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在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015-05-08张国虎
张国虎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在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张国虎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在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8例肝癌晚期患者按照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分成研究1组30例(评分30~39分)和研究2组28例(评分≥40分), 两组患者均给予晚期肝癌介入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情况和介入治疗3个月后的病死率, 分析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和病死率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关系。结果 研究1组患者的临床生化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研究2组(P<0.05);研究2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研究1组(P<0.05)。结论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可用于评价晚期肝癌患者肝功能情况、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和预后情况。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晚期肝癌;介入治疗;应用价值
临床研究发现多数肝癌患者的基础疾病为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 就诊时往往因肝硬化代偿期肝功能储备不足, 不能采取手术治疗, 需要接受介入治疗。肝癌介入治疗是指在不开刀暴露患者病灶的情况下以人体原有管道为路径, 在临床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局部病灶进行治疗[1]。现阶段该种治疗方法已成为非开腹手术治疗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疗效已得到临床肯定, 但介入治疗后会对患者的肝功能产生影响, 需要接受保肝治疗。相关临床研究发现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可用于肝癌晚期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 为肝癌晚期患者的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本院本次研究针对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在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 现做出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本院2013年8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58例肝癌晚期患者。经临床影像学检查和生化指标检验均确诊为肝癌。根据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将患者分成研究1组和研究2组。研究1组为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30~39分, 共30例, 其中男14例, 女16例, 年龄38~64岁,平均年龄(51.9±4.3)岁。研究2组为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40分, 共28例, 其中男15例, 女13例, 年龄41~62岁,平均年龄(49.2±4.4)岁。患者家属均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患者实施肝癌晚期介入治疗和保肝治疗,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分, 对比分析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情况, 分析生化指标变化与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之间的关系。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计算公式为: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3.8×ln[总胆红素(μmol/L)]+11.2×ln(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9.6×ln[肌酐(μmol/L)]+6.4×病因学(规定胆汁淤积和酒精为0, 其他均为1), 计算结果四舍五入取整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生化指标 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INR)、肌酐(Cr)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研究1组患者各临床生化指标改善优于研究2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情况比较( x-±s)
2.2 病死率 研究1组患者中, 介入治疗3个月后, 6例死亡, 病死率20.0%。研究2组中, 介入治疗3个月后, 13例死亡, 病死率46.4%, 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2, P<0.05)。
3 讨论
无论临床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对肝癌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实施治疗前后均需要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评估。最早被应用于评价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工具为1964年Child和Turcotte提出的Child-Turcotte分级, 在临床使用8年后, 1972年Pugh对该分级进行了修改, 形成了Pugh-Child-Turcotte分级, 此后被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直至2001年新的评价系统出现, 早期分级方法才被替代[2]。这一新的评价体系即为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 该评分系统形成后最初被应用于肝硬化患者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短期生存率的评价, 随着临床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发现该评分系统可对肝癌晚期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进行评价, 并逐渐将其应用于晚期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中[3]。
早期临床实践发现CT分级是依靠患者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腹水和肝性脑病评价患者肝病的严重程度,随着临床实践对严重肝病的广泛开展, 上述指标的实验室检验结果存在差异, 使得该种方法评价患者肝功能的客观性受到质疑。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与CT分级比较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中不包含腹水、肝性脑病等主观性指标, 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②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是由前瞻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所得, 预测价值更优越。③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具有连续性, 无上下限之分, 利于分析患者病情严重程度。④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中所引用的3个临床生化指标在各实验室检测时存在的差异较小, 且容易获取, 方便多次测定, 测定结果准确性高。本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30~39分患者介入治疗3个月后的病死率明显低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40分的患者, 临床生化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40分的患者。该研究结果与上述临床实践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表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越低的患者其预后和介入治疗效果越好, 同时也说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用于评价肝癌晚期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 临床对肝癌晚期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缓患者生存期。虽然介入治疗方法是现阶段治疗肝癌晚期患者最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式, 但介入治疗后易损害患者的肝功能, 需要接受保肝治疗。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能够对肝癌晚期患者的肝功能和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判断, 可为肝癌晚期患者的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魏建, 周正.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在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1, 25(4):241-243.
[2] 于建武, 王贵强, 赵勇华, 等.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预测血浆置换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6, 24(4):261-264.
[3] 江山, 刘俊, 尤世刚, 等.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对慢性重型肝炎不同血浆量的血浆置换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8, 17(10):846-84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025
2015-03-16]
277100 枣庄市立医院肝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