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不同胃底折叠术对食管裂孔疝患者术后的影响
2015-05-08张国瑜
张国瑜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不同胃底折叠术对食管裂孔疝患者术后的影响
张国瑜
目的 探讨不同胃底折叠术联合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对食管裂孔疝(HH)患者预后影响差异。方法 58例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HH患者, 根据其术中胃底折叠术式分成Nissen胃底折叠组(A组, 32例)和Dor胃底折叠组(B组, 26例)。行为期12个月随访, 对比其术程、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等治疗指标, 记录其治疗前后Demeester评分、食管测压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患者术程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Demeester评分及食管测压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度食管酸反流患者行Nissen胃底折叠术中长期疗效优于Dor术式, 中轻度食管酸反流患者可考虑使用Dor术式以缩短术程、降低术中出血量。
胃底折叠术;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食管裂孔疝;预后
食管裂孔疝是一种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要患病群体的消化道疾病, 其发病同患者年龄、食管发育情况、腹腔压力增加、外科手术损伤等因素相关[1]。随着微创技术的革新及临床经验的积累, 越来越多学者将此项技术应用于食管裂孔疝治疗中, 试图凭借腹腔镜可视性、安全性、微创性优势提升HH患者预后质量。当前多数研究者主张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辅以胃底折叠术, 以减少术后返流风险。本次研究作者以此为方向, 探究不同胃底折叠术对HH患者预后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58例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HH患者临床资料, 此次入组患者均通过内镜及食管测压检查, 符合《消化内科学》第2版[2]中相关诊断及分级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HH相关诊断及分型标准者;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者;②相关治疗禁忌证者;③中途退出治疗或随访期失联者;④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或语言障碍者。根据其术中胃底折叠术式分成Nissen胃底折叠组(A组, 32例)和Dor胃底折叠组(B组, 26例), 其中男22例, 女36例;年龄41~72岁, 平均年龄(64.1±6.4)岁;HH分型情况:Ⅰ型27例, Ⅱ型24例, Ⅲ型7例;食管酸返流分度[2]:正常(Demeester评分<15分)12例, 轻度(Demeester评分15~50分)16例,中度(Demeester评分51~100分)22例, 重度(Demeester评分>100分)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具体步骤参考《胃肠外科手术学》[3]中相关规范操作。B组予以Dor胃底折叠术:将胃底缝至右侧膈肌脚, 固定3针,左侧及左膈肌脚固定2针。A组予以Nissen胃底折叠术:采用自后向前的顺序将胃底包裹食管, 于食管前缝合固定3针。
1.3 疗效评定标准 Demeester评分标准参考《消化内科学》第2版[2]中相关标准评估。正常值为<12.4分(国内)。
1.4 观察指标 术后行为期12个月随访, 比对其术程、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等治疗指标差异, 记录其治疗前后Demeester评分、食管测压等指标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程、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患者术程及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Demeester评分及食管测压情况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者Demeester评分及食管测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术程、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情况( x-±s)
表2 Demeester评分及食管测压对比情况( x-±s)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 Nissen和Dor两种胃底折叠术式均可有效改善返流症状, 同周旭坤等[4]研究者报告内容相一致。相较于Nissen术式, Dor胃底折叠术具有术程短、术中出血量较少等优势, 在手术过程中, 作者还发现Dor胃底180°前折叠术式更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特征, 其能在患者食管下半段处形成瓣膜状抗返流活瓣, 对维持其嗳气及呕吐功能具有积极意义。Nissen术式采用360°折叠方案, 可能致胃底包绕紧密过度从而阻碍食管正常生理蠕动, 引起吞咽困难、贲门失弛缓症等相关并发症发生[5], 于患者预后提升不利。基于此因素, 临床多建议HH伴中轻度食管酸返流患者采用Dor术式, 以改善其预后质量。本研究发现, 两种胃底折叠术式在术后12个月内反流抑制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其短期疗效显著, 临床可根据患者意愿并考虑其综合条件选择最佳术式。周建松等[6]研究者也在报告中得到类似结论, 其还指出, 重度反流患者以Nissen术式为宜, 因其中远期抗反流效果较Dor术式突出。此次作者仅对入组患者予以12个月随访, 未就其远期疗效展开讨论, 可扩大样本容量并延长随访时间后对上述结论予以证实。
综上所述, Nissen胃底折叠术在重度HH患者中应用价值更突出, 建议中轻度HH患者使用Dor术式以缩短术程、降低术中出血量, 重度患者选择Nissen术式以获得更理想的疗效。
[1] 王春赛尔, 谢鹏雁.食管裂孔疝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中国医刊, 2015, 12(1):26-31.
[2] 钱家鸣.消化内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58-362.
[3] 汪建平.胃肠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02-421.
[4] 周旭坤, 王昆, 李平, 等.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并胃底折叠术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17(2): 125-127.
[5] 李青, 渠时学, 谢光伟, 等.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12例报告.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17(10):752-754.
[6] 周建松, 王树军, 周安传, 等.浅析微创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2(2):334-33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050
2015-04-07]
475000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