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要素分析

2015-05-08王友文

关键词:哈萨克中哈草原

王友文

(1.伊犁师范学院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新疆伊宁835000;2.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新疆伊宁835000)

构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要素分析

王友文1,2

(1.伊犁师范学院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新疆伊宁835000;2.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新疆伊宁835000)

构建国际旅游圈必须具备国际关系、地缘环境、城市集群、旅游资源、地域文化、交通区位六大基本要素条件。中哈两国共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是两国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组成的两国连片的国际旅游协作区域,是各种要素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性区域空间旅游组织形式。范围包括中国新疆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哈萨克斯坦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这一区域具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旅游经济基础、特殊的地缘和交通区位、丰富的旅游和人文资源、合理的城市集群和旅游基础条件等优势条件。中哈两国共建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既是两国共建旅游强国的需要,也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举措。

构建;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基本要素;分析

一、国际旅游圈的概念

(一)旅游圈的概念

据现有文献对旅游圈的论述,可将旅游圈定义为:旅游圈是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组成的具有一定地理范围的协作区域,是一定区域内各种旅游经济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1]。

(二)国际旅游圈的概念

根据旅游圈定义的基本内容和国际旅游圈设置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可以推断出,国际旅游圈是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组成的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地理范围的协作区域,是一定国际区域内各种旅游经济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区域空间旅游组织形式。国际旅游圈是一个跨国、跨区域的开放性动态系统,是区域空间结构和旅游职能结构与各种要素有机结合构成的旅游圈,各国地理、区位、资源、交通条件等要素是国际旅游圈的外在表现,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等要素是国际旅游圈的内涵表现形式。

二、构建国际旅游圈的六大基本要素分析

(一)国际关系要素

有学者研究认为(李飞,2013年),国际关系是旅游合作存亡成败的关键,也是旅游业敏感性和脆弱性得到明显体现的重点领域[2]。因此,构建国际旅游圈与构建一国之内的区域性旅游圈有很大的区别,国际旅游圈必须是在睦邻友好国家之间构建,国际旅游圈内所涉及的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和政府态度是首要前提,没有良好国际关系,国家之间也不可能建立起统一运作方式的国际旅游圈;一国之内区域性旅游圈,则不需要涉及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只需要圈内地区之间达成协议即可建立。国际旅游圈构建合作协议的通过签署、圈内旅游资源的整合、游客通关和出入境政策的制定、旅游交通和旅游接待的对接等事项,都需要得到圈内各国政府的批准和支持。因此,国际关系是构建国际旅游圈的基本条件和必备要素。

(二)地缘环境要素

地缘环境是构建国际旅游圈的基本要素之一。按照国际旅游圈内国家旅游部门便于组织和旅行者在一个区域旅游活动的连贯性原则,一个国际旅游圈所涉及的国家应该是国土(领海)接壤连片的国家,具有良好的地缘环境。一般也应该有边境地区和双边口岸作为沿边旅游接待区和旅游通道,便于国际旅游圈内各国游客就近开展出入境旅游。同时,国际旅游圈的地缘环境,还要有利于充分利用周边国家和地区旅游客源市场。

(三)城市集群要素

城市集群,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城市群的集合,集聚若干数量大小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彼此保持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在空间距离上既相互分离,又易于交往,以获得整体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际旅游协同开发中,城市集群形成的城市圈是构建国际旅游圈的核心要素。陆大道(1995年)提出的包括“点-轴渐进式扩散”“点-轴-聚集区”等问题在内的“点轴系统”理论[3],可以作为依托城市集群形成的城市圈构建国际旅游圈核心要素的理论依据之一。在国际城市集群中,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是“点”,是区域内人口较多重点发展的对象。交通和通信干线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是“轴”,会对周边区域经济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其区域范围内的空间结构形成“经济网”“经济带”“经济圈”,对国际城市集群区域国际旅游的发展能发挥“基地”和“杠杆”作用。旅游产业与城市集群互为动力、互为目标。国际旅游能够推动国际城市化进程。各国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及出游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国际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城市集群内各城市节“点”通过交通通信通道“轴”线的关联性,在国际旅游圈的构建中发挥本能的地缘区位优势和辐射功能。

(四)旅游资源要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的潜力所在[4]。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和地域组合,在国际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中起决定性作用。没有大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做基础,国际旅游圈就缺乏应有的魅力和吸引力。一般来说,在一个国际旅游圈区域旅游资源系统中,占据一定地理空间同类旅游资源的集合体所形成的“旅游资源群”,体现出旅游资源个体所不具备的结构、功能和特征[5]。区域内旅游资源越多、品质越高,国际旅游圈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运营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以组合国际旅游圈相邻国家形成的“旅游资源群”,是形成国际旅游圈的旅游资源物质基础和基本要素。

(五)地域文化要素

一般说来,一个国际旅游圈包含的地理区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经历,形成相对独立的具有共同特点的文化圈,圈内的旅游服务也能表现出该国际旅游圈内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特点,这是创设和开发国际旅游圈内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础。学者认为,国际旅游业既是国际经贸产业,也是国际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经济性两种性质。各国地域文化是国际旅游的灵魂和内容,国际旅游是各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旅游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市场和消费能力;同时文化也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激发出强烈的旅游动机,创造巨大的增值服务空间[6]。因此,以相邻国家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国际文化圈,是形成国际旅游圈的人文基础和基本要素。

(六)交通区位要素

交通区位是构建国际旅游圈的要素之一。根据学界研究结果证实:旅游地入游游客人数随旅行距离增大而减小的现象,即旅游流距离衰减现象[7]。在设计和构建国际旅游圈之前,就应该明确国际旅游圈的交通区位,论证国际旅游圈内国家之间、旅游城市之间、旅游区之间、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距离和交通成本。若干国家的旅游区之所能构成国际旅游圈,不仅是它具有“文化圈”和“地理圈”的特点,还有“交通网络圈”的特点。旅游交通在国际旅游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圈内及对外联系的立体式交通的通达性程度越高,国际旅游圈的要素协同系统构建就越紧密,国际游客旅游行程和行动就越如意。从一定意义上说,良好的交通条件是国际旅游圈旅游目的地可达性的最重要条件,游客和开发商首先是使用便捷的交通工具和畅通的交通通道,才能在旅游圈的空间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和各种经贸活动,国际旅游产业才能得以可持续的开发和发展。因此,交通区位和交通建设是构建国际旅游圈的重要基础和基本要素。

三、构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实证分析

(一)构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概念及地理范围

1.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概念和特点。现有文献中尚未对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提出准确的定义,笔者将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定义为: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是为了中哈两国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在两国边疆连片的哈萨克草原地理单元组成的国际旅游协作区域,是区域内各种旅游经济要素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性区域空间组织形式。

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特点。一是,该国际旅游圈是以哈萨克丝绸之路文化、哈萨克历史文化、哈萨克语言文化、哈萨克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哈萨克草原文化为主体,融合草原区各民族特色文化,面向世界的综合型跨境旅游目的地;二是,结构体系层次分明,该国际旅游圈由中哈两国连接并相对完整的旅游区域构成,圈内有双边旅游区域、边境旅游合作区、口岸旅游通道、双方城市集群、国际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等层次分明的结构体系。

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性质和功能。中哈共建的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是一个双边区域融合、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业联合“三位一体”的战略新体系。是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战略目标,以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构筑旅游产业优势为轴心任务,以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动力引擎,以优化区域旅游功能布局、实现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关键策略,[8]为把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新疆旅游发展水平提升到世界级旅游经济示范区层次,而建立的国际旅游合作特区综合平台。

2.构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地理范围。哈萨克草原区域横跨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正好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本文提出的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主要指以哈萨克草原和哈萨克草原文化为地理基础和人文纽带,以中国新疆伊犁州伊宁城市集群和乌鲁木齐城市集群为中心,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城市集群和阿斯塔纳城市集群为中心,所辐射的中国新疆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哈萨克斯坦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这一国际旅游圈内包括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的50多个旅游城市和51 480多万亩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区,总人口约1 670多万人。区域内有中国新疆的伊犁草原区、阿勒泰草原区、塔城草原(尤努斯草原)区、木垒草原、巴里坤草原、天山天池哈萨克民俗风情园等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区;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州、阿拉木图市、东哈萨克斯坦州至阿斯塔纳沿线的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区和哈萨克现代文化旅游区。中哈两国的这一区域,是世界哈萨克民族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国—中亚草原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的重要区域。

(二)构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具有良好的国际环境

近30年来,在中哈两国国家元首和政府的倡导和运作下,中哈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和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典范,为两国发展、稳定和共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创造了十分良好的国际环境。

1.中哈两国建立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两国间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中哈两国共同构建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和信任措施会议”(亚信会)的国际合作机制,圆满解决了两国边界线问题、共同实施了能源战略、实现了宽领域高质量的国际合作,为构建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中哈两国高层互访为两国政府和民众发挥了和平发展的国家关系导向。中哈两国元首频繁互访,特别是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出访中国20次,成为全世界访问中国最多的国家元首。两国元首的密切合作行为,引导了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健康发展,为两国国际旅游合作和构建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创造了良好的国家关系基础。

3.中哈两国制定的旅游合作规范性文件是双方国际旅游合作的制度保障。中哈两国政府旅游部门1998年5月签署了《旅游合作协定》,之后两国间签署的历次《联合公报》《联合宣言》《合作协议》均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合作开发领域,两国的国际旅游合作不断加强。中国制定了《丝绸之路旅游区整体规划(2009—2020年)》。哈国制定了《丝绸之路旅游2005—2020年规划》。由中哈主导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蓬勃发展,成为共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助推器和重要动力源。

4.新任中哈两国元首确定了两国未来合作发展方向。2015年4月27日,纳扎尔巴耶夫再次当选哈萨克斯坦总统后,在发表讲话中说,“搞好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是哈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要“与中国进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9]。2015年4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祝贺纳扎尔巴耶夫再次当选哈萨克斯坦总统的电话中指出,“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中哈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共同利益,也有利于本地区安定繁荣。中方高度重视中哈关系……新形势下,希望中哈双方开拓进取,加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框架内合作,推动双边关系发展取得更多新成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10]。两国元首换届后对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中哈关系的决心和明确表态,保证了中哈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的连续性,为共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提供了前瞻性的政策和顶层支持。

(三)构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具有良好的旅游经济基础

1.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的时候,国人就有能力到周边国家去旅游。中国2010年人均GDP超过了4 000美元[11]。2013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6.64亿美元;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981 8.52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5万亿元人民币[12]。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2014年12月13日发布的《2014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市场;全国出境游消费总额达1 286亿美元,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的地位更加稳固;全国旅游业创造了0.64亿个工作岗位,中国旅游对就业增长贡献度居世界第一[13]。由此看来,中国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的地位,成为中哈两国国际旅游合作的重要基础。

2.中国新疆旅游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3年新疆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520 5.59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156.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73.24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85亿美元[14]。以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为主要特色的伊犁州,2014年全州共有星级宾馆126家,各类旅行社82家。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41 3.7万人次,旅游收入128.21亿元[15],列新疆各地州旅游产业发展之首。特别是伊犁国际旅游谷拥有国家A级景区23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星级宾馆61家,旅行社33家,滑雪场6家,星级农家乐76家。形成了大那拉提草原生态观光度假区、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区、伊宁民俗风情旅游区、霍尔果斯边境商务旅游区、冬季滑雪温泉度假区等5大旅游功能区域,推出了自然生态游、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跨国边境游、冬季冰雪游五大旅游产品。享有“塞外江南”“中国新天府”“中国最美的草原”“中国最美的绿谷”“中国最美的森林”“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等美誉名片,国家5A级景区那拉提2013年获得“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景区”称号;成功打造了“新疆伊犁天马之乡国际旅游节”“新疆伊犁薰衣草文化旅游节”“新疆伊犁杏花旅游节”“新疆伊犁‘雪之恋’冰雪旅游节”等国际知名旅游节庆品牌。

3.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中亚地区国际旅游业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以2010年为例,哈萨克斯坦国际旅游人数339.3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123 600万美元,分别是中亚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3国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合计数的172.24%和139.6%(见表1)。

表1 中亚五国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统计表(单位:万人次/万美元)

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旅游业发展成就,为中哈两国构建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奠定了坚实的旅游经济基础。

(四)构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具有显著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

1.具有特殊的地缘优势。中哈两国领土接壤、山水相连,双方有1 533千米的边境线相连,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相通,开展边民互市贸易已有20多年的历史。双方边境城市相距很近,新疆伊犁州府伊宁市距离哈国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市只有438千米,比伊宁市距离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还要近262千米。新疆北部还有11个边境县市与哈国的阿拉木图州和东哈萨克斯坦州接壤,双方交通便利,优势互补。这些地缘优势为中哈两国共建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提供了区位和空间距离上的可行性和便利性。

2.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哈国和中国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天山、阿尔泰山、欧亚大草原和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两河流域独特地理环境下,3000多年欧亚大草原和中国西域地区的历史演变、社会变迁所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展现出观赏性强、视觉反差大的突出特点。这种旅游资源优势,为构建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提供了高品位体系化的旅游吸引物和广阔的开发空间。

首先,中国新疆地区具有特殊的旅游资源优势。截止2011年,新疆有各类旅游景区1 440多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3个,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13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200多个。其中国家3A级、4A级、5A级景区数量分别达到73家、28家、5家。

其次,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旅游资源数量和质量为中国西部之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州)是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中国片核心区,旅游资源层次高、容量大、功能多、前景好。截止2013年,伊犁州域内有各类旅游景区500多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生态示范区9个,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2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67个,其中国3A级以上旅游景区34个[16]。新疆的国家5A级风景区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

伊犁州主要旅游资源特点可概括为:一是绚丽多彩的生态草原风光,伊犁有那拉提的空中草原、世界自然遗产地:天山—喀拉峻草原、库尔德宁草原、阿勒泰草原等20多个草原各具特色;二是令人神往的河流湖泊景观,主要有布尔津喀纳斯湖瑞士风光、温泉—霍城赛里木湖高山明珠、伊犁河滨湿地公园等;三是独特的天山森林奇观和薰衣草基地,有新源那拉提森林公园、特克斯科桑溶洞森林公园等6个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伊犁河谷号称中国“东方普鲁旺斯”,有全国最大的薰衣草产地和3个薰衣草庄园、1个大型薰衣草文化博物馆;四是绚丽多彩的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珍稀动植物,区域内有各种自然保护区15个,有野生动物490多种,野生植物1 480种;五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古迹和丰富多彩的文物类旅游资源,伊犁州辖区内古丝绸之路北道两侧,分布着许多古城堡、草原石人、古岩画、古道客栈、古寺庙、古墓葬等文物古迹和古遗址。

再次,哈国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有许多类型和风格各异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有100多个医学度假胜地,有9 000多个考古和历史遗址。在阿拉木图州、东哈萨克斯坦州比较有名的旅游景区有:古丝绸之路北支线历史、考古和建筑纪念物的独特联合体、号称“哈萨克斯坦的瑞士”的梅捷乌溜冰场和度假基地、美丽的中亚旅游名城阿拉木图“苹果城”、巴尔喀什湖旅游景区、配套服务齐全的阿拉套山高山滑冰场著名旅游胜地、阿拉湖景区、亚洲第一滑雪场——麦地奥滑雪场、哈普素海湖旅游景区、号称小拉斯维加斯的哈国著名赌城、霍贾·艾哈迈德·亚萨维陵墓、泰姆格里考古景观岩刻等。这些旅游景区和旅游吸引物,都对东西方国家游客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很强的吸引力。

3.具有灿烂的地域文化。伊犁州是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中国新疆片区的核心区,是古代“西域”乌孙古国、察合达汗国、西辽王国的所在地,是东西方文化荟萃交流的节点和桥梁。悠久的历史,使哈萨克、汉、维吾尔、蒙古、满、回、锡伯、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达斡尔、塔塔尔和俄罗斯等13个世居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性历史、民俗文化。一是,神秘多彩的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伊犁州(古西域乌孙地)区域内广袤的草原,形成了不同于新疆的南疆和东疆文化的伊犁草原文化。包含了伊犁河谷、阿勒泰、塔城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草原文化,是以哈萨克草原文化为核心,与其他草原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元东方草原文化。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如古代草原民族游牧文化,清代以绢马为特征的草原贸易文化,近现代阿肯阿依勒冬不拉弹唱草原民俗文化等;二是,伊犁各民族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主要有古代西域的乌孙古国与汉家公主文化、伊犁天马文化,满汉民族屯垦戍边文化,清代伊犁将军和伊犁九城文化,维吾尔“塔兰奇”文化,满族“颁金节”文化,锡伯族西迁文化,回族“花儿”文化,还有俄罗斯文化和中亚民俗文化等;三是,色彩斑斓的民族风情文化。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首饰、手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有很高观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仅哈萨克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有84项,其中省级以上为47项。

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哈国片区的核心区阿拉木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亚古城和东南西北交通的中亚枢纽,哈萨克草原文化聚集交流中心,中亚草原贸易集散地,哈萨克从游牧文化到现代文化的见证地。在这一区域既有哈萨克等各少数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宗教礼仪、饮食服饰、歌舞艺术、手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哈萨克现代化的俄式风格和欧式风格的城市建筑、生活物品和生活方式,这些现代化的哈萨克生活方式,与中国新疆哈萨克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很强的观赏性,为国际游客提供了不同于中国新疆的旅游吸引物和体验式旅游的多样性。

(五)构建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具有发展国际旅游的良好条件

1.具有布局合理的城市集群。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已经形成了可以支撑世界级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城市集群。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中国新疆区域主要有乌鲁木齐城市集群和伊宁城市集群两个城市集群。乌鲁木齐城市集群是全疆范围内的中心城市集群,伊宁城市集群是新疆北部沿边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依托的区域性城市集群,两个城市集群之间是相互连接、互为依托、功能各异、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乌鲁木齐城市集群是以天山北麓为中心,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克拉玛依市、哈密为龙头的天山北坡为范围的城市集群的统称,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集群之一。该集群现有大中小城市10座,区域内目前总人口538.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83.12万[17]。伊宁城市集群是以伊犁河谷为中心,伊宁市、奎屯市、塔城市、阿勒泰市、博乐市为龙头的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两河流域为范围的城市集群的统称,是直接连接哈萨克斯坦的城市集群。该集群现有中小城市12座,建制城镇50多座,区域内目前总人口508.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0.71万[18]。

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国际旅游圈的哈萨克斯坦区域内有阿拉木图城市集群和阿斯塔纳城市群两个城市集群。阿拉木图城市集群是以巴尔喀什湖流域为中心,以阿拉木图市、塔尔迪库尔干市、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为龙头的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两河流域为范围的城市集群的统称,是哈国直接连接中国新疆的前卫性城市集群。该城市集群现有大中小城市20座,小城镇44座,区域内目前总人口419.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46.18万(2001年)。阿斯塔纳城市集群以阿斯塔纳市、卡拉干达市、铁米尔套市、萨兰市、沙赫金斯克市为龙头的卡拉干达州区域为范围的城市集群的统称,该城市集群现有中小城市14座、小城镇30多座,区域内目前总人口约204.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约130多万人(2000年,不含城市暂住人口)。

2.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是亚欧大陆桥中段,是中国西部与哈国东部相连的国际大通道,担负着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相互之间的交通枢纽和运输通道。中哈两国相对应的4个城市集群和旅游区之间有10个口岸(5个二类口岸)相通,两条国际铁路贯通,两条国道高速公路直通霍尔果斯、巴克图两口岸,双方有11条公路相通,国际航空港乌鲁木齐与全球通航航线50多个,哈国与中国新疆有阿斯塔纳——乌鲁木齐、阿拉木图——乌鲁木齐两条国际航线通航。中哈两国间和伊犁州境内已经形成了通往东南西北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15个边境县市都有省道高等级公路相通,能够在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圈的旅游合作中为游客服务方面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发挥互联互通的协同效应。

[1]阎友兵,李辉恒.关于旅游圈的理论探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6):135-137.

[2]李飞.跨境旅游合作区:探索中的边境旅游发展新模式[J].旅游科学,2013,(05):10-12.

[3]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65-170.

[4]郭来喜,吴必虎,刘锋等.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3):294-301.

[5]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徐继填.旅游资源群: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以全国汉地佛教寺院旅游资源为例[J].资源科学,2004,(1).

[6]王发国.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河南旅游[J].黄河文化,2005,(3).

[7]Gregory D.Distance decay[A]. In:Johnston RJ.Gregory D & Smith DM(Ed):The Dictonary of Human Geography(2nd Edn).Oxford:BIackweII 1988.110-111.

[8]董观志.加快深港共建世界级国际旅游圈步伐[J].特区经济,2008,(5):12.

[9]李垂发.哈萨克斯坦总统:中国是哈对外政策优先方向[EB/OL].中国经济网.阿斯塔纳.2015-4-28.

[10]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通电话[EB/OL].新华社.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15-04-28,22:10.

[11]发改委.去年中国人均GDP超4000美元[EB/OL].人民网.2011-03-06.

[12]2013中国旅游统计公报[EB/OL].国家旅游局政法司.2014-9-24.

[13]俞俭.我国稳居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EB/OL].新华网.http://www.fund123.cn.2014-12-23.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2014年2月27日.http://www.ts.cn.天山网.2014-02-28.

[15]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统计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伊犁日报,2015-02-16.

[16]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统计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统计年鉴(2014年)[M].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14.10.

[17][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12年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9.

(责任编辑 贺卫光 责任校对 包宝泉)

2015-05-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合作组织带动下的中哈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BJY1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科基地基金项目“新疆哈萨克族由游牧转向定居中的社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XJEDU080112A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项目编号:12XJJA840001)

王友文(1948—),男,陕西蓝田人,教授,硕士,伊犁师范学院中国(新疆)与周边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中亚研究、伊犁学研究。

G07

A

1001-5140(2015)04-0163-07

猜你喜欢

哈萨克中哈草原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中哈地下管道施工技术及标准对比
天马双翼(一):托忒文在哈萨克与清朝交往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弘扬睦邻精神 共建繁荣之路
——写在中哈建交25 周年之际
Китай и Казахстан проработают возможность для торгов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哈萨克民族医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初探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