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在旅行过程中意义的加与减

2016-05-09张亚勉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6期
关键词:改编经典意义

摘 要: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其中不少还被改编成了电影。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被传承了下来,与此同时有些意义却可能丢失了。下文以《伊利亚特》和《赵氏孤儿》为例,具体阐释经典在旅行中意义的加法和减法。

关键词:经典;改编;意义;加法和减法

作者简介:张亚勉,女,1990年1月出生,河北邢台人,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1

一、背景介绍

何为经典?意大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Italo Calvino在其一篇名为Why Read the Classics?的文章中曾整合了世人对“经典”作出的十一个不同定义,各有千秋。而中国学者对经典作品的界定也概括了很多点。就世界文学而言,王宁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引入世界文学的概念,介绍了其历史演变过程,并概括了评判世界文学的五大标准,只有从这五个方面来综合考察,才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判定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世界文学。然而,不同的国家对于经典作品的涉猎不尽相同。比如,法国人耳熟能详的巴尔扎克,到了意大利几乎无人问津,艾米丽·左拉在美国备受推崇,到了意大利却受到冷落。但是无论如何,经典作品能够帮助理解我们是谁、身在何处。我们无法把经典的作用具体化,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阅读经典比不读好。然而在传承经典的过程中,随着时空的转变,意义上有增也有减。经典作为世界范围性的文学,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关注点有所不同。

二、《伊利亚特》的传承与发展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以15693行、共24卷的篇幅描述了希腊占领特洛伊城的故事,通过对特洛伊战争的描写,歌颂英勇善战,维护集体利益,为集体利益建功立勋的英雄。围绕这场希腊历史上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史诗中塑造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从古希腊时候的史诗到现代的美国电影,《伊利亚特》的意义在时空穿梭旅行中发生了许多加法和减法。下面从三个角度的对比探讨这一史诗在传承中意义的得与失。

1.场景描写

不管是原著,还是电影,该作品中的重头戏之一就是战争场面的描写。例如,《伊利亚特》中是这样描写两军对峙的:“特洛伊人夹杂着喧闹走来,喊声震天,恰似一群野生的鸿雁,疾飞的鹳鹤,发出震天的宣喊,试图逃避冬日的阴寒和暴泻不止的骤雨,给普革迈亚人送去流血和毁灭”虽然文字并不是能够展现出画面,但是文本的一连串的比喻,自然界的动物发出的冲天的宣喊生动活泼地比喻出了特洛伊人气势恢弘的场面,产生了极其鲜明的形象和冲击力。

然而在电影中,对于这一场景的表现,导演运用了现代技术、推拉镜头从而使得人们感受宏大的场面:望不见头的士兵,身穿一样的铠甲,手拿一样的兵器,迈着一致的步子,以及那凝重而越来越紧张的音乐。由此而来,这部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呈现出非常直观的感觉。这种感觉使得原来无边的想象变得生动化、具体化,更易让人接受。但是如果没有原著的铺垫,直接看电影的话人们也不会觉得战争的恢弘、气势是什么样。总之,电影的表现手法还是简单了些。

2.战争原因

就战争的起因而言,《伊利亚特》中得英雄为保护希腊的荣誉、保护城邦而战。在电影中,阿喀琉斯一直提到:“我为什么要进行斗争呢?我要为了我的个人荣誉,为了名留千古。”所以,观众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个人欲望的一种彰显。之所以有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现在社会要求电影能够表现一些更为直观的内容,或者是需要一个能够直观表现的切入点,所以需要去选取一些很直接的东西,比如为了权力、为了名留千古等。

改变之后的作品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出了潜意识里美国文化意识,更强调了个人的发展“war for myself”,“土地、权力、荣耀都不及爱情伟大”。改编的作品给人一种“强者为大”的暗示“God protects the stronger”,还有一种空前的自信“we can win”。所有这些都是美国身影的折射,某个角度或者是整个国家的缩写。但是原著的有些意义被丢弃,比如诸神、集体荣誉感消失。

三、《赵氏孤儿》的改编

相对而言,中国经典也有此类处境。迄今为止,《赵氏孤儿》这部元杂剧前前后后有过8次改编,下面以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对比,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经典在传承中的得与失。

电影运用现代意识对元杂剧《赵氏孤儿》进行反思,急于抛弃原著“封建思想糟粕”,为其寻求当代合理化的叙事策略,是时代的进步。但电影颠覆了元戏曲始终不变的“义”的思想内核,“义”的思想被严重削弱,英雄形象坍塌,成了个人主义的表现,元杂剧中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消失。此外,电影还狭隘地把当代意识等同于个人主义。事实上,就作者个人观点来说,电影所带来的改编使这部经典著作大大降低了价值:用个人主义的行为动机解读取代元杂剧的思想文化精髓,放弃了崇高精神而去传播狭隘地自私的价值观念;使一部热血英雄传奇变成阴鸷深沉的个人主义行为动机的阐释,消解了悲剧的崇高美感;传达出来的思想价值并没有超越原著,反而有所降低。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迁,人们对于经典名著的理解也在变化,经典文学作品在传承中意义有增也有减。然而,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却敢把影视作品当作对原著的理解,那就错了。经典,需要原汁原味地传承;旅行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产生的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原著的思想表达甚至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宁,比较文学:理论思考与文学阐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荷马著,陈中梅译,伊利亚特[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1.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改编经典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