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2015-05-08史海生
史海生
摘要: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必须教育学生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世界主流,善待他人,正确认识自我,同时营造健康、民主、和谐、宽松、进取的班级气氛,疏导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危机,树立自信心,理性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健康的人格品德。
关键词:调节;塑造;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05-01
健康不仅需要强壮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则要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同时开放的社会环境也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教育并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艰巨的学习、纷繁复杂的生活,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调节心理素质呢?笔者做了一下探索。
1.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
1.1 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时代主流。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新旧观念的猛烈碰撞,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然而,传统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严重脱节,往往使中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面前感到疑惑不解、无所适从。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常常受到消极面得影响,变现为怀疑、偏激、悲观的情绪,久而久之,其中的少数人就有可能形成反社会的人格,给社会和自身带来严重的危害。教育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一分为二看社会,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品质的关键,也是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基础之一。
1.2 认识曲高和寡的道理,善待他人。善待他人,首先应有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善待他人,应该懂得"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的道理。应该懂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察则无友"的人生哲理,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善待他人,应该牢记祖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能够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1.3 创设融洽的集体环境,营造健康、民主、和谐、宽松、进去的气氛。如果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调节的土壤的话,那么除了温馨的家庭之外,便是一个需要团结、积极、向上的班级。否则,不良的交往集体,低劣、庸俗的网吧,就必然诱惑着意志薄弱,而又急需寻求心理"平衡"的少年。
班级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班主任应有意识地管理、教育,包括表扬、批评、讨论、奖励、惩罚等评价手段,以自己身的楷模作用,引导集体舆论;开展开展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如劳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调查;同时规范并强化各项行为训练,习惯养成,心理素质培养,促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1)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自我调节的关键。(2)鲁迅先生曾言,我们确实常在解剖别人,但却更严格的解剖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独立性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新全面,甚至认识中的自己,却是哈哈镜中被扭曲变形的自己还不以为然,或者根本不想认识自己。然而,人之于社会,宛如一艘船与大海。如若不知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需要时往那个目的地,其危险当不言自明。(3)因此,认识自我却要首先知道,"我是谁?"、"我是干什么的?"、"我应该怎么办?,一个人深说到底就是这三个简单的问题,在不断地认识和调节中,实施纠正自己的偏差,逐步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4)认识自我,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目标、动机、计划、希望、要求的认识,它包括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地位、人际关系、交往水品的认识。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中起到行为的指导和调节作用。
2.创新教育模式,疏导学生心理发展存在危机
2.1 自信心受损或严重不足。苏霍米斯林基认为不能允许学生感到自己没有爱好,认为 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学校教育尚未根本没有好转"应试教育"的状况,使不少青少年产生自悲情绪,严重的阻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应当是教会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并创建各种条件,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成就感。同样的使他们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的树立信心,为心里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2.2 个性发展与传统教育的矛盾冲突。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本应该是由丰富多彩的个体组成,人们一直在苦苦思索:中国离诺贝尔奖有多远?追根抛底,谈到中国的教育是模式化的教育,设置一个模子,大家都往里倒。最终成了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人才"。
2.3 理性思维不足,情绪化倾向严重。青少年由于处在想成年发展的过渡阶段,但由于相当有一部分独生子女所受到的溺爱和娇宠,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和临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激发,以至于"感情用事"造成不良后果。
3.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生活中挫折、失败无处不在,人的一生绝非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自我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这种精神又能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刻意强调,讲述一些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读一些名人传记,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拓视野,磨炼自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平时督促学生独立及时地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这样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弄清知识的疑难点,使学生意识到:遇到"问题"不放弃,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最后成功。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问题",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4.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进程。它能够弥补学生思维狭窄的缺陷,丰富事物的内涵,赋予形象极大的审美价值,创造出形象生动、情真意切的艺术世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标题、直观教具、简笔画或电教等多媒体,有效、有步骤地开展预想想象、假象想象和补充想象训练,通过让学生造句、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扩写课文、看图作文、集体编故事,或者数学课上的图解、立体、线段、实物对比等方式,创造各种不同的情景,既巩固基本知识,又能启发学生思维,训练想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课文内容和读前想象的内容作比较,对想象之外的信息加工储入电脑,从而增加阅读经验,读后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归纳总结。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把课堂搬到室外公园、农村田间地头看实物、实景,与课堂内容相结合,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开拓眼界,从而达到丰富学生想象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