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2015-05-09王岩郭鑫孙绍妮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0期
关键词:筋膜下肢综合征

王岩 郭鑫 孙绍妮

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王岩 郭鑫 孙绍妮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质量改善情况。方法 40例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根据采用护理措施的不同, 分成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每组20例。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干预措施后, 观察组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 护理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 对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行有效的干预措施, 可以达到良好的预防并发症的效果, 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措施;急性下肢缺血;护理质量

急性下肢缺血为临床心血管外科常见病症, 多见于外伤损伤动脉或栓子脱落阻塞动脉腔。临床及时采取动脉再通术是解决肢体循环坏死的关键。患者动脉再通后极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并发症,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功能恢复有不利影响。经过多年临床研究证实, 患者不重视病情使得症状发展将会导致细胞损害, 引起肌肉、神经及血管不可逆的严重损害[1,2]。现针对本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护理工作中的相关防护干预进行分析及护理效果的影响, 评级其有效性及价值性, 为改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建议。现将相关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风湿科2012年5月~2014年5月接受治疗的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本次分组秉承患者自愿选择原则, 并全部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其中观察组患者, 男9例, 女11例, 年龄35~72岁, 平均年龄(52.6±4.3)岁, 平均病程(29.42±2.2)h;对照组患者男11例, 女9例, 年龄39~74岁, 平均年龄(57.4±4.1)岁, 平均病程(31.52±2.6)h。本次观察对象入选标准: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3]。排除存在有严重脏器功能损伤、严重精神问题的患者、癌症肿瘤患者或妊娠期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入院时, 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主治医生和护士, 让其熟悉主治医生和护士的面孔和所住病房的环境、医院制度等。详细说明各项检查的用意, 耐心询问和指导患者, 协助其做好术前准备(检查)工作。通过心理疏导, 宣讲疾病及治疗方法的知识, 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宜选择清淡、少刺激的食物。

1.2.2 观察组采用适度的心理干预。为患者宣教疾病知识及病情观察, 患者往往会因害怕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极易产生悲观消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应安慰、疏导患者树立信心, 控制好情绪, 以最佳的状态接受并配合治疗。对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进行实时监控。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喝酒等), 时刻关注自身病情变化,叮嘱其3个月后复查。如有不适指征(恶心、发热、腹痛等)应及时就诊, 合理膳食、劳逸结合。肿胀也为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临床表现, 需时刻注意患者肢体皮肤颜色及温度避免引起并发症。针对循环障碍术后切口护理工作需加强创面感染问题的监护。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记录研究1个月后, 对所有患者进行护理质量进行调查。护理质量标准:好: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疼痛、发热等), 无并发症发生, 患者满意;一般: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并发症较少, 患者基本满意;差: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 并发症较多,患者不满意。有效率=(好+一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就干预后护理质量情况进行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情况对比(n, %)

3 小结

骨、骨间膜以及间隔与深筋膜共同构成骨筋膜室, 而临床疾病骨筋膜室综合征主要是指其内肌肉与神经因子急性缺血缺氧, 从而发生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见于前臂掌与小腿部。引起该疾病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种, 即骨筋膜室容积减少,例如外伤后术后包扎过紧、局部受到严重压迫;或骨筋膜室内容积迅速增大, 例如由于缺血导致组织肿胀、剧烈运动等。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极易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其与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及缺血时间有关。通过麻雪娇等[3]研究发现患者在治疗中的配合及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及宣教在改善患者病情中具有重要作用, 并且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效果。

经过为期1个月的综合干预措施,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护理质量较高(P<0.05)。说明通过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病情,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

[1] 葛慧飞.急性下肢缺血动脉再通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4):30-31.

[2] 赵岳, 赵吉生, 徐凯成, 等.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106-107.

[3] 麻雪娇, 王颖瑛.循证护理在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3):32-3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0.170

2015-03-16]

266042 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筋膜下肢综合征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Chandler综合征1例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考前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