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诞生记
2015-05-08苏智良江文君
苏智良 江文君
1921年7月,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在上海缔造了一个崭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国际大都市上海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新青年》编辑部是革命者的
中心场所
1920年2月中旬,陈独秀在李大钊等人的帮助下离开北京,只身前往上海,“途中则计划组织中国共产党事”。来到上海后,陈独秀“乃转向工农劳苦人民方面”,并着手重组《新青年》杂志。6月中旬,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在《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陈独秀的寓所兼《新青年》编辑部成了革命者的中心场所。
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知识分子希望创建一个全国性政党,他们希望获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持。1920年5月,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维经斯基来到上海,在与陈独秀的会谈中,双方达成合作意向,由共产国际提供资助,在上海正式展开建党大业。
由此,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中心,以陈望道、李汉俊等文化人为基础,一个倾心马克思主义的上海知识分子群体初步形成了。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成员基础。
工业发展催生了新兴工人阶级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和集中地,生机勃勃的工业无产阶级日趋壮大,但上海工业化的历程是一条荆棘之路。工厂用城市的痛苦、贫穷、污染和疾病取代了传统乡村的恬静与自足。在悲惨的车间内,城市底层的产业工人超负荷工作且营养不良。
上海产业工人阶级意识的萌生,为中国早已复杂万端的社会环境增添了新的内容。一个崭新的劳动阶层正在上海形成,它预示着中国的工业化正在为未来的共产主义革命孕育新的社会基础。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则 是近代上海的又一大群体。“五四”运动首发于北京,但是1919年6月5日,北京大規模逮捕学生的消息传到上海,上海工人阶级立即开始行动,举行大规模的罢工斗争。他们公开宣称:“吾辈数十万工人,愿牺牲生命,为学界商界后援,与野蛮的强权而战。”五四运动的中心由此从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走向高潮。
文化繁荣与自由的上海成为新型文化人的向往之地。相形之下,上海的政治、文化环境要宽松得多,再加上文化事业发达、中外联系广泛,自然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集聚中心。
随着以上海工人为主体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阶级觉悟的提高,阶级斗争也表现得更加公开化,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准备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文化的中心,也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新思潮新文化源源不断地通过上海传入中国,一大批现代文化机构也应运而生。文化的“工业化”奠定了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文化与舆论中心的地位,通过普及版书籍,人数可观的阅读公众群体被迅速地培养出来。
传播媒介的形成,对于马克思主义在1919年以后的传播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青年》杂志的创刊,象征了一个变革年代的到来。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大批从西方留学归国的文化精英汇聚到上海。上海的新式知识分子接受了现代性的大多数原则,希望以理性、科学的方式来让公民觉醒。
五四运动前后,最早介绍、宣传社会主义思潮的刊物,多半位于上海。“上海是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活动中心,那里可以公开从事宣传活动。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300多种出版物,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这些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贡献巨大。就这一层面而言,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澎湃激情之中。
法租界内召开“一大”
1920年8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霞飞路渔阳里6号成立。9月,在渔阳里6号创办外国语学社,这是中国第一所干部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在陈独秀的领导下,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推动建立各地的共产党组织,是名副其实的“临时中央”,是“中国共产主义组织中央局”。
陈独秀亲自负责武汉、广州、长沙和济南的建党工作。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首先由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和推广工人运动经验的《劳动界》周刊;作为新文化运动核心刊物的《新青年》改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中央机关刊物。随后,又创办半公开的刊物《共产党》,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知识,推动建党工作。依托于上海发达的文化网络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新青年》《劳动界》等影响日广,迅速传遍神州大地。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从上海集聚并出发,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排山倒海的改造中国的时代剧。
(摘自《民主与法制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