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1例临床体会

2015-05-08孔令普王翠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7期
关键词:直肌病史有效率

孔令普 王翠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1例临床体会

孔令普 王翠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的西医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1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的西医治疗的治疗方法, 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中, 治愈23例(74.2%), 好转6例(19.4%), 无效2例(6.5%), 总有效率93.5%。对照组中, 治愈13例(41.9%), 好转10例(32.3%), 无效8例(25.8%), 总有效率7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中西医结合;动眼神经麻痹;针灸;中草药

动眼神经是第三对脑神经, 主要包括有支配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和提上睑肌的运动神经纤维, 同时还包括着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的自律神经纤维。动眼神经发生病变或因其他病变影响其功能时, 可以造成其所支配的眼肌麻痹[1]。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1例,获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2月~2014年9月收治动眼神经麻痹患者62例, 皆为单眼发病。所有患者行头颅MR及MRA检查, 除外脑出血、脑肿瘤及脑血管畸形, 所有患者近期无外伤史。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1例。治疗组男18例, 女13例, 年龄最大75岁, 最小31岁,平均年龄51.6岁;病程最长145 d, 最短4 d, 平均病程26 d;既往史中13例有高血压病史, 10例有糖尿病病史, 4例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4例原因不明。对照组男16例, 女15例,年龄最大71岁, 最小29岁, 平均年龄50岁;病程最长136 d,最短6 d, 平均病程28 d;既往史中15例有高血压病史, 9例有糖尿病病史, 5例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2例原因不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两组患者都以治疗原发病为前提。高血压患者都已经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皆为原发性, 口服降血压药物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口服降血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所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及血糖都控制在正常范围。

1.2.2 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片20 mg, 3次/d, 维生素C片0.2 g, 3次/d;肌内注射甲钴胺注射液0.5 mg, 1次/d, 3次/周;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液400 mg, 1次/d;患眼颞侧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 1次/d。对原因不明的患者可加用激素治疗。以上治疗方案1个疗程为2周, 间隔1周可继续原方案治疗。

1.2.3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及中药治疗。针刺主穴:四白、太阳、睛明、攒竹;配穴:承泣、合谷、鱼腰。所有针刺皆为浅刺, 留针30 min。2周为1个疗程,间隔1周可继续原方案治疗。中药处方:僵蚕15 g, 南星8 g,白附子6 g, 半夏12 g, 川芎15 g, 三七4 g(冲服), 黄芪30 g, 羌活15 g, 防风10 g, 木瓜12 g, 甘草6 g。中药1剂/d, 水煎后早晚分服, 服药期间忌烟酒、辛辣, 且药量随证加减。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在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眼位恢复正常, 眼球运动自如,复视、上睑下垂等症状消失;好转:眼位及眼球运动基本正常,复视、上睑下垂症状尚未完全消失, 但已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中, 治愈13例(41.9%), 好转10例(32.3%), 无效8例(25.8%), 总有效率为74.2%。治疗组31例中, 治愈23例(74.2%), 好转6例(19.4%), 无效2例(6.5%), 总有效率为93.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比较[n(%)]

3 讨论

动眼神经基本是运动神经, 但也包括一些本体感觉纤维。其支配7块肌肉:2块为平滑肌, 在眼内, 其副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5块为横纹肌, 在眼球外, 即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 这4块与眼球运动有关,还有提上睑肌, 司眼睑上运动。动眼神经麻痹可导致提上睑肌麻痹致眼睑下垂;动眼神经支配的上、下、内直肌及下斜肌麻痹, 因失去对抗肌外直肌和上斜肌的作用而产生外斜视;瞳孔括约肌麻痹, 因此瞳孔扩大;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麻痹,因此丧失光反射及调节反射的能力;眼外肌大多数麻痹松弛,因此眼球稍向前凸;还将产生复视[3]。在除外脑出血、脑肿瘤、脑血管畸形及脑外伤后, 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缺血梗塞所致。长期的高血压导致微血管硬化, 当动眼神经营养血管发生微梗塞便会发生麻痹症状;糖尿病可引起神经内膜微血管继发性缺血, 缺氧易导致动眼神经受损, 还可引起脂醇代谢障碍, 且糖尿病患者血液粘稠度高, 血小板对血管壁的黏着机会高, 容易造成血管微梗塞[4]。故动眼神经麻痹,首先是寻找病因, 对症治疗, 在积极控制血压及血糖的前提下, 改善神经受累局部微循环血运以养神经, 同时采用神经营养类药物, 促进神经的修复。

动眼神经麻痹属于祖国医学的“上胞下垂”、“视一为二”、“风牵偏视”、“瞳神散大”、“睑废”等范畴。《灵枢·大惑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 精之巢为络, 骨之精为童子, 筋之精为黑眼, 血之精为络, 其巢气之精为白眼, 肌肉之精为约束, 裹撷筋骨血气之精, 而与脉并为系, 上出于脑,后出于项中。可见本病与五脏精气有密切关系, 临床需根据对应经络, 辨证治疗。本组病例经中医辨证属于气虚痰瘀,筋脉失养, 治以祛风化痰, 益气化瘀。南星、僵蚕和半夏祛风通络、化痰止痉为主药, 可以达到祛痰通络、血气运行复常, 佐以白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 川芎、三七活血祛瘀,黄芪补气推动血液运行, 羌活祛风散寒、升阳明目, 防风发表祛风、行络除湿, 木瓜平和肝胃、祛湿荣筋, 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合用方药可祛风化痰、益气化瘀、通畅脉络, 痹症解除。

动眼神经麻痹(风牵偏视)主要症状与《内经》中的目不开、目黄、目锐眦痛相吻合。针刺眼部穴位可疏通局部经脉, 使眼部气血充盛, 滋养目系及提高眼周肌肉的收缩力。诸穴相伍, 相辅相成, 标本兼治, 经络之气旺盛, 气血生化有源, 同时益气活血, 化瘀通络, 共奏提眼睑司开合之功, 达到治愈动眼神经的目的[5]。

综上所述, 在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的前提下,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 充分发挥祖国医学中针灸及中药的作用, 取得满意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1] 刘家琦, 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614-615.

[2] 钱维燕.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28例临床观察.江苏中医药, 2013, 45(4):39.

[3] 刘祖国, 颜建华.眼科临床解剖学.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67.

[4] 宋蓓雯, 陈国辉.动眼神经麻痹32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22(5):347.

[5] 林靖, 戴伟.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60例.中医外治杂志, 2011, 20(1):4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136

2015-04-08]

454000 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眼科

猜你喜欢

直肌病史有效率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张务锋: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很有效率
医生未准确书写病史 该当何责
藏药当佐治疗胃病的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