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苏州沦陷时期的城区铁机丝织业
2015-05-09翁以礼
文/翁以礼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民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丝织业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本刊特辑选此文,铭记历史。
抗战前的1932~1937年,苏州城区铁机丝织业的发展是主流,有电力织机有2100台,手拉机500台,年产绸缎30万匹,为丝织业全盛时期之一。机台开动数和生产数量都远超纱缎庄,在苏州丝织行业中占主要地位,并在江苏全省丝织行业中居领先地位。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厂,其产品始终能保证质量,保持其工厂特色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产品中高档的有花素塔夫绸、古香缎、织锦缎、乔其丝绒、毛葛、双管绡等;中档产品有博士呢、碧绉、特号软缎、九霞缎、巴黎纱、维新绉、和合绉、电机绉、电力纺等;低档产品有花素线绨、副号软缎、中华缎等。各种丝织产品不下百余种,行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远销滇、藏等省区。以铁机丝织业为主的丝织行业,在苏州属于工商大行业,在国内与沪、杭两地丝织业同负盛名,但是,铁机丝织业发展的盛况仅仅是昙花一现,抗日战争爆发后苏城沦陷,苏州丝织业从此年年减产,到日军投降前夕被迫全部停业。
日军侵占苏州时期,城内外十室九空街市残破,工厂亦受严重破坏。铁机丝织业中,以延龄丝织厂损失最重。据资方陈大元口述,该厂被日军盘据月余,车间驻扎马队,撤离时又被放火烧毁房屋30余间,能藏材料十去其八,损失10万余元。其他丝织工厂遭抢掠者,亦不可数计。而放出客帐,大多数难以收回。
据1938年8月同业公会调查,复业44户,开动机台707台,不到原有三分之一,每月生产数约4000匹,一部分丝织工厂才开始整理残局,勉强筹组复业。当时还无日电供应,在下午4~12时才能用电,所以只能做半夜班。又因苏州处于敌占区中,与大后方交通断绝,只有去上海可由民营汽车承担,小批丝绸货运,通过上海再转销广州等处,以此维持生产。
沧陷初期,日本设立华中蚕丝公司,控制全部蚕茧及生丝,压低茧价造成桑田荒废,严重影响丝绸业生存及战后丝绸业复兴。该时期苏州铁机丝织业所需原料,只能由乡区家庭丝厂所缫制的小厂丝来供应,质次价昂成本增加。1939~1940年间,又有丝商从山东周村贩来黄厂丝应市。在原料困难的情况下,一些丝织工厂开始搭用“干丝”(来自震泽,是选用光滑少糙的土丝,而粗细条份近似厂丝),以解决蚕丝不足的困难。1941年冬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生丝外销断绝,只有上海供应厂丝。
在苏州与大后方两处地区分割后,丝绸销售地区,从抗战前销售全国大部分地区缩小为华北、山东、苏、浙、皖一部分地区以及上海孤岛。1942年运往华北地区物资,又须该地颁发“许可证”才准起运。城乡人民生活贫困,购买力越来越低,结果就造成丝织品供过于求,大量积压,迫使铁机丝织业减产和缩小经营范围,另一方面,货币一再贬值,物价不断上涨,造成经济恶性循环,当时日常生活物资都成为投机囤积对象,丝织产品中的大路产品如被面、格子哗绉、大纬呢、电力纺等,也被当作筹码一样,买空卖空,而软缎和阔幅软缎,也是绣庄行业的囤积对象。苏州梅苑、春苑茶社成为丝织业集会买卖场所,新开设的绸庄,也经营倒买倒卖。铁机丝织业靠向银行抵押借款和业内外倒买倒卖、市场畸形发展而苟延残喘。尽管如此,而丝织产品仍不断创新新品种、新花样。如格子哗绉、独幅真丝和人丝被面、独幅软缎、金玉缎、九霞缎、纱背缎等,突出的是大中丝织厂的独幅织锦被面,是一种真丝和人丝交织品种,花样采用独花的以中心图案为主体、四角衬以对称图案。图案有“大富贵”“百子图”等,因此又名“大富贵被面”。织锦被面问世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在织造而畅销市场。
1943年3月,日军华中水电公司停供日电,12月,限制为按四折用电。1944年7月,电厂再次宣布用电打对折。8月~10月间又从对折的基础上,再打“八折”。这样七折八扣能够用电所剩无几,严重威胁铁机丝织业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因受电力限制全停者有天丰辛等17家,部分停工者有大丰等11家,其余均在半停半开状态。这时期内,铁机丝织业联合丝协、针织等业,迭次向伪政府机关、华中水电公司呼吁请愿,1944年11月改为“以煤易电”的办法来换取用电。但为时不过三月,1945年2月,华中水电公司悍然宣布停止工业用电,并派员到各厂封闭马达。从此,铁机丝织业被迫全部停业。
沦陷期间,苏州丝织工厂逐步压缩生产规模,大厂缩小为中型厂,中型厂缩小为几台机的小型厂,至于小型厂的命运,则是停停开开,或是关闭停业。工厂厂房陈旧失修,因陋就简;设备有减无增,甚至把机台当废铁、木材出售,很多能工巧匠被解雇失业,整个铁机丝织业生产处于倒退局面。1945年全行业停工前夕,会员厂数有97户,设备数有1183台,而开动机台只有670台,比1938年复业时还要少3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