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护理体会

2015-05-08杨莉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呼气吸气阻塞性

杨莉

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护理体会

杨莉

目的 分析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和护理效果。方法 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 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和护理后, 观察组肺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训练可以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 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呼吸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临床呼吸系统疾病,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临床研究发现, 护理过程中的呼吸训练可以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本文分析了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回顾总结了临床护理经验,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 男37例, 女23例, 年龄55~80岁, 平均年龄65.5岁;所有患者经X线、肺功能、心电图和体征检查确诊, 病程3~25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指导、制定饮食方案、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程及体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 由专业护理人员指导, 连续练习6个月。具体方法如下。

1.2.1 缩唇呼吸 患者选择舒适体位, 放松全身肌肉, 用口快速呼吸数次后, 紧闭双唇, 用鼻子吸气, 同时尽量下移膈肌, 直至无法再吸气, 然后屏气2~3 s, 通过缩唇动作缓慢呼气或者嘴成吹口哨状, 呼气和吸气的时间比为2:1[1];必要时,可以双手按压肋下和腹部, 通过腹肌收缩缓慢呼气;控制深呼吸频率为9~12次/min, 练习3~5 min/d, 可在早起后和晚睡前进行, 尽量选在空气新鲜地区。

1.2.2 腹式呼吸 分别进行坐式、卧式和立式呼吸训练;吸气的同时隆起腹部, 呼气时则收缩腹部, 一手位于腹部,一手位于胸前, 感受腹部的动作, 5 min/次。当呼气时可以用手按压腹部, 通过缩唇缓慢呼气, 当吸气时则尽量使肚子抵抗手, 通过鼻子深呼吸, 充分鼓起腹部, 尽量回避胸部动作。此时, 护理人员可亲自示范, 纠正患者的不规范动作,使患者熟练掌握腹式呼吸的技巧。

1.2.3 坐式呼吸 患者需将双腿盘起, 将手掌放在膝盖处,然后缓慢进行最大程度的深呼吸, 屏气8 min后慢慢呼气,重复练习动作15次。

1.2.4 立式呼吸 患者并拢双腿, 举起双臂的同时进行吸气, 放下双臂的同时进行呼气, 连续动作15次。

1.2.5 阻力呼吸 选择容量>800~1000 ml的气球或玻璃瓶,护理人员示范以正确方式向气球或瓶中吹气。先行深吸气,然后含住气球口或瓶口, 将最大程度的肺部气体吹进去, 直至无法再吹出气, 3~5 min/次。针对气球大小、膨胀次数及患者身体情况确定具体练习时间。

1.3 观察指标 检测患者的肺功能, 主要指标为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1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 FVC)[2]及最大肺活量(VC)。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资料采用SPSS10.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肺功能对比, 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对比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对比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例数VC(L) FEV1(L) FEV1/FVC(%)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0 2.15±0.453.25±0.521.65±0.512.65±0.5266.25±7.580.5±9.5对照组302.12±0.52.85±0.351.66±0.62 2.1±0.5966.37±7.675.2±8.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是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病变导致气流受阻, 患者如果吸入有害颗粒或刺激性气体, 则会引发炎症反应, 产生气促、咳嗽、咳痰等症状, 如果气温大幅度变化或空气质量低, 可以导致患者发病, 严重时还会诱发全身性反应, 虽然该病具有可逆性, 但死亡率较高。目前, 临床药物治疗虽然可以控制部分症状, 但是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此外空气、气候等因素也会导致疾病复发。患者由于呼吸肌功能减弱, 肺部大量潴留气体, 降低了肺和胸廓的顺应性, 导致肺部过度膨胀而使横隔受压, 减少了横隔的活动范围, 降低肺的通气量。通过缩唇训练, 增加了唇部阻力, 从而提高气道内压, 避免了呼气时小气道的过早陷闭及狭窄, 有利于排出气体, 有效改善气体交换[3]。腹式呼吸可以增强膈肌呼吸肌的功能, 提高呼吸效率, 增强排痰能力, 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确诊时会容易产生忧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加之该病反复发作, 会给患者带来身心双重伤害。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给予全面、完善的护理干预。①加强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注意事项, 通过成功病例改善患者心态,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多与患者沟通, 缓解孤独感和无助感;②根据患者病情和肺功能情况, 制定科学的呼吸训练计划, 调整训练时间和次数, 详细讲解并亲自示范呼吸训练技巧;③进行饮食护理。选择不易残留、密度均匀的食物, 忌食刺激性食物, 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 确保营养均衡, 指导患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④对无法活动的患者,在其长期卧床期间, 应辅助患者调整体位, 保持呼吸畅通,避免发生褥疮。

综上所述, 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说明呼吸训练有助于提高呼吸功能, 改善肺功能, 使其保持在稳定状态, 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领域广泛推广。

[1] 颜昌铭.呼吸训练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22):302-303.

[2] 张明明, 窦吉香.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4):196.

[3] 李炜, 朱应群, 范杜, 等.呼吸训练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价值.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3, 16(1):4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0.176

2014-11-19]

464000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呼气吸气阻塞性
抽吸气流量对催化惰化系统性能影响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耦合运动数值模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没事多练壮腰功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