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涵泳法”

2015-05-08彭瑞琪

读与写·上旬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

彭瑞琪

摘要:文言文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历来也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因而,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性也成为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涵泳法"作为我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读书法和教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从"涵泳法"角度出发,为中学文言文的教学开拓新的思路。

关键词:涵泳法;文言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01-01

1."涵泳法"内涵

"涵泳"一词最初并不是一个学术概念,早在魏晋时期左思的《吴都赋》中就有"涵泳乎其中"之句。及至宋代,"涵泳"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真正使"涵泳"读书法声名远扬的应是宋代朱熹,"朱子读书法"中有一条"虚心涵泳",此处"涵泳"是指读书时对内容仔细揣摩,深入体会,玩味咀嚼,达到物我同一的程度。"涵泳"法与我国语言文字的特殊性有关,是从整体出发理解书本内容。从字到句再到段落,最后到整篇文章,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硬将其中某部分内容割裂出来,会造成理解歧义或是无法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我国语言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质,即语言的不明确性、模糊性。因此,不可避免地我们要采用"涵泳"法来适应模糊性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要反复诵读文章。但"涵泳法"的诵读并不是对书本内容的机械记忆,它不仅是读者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包含读者阅读书本内容之后对其内容的理解。因此,"涵泳"法是一种双向交流方式,是将自己融入文本之中,即所谓的感受性阅读。

陆九渊则提出"优游涵泳"读书法。包括以下几层意思:其一、他认为"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妖之,自然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的道理"。 这是指读书时保持平心以对,仔细玩味,不必贪多求快以致不求甚解。其二,读书时遇到晦涩难懂的地方,他主张不必穷索,顺其自然便好;放过这一处,读别处,此晦涩不懂处,过后再读也许会有所悟。如其所言:"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明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涵咏法"不仅是一种读书法,也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方法的"涵泳"法其第一要义是多读,第二要义是熟读,第三要义是精思,后读与思交织并行于整个阅读过程始终。如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如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然熟读精思既得后,又需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

2."涵泳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应用

2.1 教师对学生的诵读予以适当点播,积极引领涵泳展开。"涵泳法"以读为基础,展开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理解文言文作品,难点之一是文中的字意、句意;难点之二则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情感体验,即产生内心的共鸣。因此,教师首先对文中生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进行正确讲解,标正读音。此外,教师还可通过课前的揣摩,借助饱含深情的示范诵读,为学生产生自身对文章的情感体验提供示范与刺激,鼓励学生通过默读、诵读方式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与理解。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轼《念奴娇》为例,开篇"大江东去"四字,好似滚滚江水奔腾而来,要读出豪迈奔放的气概;之后"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笔势转折,从豪迈气势中似透露出一丝无奈与感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要读出紧凑之感;"江山如画"一句诗人面对如画江山,想起前辈豪杰,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这时诗人的情感是欣喜的;"遥想"一句回顾周瑜生平,语调转为平和舒缓;最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突出重读"早"字,但此时诗人的感情大基调是豪情万丈的,夹杂一丝时光飞逝的无奈之感。教师仅起示范作用,并不排斥学生其他有价值、有意义的理解。

2.2 适当留白,体现学生个性化、感受性阅读,促进涵泳生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方面明确提出了"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引领与指导上,并不能替代学生思考,因而要给学生留出一定思考空间。在学习《鸿门宴》时,可通过"刘邦死后项羽能否成就千古帝业"问题展开延伸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项羽难成霸业,因为他刚愎自用、轻信寡谋,这样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讨论过程中的推敲、咀嚼就是涵泳。通过涵泳,同学们对项羽的悲剧性格有了进一步了解,也能渐渐领悟到司马迁笔下项羽这个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而这种领悟又非教师的讲解所能授予的,故教师要懂得"留白",并让"留白"成为一种艺术。

3."涵泳法"对现代文言文阅读教学启示

3.1 "涵泳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思想观念。古代作家的作品大多言简意丰,仅借助教师单方面的讲解使学生从文章表层的字面意义逐步深入理解作者的意蕴是不行的,还需借助涵泳诵读。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仅对文章有初步的感觉,还未达到理解的程度,只有理解后才可能更深刻地感受。如朱熹所言,读书"读来读去,少间晓不得底,自然晓得",而"已晓得者,越有滋味。" 随涵泳诵读次数的增加,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会缩短,进而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读者就会不自觉地把作者的语言和思想变成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教师只有让学生持续地、直接地、反复地诵读涵泳文章,才是形成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

3.2 "涵泳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情感倾向。借助于出声的诵读与内在的涵泳,使静态呈现的文字立体化,且在出声时承载着思想感情。初高中阶段所选文章大多具有声韵美,是诵读涵泳的良好素材。文学对人的熏陶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诵读涵泳能使学生从无声的文字中发现美,并使自己的情感与客观认识对象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是阅读较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在诵读涵泳中将教材中的名篇佳作装进脑中,铭刻于心,同时也就受到了诸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礼仪之邦的伦理准则等方面教育。

4.结语

当今文言文教学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从"涵咏法"出发,重在从教学角度给予教师一些启示,从而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涵咏法"有许多有益经验,在实际应用中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耀丽:《"涵泳"法阅读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 孙玉清:《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感悟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 夏艾青:《涵泳教学的三个特征》,《湖南教育》,2009年第3期。

[4] 张芳:《涵泳法使文言文教学返璞归真》,《文学教育》,201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文言文阅读教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