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和血色素的影响

2015-05-08刘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

刘伟

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和血色素的影响

刘伟

目的 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和血色素的影响。方法 136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 通过血球计数仪放置0.5、1、3、6、9 h的血液标本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和血色素情况进行测定。结果 在9 h时对白细胞、血小板和血色素检测者显著超出0.5、1、3、6 h时间段检测水平, 9 h红细胞水平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本放置时间需保持在6 h内完成血常规各项指标检测, 确保临床诊治参考数据更为准确。

标本放置时间;血常规;测定值;影响

由于检验技术在不断发展, 且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在临床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 使得仪器检验结果相比较手工计数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及快捷性, 临床应用更为方便。很多医院因为患者较多, 使得血液标本相应增加, 增加了工作量,造成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较长[1]。血细胞检测对于临床诊断属于较为常规性检测项目, 其是否具有较高准确性对于患者病情诊断具有直接性影响。本文选取136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 分析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和血色素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4年5月136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 其中男75例, 女61例, 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39.5±6.5)岁。

1.2 方法 患者应用血常规检测仪器BC-680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 试剂则选取CM -68 系列配套试染液。在检测项目实施前经校准物对所用仪器予以校准, 完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 确保检测质控物保持在质控范围中。对健康体检者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3 ml, 将1 ml放置到EDTA-K2抗凝管, 翻转管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匀溶解, 将一张血涂片予以瑞士吉姆萨染色处理。室温保持25℃实验室中,分别对放置 0.5、1、3、6、9 h血液标本实施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和血色素检测, 每份标本均需重复检测3次, 计算平均值用作最后测定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检测, 在9 h时间段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色素与0.5、1、3、6 h所检测到数值对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136例健康体检者不同时段血常规指标检测值对比( x-±s)

3 讨论

血常规在测定过程患者会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包括采集、抗凝剂、温度、时间、方法等多个因素影响。但是血液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对于检测结果的影响, 在质量控制中是较为重要的一个问题。经研究发现[2], 室温保持20~25℃状态下, 标本放置在6 h内对于血常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色素水平并无较为显著影响力。在血细胞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抗凝血标本在采集完成后若立即测定往往会导致结果存在不稳定的情况, 通常血细胞在检查时最佳时间应保持在6 h内, 日常检测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致使常规标本无法立即送检或无法及时进行检测, 应确保标本在采集后6 h内完成整个检测。

血液标本当中红细胞会出现自身代谢, 从而使得血浆内葡萄糖水平在持续消耗降低, 使得红细胞能够保持形态的能量因持续减少直到全部消耗殆尽, 导致红细胞膜出现破裂现象, 由此使得红细胞数量降低。在红细胞膜发生破裂后出现的碎片相应增加, 有可能导致所测定的血小板水平显著上升。EDTA盐类是一种氨羧螯合剂, 能够经水中钙离子作用产生较为稳定性的螯合物, 由此可以良好的阻滞血液凝固。当血液标本持续静置状态时, 细胞会产生分层现象, 而分层的细胞会产生不同类型的代谢产物, 由此呈现不同水平渗透压及pH值。在白细胞与高渗透压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相接触后, 白细胞出现体积减少现象, 小孔的脉冲电流降低, 白细胞体积、核浆比例、细胞核密度均出现不同程度改变, 导致血细胞分析仪在检查时有可能将一些中性粒细胞判定为单核细胞。血小板极易出现黏附及聚集现象, 当血小板离开机体后, 有可能产生形态学改变, 血小板增加了表面积, 由此血小板出现可逆聚集体反应。经分析仪进行检测, 血小板所呈现的可逆性聚集无法及时进行溶解, 发生淋巴样脉冲, 由此白细胞计数增加, 但是无法计算到血小板计数中, 导致总数量减少,通过直方图有可能表现为不规则型锯齿状态。经资料研究分析[3], 血液标本在收集后, 血液内 PLT因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有可能产生聚集现象, 由此出现血小板聚集状态, 经检测显示PLT 检测水平有可能下降, 且因时间持续增长, PLT敏感度随之下降发生解聚, 由此恢复散在均匀性分布状态。经本文研究可知, 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色素在0.5、1、3、6 h内所检测到数值比较并无较为明显差异, 但是与9 h时间段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标本放置时间保持在6 h内检测通常不会对血常规检测结果产生较为明显影响作用。

[1] 杨云霞, 潘爱平, 张梅香.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8):980-981.

[2] 赵红英.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12):1580-1581.

[3] 牛玉峰, 樊卫, 夏波.抗凝剂及放置时间对静脉血常规测定的影响.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23):2870-287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0.199

2014-11-25]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猜你喜欢

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白细胞
血常规解读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藏药结合放血疗法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114例疗效观察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