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者》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2015-05-09闫倩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6期
关键词:大众传播夏目漱石文化交流

摘 要:《行人》是夏目漱石于1912年12月6日至次年11月5日发表在东京·大阪《朝日新闻》上的报纸连载小说,在他十年写作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行人》是夏目晚期三部曲中的一部,这是一部标志着夏目漱石思想走向成熟的作品。《行人》到1985年在中国有了第一部译本《使者》,此书虽较早的传播到中国,但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大,就连写关于夏目漱石的《使者》论文以及文章的也屈指可数,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分析《使者》在中国接受及影响等传播的情况,可以使我们增强对外国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从而使之化为有益于我国的教育启示和营养。

关键词:使者;夏目漱石;文化交流;大众传播

作者简介:闫倩(1992.2-),女,籍贯山东青岛,天津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2

夏目漱石的《使者》(日文名《行人》,1912-1913 年连载于《朝日新闻》,单行本出版于 1914 年),从相关文献提供的信息得知,译本于近 30 年后重印,于1985年在中国有了第一本翻译《行人》的作品。

《使者》被编选在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夏目漱石小说选下》中,由张正立根据日本筑摩书房《夏目漱石全集》1979年初版第十次印刷本等书翻译。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夏目漱石小说选上下》两本,篇幅达一百多万字,是继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夏目漱石小说选》规模最大的漱石作品的中文译本,在我国翻译史上值得重视的成果。

之后出版的《使者》是大陆2013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收录的译本是根据新潮社《日本文学全集5夏目漱石(一)1968年5月版译出。

目前,《使者》在中国大陆仅有张正立对此书加以翻译出版。国内学者中,较早研究和引用《使者》的是北京师范大学著名中文系教授何乃英在1989年发表的一篇《展示内心冲突批判利己主义--评夏目漱石后期三部曲的思想倾向》论文。随后零零散散学者发表关于《行人》的学术文章。然而夏目漱石的很多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很大,许多著名学者纷纷翻译、研究他的作品。如《我是猫》在中国的流传就很广,仅译本就多达30多种。但为何《行人》这部作品就无人问津呢?这与夏目此部作品的翻译情况有很大关系,翻译版本的单一性为了解漱石的此部作品增添障碍。仅对《使者》题目的翻译就意见不一:夏目漱石取“行人”两个汉字作为书名是有出典的。它取自我国的《列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在夏目漱石看来,小说主人公一郎是“失家”的“行人”,被译者用《使者》代替,王向远等日本学者觉得有些不妥。

而在另一些人看来,这部作品的题目若按日语「ゆきひと」字面意思的话翻译成“行人”的确没错,但为了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视角和主角的身份翻译成“使者”反而认为更加妥当。 二郎“我”这个身份绝不是什么旁观者,而是推动一郎精神走向的重要人物,文中的“我”就是使者。对于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显然不怎么准确的,因为根据漱石门下“四天王”之一,德文学者、文艺评论家,岩波书店版《夏目漱石全集》的主编小宫丰隆对《行人》的解说以及日本《国语大辞典》的解释,漱石一直把“行人”读作「こうじん」、而不是「ぎょうにん」或者「ゆきひと」。在《国语大辞典》中,「こうじん」的解释有三个:1、道を行く人。また、旅をしている人。2、 使者。3、 賓客の接待をつかさどる官の中国風の呼び名。4、 出征兵士。笔者认为,《行人》题目的翻译应该取国语大辞典的第一个解释,因此直译“行人”为好,而“使者”已经主观局限了作者原意(虽然这原意已无从知晓),理解未免有些牵强,当然,还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多提宝贵意见。

下面针对《使者》的内容,试分析一下张正立在湖南人民出版的译本《使者》中的翻译风格和特点。

原文:

大阪へ下りるとすぐ彼を訪うたのには理由があった。自分はここへ来る一週間前ある友達と約束をして、いまから十日以内に阪地で落ち合おうそうして一緒に高野登りをやろう、もし時日が許すなら、伊勢から名古屋へまわろう、と取り決めた時、どっちも指定すべき場所をもたないので、自分はつい岡田の氏名と住所を自分の友達に告げたのである。

「じゃ大阪へ着き次第、そこへ電話をかければ君のいるかいないかは、すぐ分かるんだね」と友達は別れる時念を押した。岡田が電話を持っているかどうか、そこは自分にもはなはだ危しかったので、もし電話がなかったら、電信でも、郵便でもいいから、すぐ出してくれるように頼んでおいた。友達は甲州線で諏訪(すわ)までいって、それから引き返して木曽を通った後、大阪へ出る計画であった。自分は東海道を一息に東京まで来て、そこで四五日用足(ようとし)かたがた逗留してから同じ大阪の地を踏む考えであった。

张正立译文:

在大阪下车后马上拜访冈田是有原因的,我到这里一周前已和一位朋友约好十天内在大阪碰头,然后一起登高野山,如果时间允许,就从伊势转到名古屋。当时我们谁也没有在指定地方见面,我就把冈田的名字及住址告诉了我的朋友。

“到大阪后,我往那里打个电话,马上就知道你在不在了。”朋友同我分手时嘱咐说。冈田有没有电话,我也确实没把握,便要求朋友:若是那里没有电话,马上给我来个电报或书信。我的朋友计划先到甲州线的諏訪,然后折回,经由木曾到大阪。我想从东海道一口气到京都,在那里逗留四五天,办完事以后再到大阪。

在这段译文中,张正立的翻译简洁流畅,以忠实原文的直译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可以看出他扎实的工笔。但对有些对原文的翻译也较为粗略,存在有关副词及连词的漏译问题,如「すぐ車を雇って岡田の家に駆けさせた。」「自分はつい岡田の氏名と住所を自分の友達に告げたのである。」等处。其中,「すぐ」应译作“径直”较为恰当,根据上下文的联系,这里的意思是没有去别的地方,直接去了冈田家,因为下文有提到母亲托我给冈田带了礼物,母亲希望能赶快送到。由此,笔者认为此处对「すぐ」一词的省略不太恰当。「つい」译作最终,因上文说我和朋友一直没有商量好地方,最终才做了这个决定,笔者认为此处没有译出「つい」一词的意思,译作在原文的语气就显得有些轻描淡写。

再者,有些翻译有和原文出入的地方,如「取り決めた時、どっちも指定すべき場所をもたない。」虽然「どっちも」也可以指人,但后面「場所をもたない」是没有场所、地点的意思,此处笔者认为译为“由于当时没有决定好地点”较为合适。此处译者译为“当时我们谁也没有在指定地方见面”对比原文实属不妥。

除出版翻译书籍这种传播路径外,当下互联网已渐渐成为人们学习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有效资源。其中在微博中提起夏目漱石《使者》这本书的博友,大多以心灵鸡汤的形式被大家转载分享出来。可以看出漱石的思想在中国有借鉴意义,能够与中国人的生活及思想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作为人的一种自我反省和对生活的感悟。另外在百度贴吧中有关夏目漱石帖子就多达7988个,其中关于《使者》的帖子有十多余条,这为我们搜集资料提供了很多方便。

总之,《使者》在中国的传播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学术传播之路虽稍有改善,但总体来看一直停滞不前,而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兴力量更推进了夏目漱石这部作品在中国的影响,这启示我们在文学经典的传播之路上要重视网络传播的作用,在学术研究中也要以中国的文化环境为基础,不能照搬外来的东西,做到本土化的成功转换。

参考文献:

[1]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2]夏目漱石著,张正立等译,夏目漱石小说选(下)[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1985.

[3]王成,夏目漱石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影响[J].翻译论坛,2001(1).

[4]王向远,八十多年来中国对夏目漱石的翻译、评论和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4).

[5]李玉双,试析夏目漱石文学中的宗教情结[J].鲁东大学学报,2011(7).

猜你喜欢

大众传播夏目漱石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抓住对方的心
我是猫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