不再是头顶光环的圣人,而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坚持信念的凡人。影片坚持采用拉丁语和亚兰语对白,使得影片具有很高的历史还原度。但是由于导演梅尔吉布森强加于影片的个人色彩过于浓烈,使得该片成了一部血肉横飞的限制级影片。片中过分强调和突出耶稣所受刑罚的残忍和血腥,而忽略了基督教宽恕仁爱的精神,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该片对于犹太人形象的描写真实度良莠不齐,尤其是对犹太民众的描写有失偏颇。在片中犹太民众被刻画成一群毫无理智的暴民,成了大祭司和长老们的帮凶。而且导演过于简单地处理了耶稣和撒旦的博弈,把耶稣之死的责任粗暴地推给了大祭司以及犹太民众。因此,美国的犹太人权组织批评这部电影具有反犹主义倾向也就无可厚非了。本文通过对片中几个形象的分析,有助于帮助观众客观地看待这部影片中的描写与圣经原文的出入,撇清导演的个人情绪和主观色彩,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耶穌受难的那段历史。

参考文献:

[1]所罗门·诺曼,《犹太人与犹太教》[M],王广州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圣经·启导本》,中国基督教协会,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1998.

[3]侯军,西方电影中的基督形象比较[J],当代电影,2005, (1), 78-86.

猜你喜欢

犹太人
自尊
自尊
自尊
自尊
自尊
自尊
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剧照
英国社会是如何对待犹太人的(1066-1656年)
犹太人的生意经
逃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