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技术应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2015-05-08葛仪龙
葛仪龙
CT、MRI技术应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葛仪龙
目的 研究并分析在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的诊断过程中, 对比评价MRI与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比评价MRI与CT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影像学检查后, 在52例患者中, 采用MRI的检查共确诊47例, 确诊率高达90.38%, 明显优于CT检查(53.85%, 28/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检查出的病灶数较CT检查结果显著增多。CT检查的深部区域(14/138)病灶显著低于MRI的检查结果(78/4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于CT检查的皮层下区域(120/138)与MRI检查结果(350/4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 MRI较CT临床诊断价值高。
CT;MRI;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价值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是一种脑外伤疾病, 又称脑白质剪切伤, 病情较重[1]。在外力的旋转作用下, 大脑的灰白质发生旋转, 撕裂了其交界处及中线结构,引发了此病变。其以大面积的脑肿胀、脑内轴索的撕裂或是水肿, 同时并行的小血管发生劈裂为主要的临床表现[2]。由于本病的病情较重, 多数患者无清醒的意识, 且处于长时间的昏迷状态, 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预后不良[3]。由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给患者的生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因此, 早期的确诊为患者的预后带来了重大意义。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成熟, 临床上CT和MRI为诊断DAI最主要技术。为此, 本院对收治的DAI患者给予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 对比其临床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对象均为本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 随机抽取52例。其中男38例, 女14例;年龄17~75岁, 平均年龄(44.32±10.32)岁;发病原因:22例车祸, 18例高处坠落伤, 8例砸伤, 4例钝器伤;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3~12分, 平均评分(6.25±3.63)分。所有患者的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均在伤后24 h内进行。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机器型号:东软飞利浦NeuVizDual双排螺旋CT。厚度设置10 mm, 层间距设置10~13 mm, 对患者的颅顶部开始连续无间隔扫描, 直到颅底, 并以5 mm薄层对患者进行病灶局部扫描。
MRI检查 :机器型号:日立AIRIS-Ⅱ 0.3T MR机。对患者行平扫检查, 厚度约为7 mm的头部线圈, 7 mm的扫描层距;常规检查:T1WI的横断位, T2WI的横断位和矢状位;扫描矩阵:256×128。
1.3 观察指标 通过CT和MRI检查出的患者病灶数量、检查阳性率以及对病灶敏感度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GraphPad Prism 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对比 经影像学检查后, 在52例患者中, 采用MRI的检查共确诊47例, 确诊率高达90.38%, 明显优于CT检查(53.85%, 28/5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2.2 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差异性对比 经过两种不同的检查方法检测后, 经MRI检查出的病灶数显著多于CT检查结果。CT检查的深部区域(14/138)病灶显著低于MRI的检查结果(78/4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于CT检查的出血病灶(120/138)与MRI检查结果(350/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52例患者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比较(n, %)
表2 52例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差异性比较 [n(%)]
3 讨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为一种典型的原发型脑实质损伤, 具有多种损伤性的病变, 如白质的变性, 小病灶的出血等临床表现。本病多发生于脑干的背侧、内囊和顶叶深部等, 其中多见于胼胝体的非出血性病灶[4]。常由于脑外伤后造成以轴索损伤为主的病变, 损伤特点为脑白质变性, 出现神经轴索回缩球等[5]。DAI常与其他颅脑病变合并, 并且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预后较差, 给临床的治疗和诊断带来的极大的困难。迄今为止, 对该病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并未明确其确切的诊断标准和与其他颅脑病变的内在联系[6]。
目前, 在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中, CT检查的应用较为广泛,其针对局部病灶的连续薄层扫描具有较高的检出率[7]。但是,对于一些患者的神经轴索损伤并不能做出直接的诊断及其轻重程度。因此, 本研究结果显示CT检查对于脑深部区域的检查结果的敏感度较差, 显著低于MRI的检查结果。除此之外, 结果显示MRI检查出的病灶数较CT检查结果显著增多,且深部区域的检查结果差异性很大(P<0.05)。其原因可能是MRI作为新兴的检查手段, 可以准确地诊断出神经轴索是否损伤, 和损伤的轻重程度, 有无出血病灶[8]。MRI信号的强弱与脑水肿的程度密切相关, 可以更为灵敏的检查脑部损伤,有利于临床诊断, 本研究结果也与此机制相一致。通过对52例DAI患者同时采用MRI和CT检查, MRI的阳性确诊率达到90.38%, 而CT的阳性检测率为53.85%, 说明MRI对于DAI的确诊更有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 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过程中, 选用MRI检查, 是有效且诊断效果较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应进一步辅以其他检查措施, 加强诊断的准确性。
[1] 吴继雄, 石安斌, 杨秋云, 等.探讨使用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中外医疗, 2014(7): 14-15.
[2] 王福转, 张孟荣, 葛涛, 等.CT、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16):108-109.
[3] 王强.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4): 64-66.
[4] 刘怀祥, 史大鹏.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2(14): 255.
[5] 严圣.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的表现对比分析.北方药学, 2012, 9(4):53-54.
[6] 湛洪基, 雷益, 李顶尖, 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对比研究.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 3(4):13-15.
[7] 刘艳波.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 CT与 MRI对比分析及评价其诊断价值.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6):44-45.
[8] 郑文斌, 刘国瑞, 郭岳霖, 等.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影像诊断比较.放射学实践, 2004, 19(11):817-82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084
2015-06-16]
225800 宝应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