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三:我们为什么需要改变学习方式?

2015-05-06《体育教学》编辑部

体育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体育教学有效性

《体育教学》编辑部

【编者按】:为了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体育教学》杂志2015年第3期专题围绕“我们为什么需要改变学习方式”话题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学习方式的改变受教学方式的影响,同时,学习方式还受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的限制;在体育教学中,改变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体育教学;有效性;学习方式;在线观点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3-0022-04

【研讨背景】:在研讨此话题的初期,我们围绕关键词“学习方式”罗列了6个问题作为讨论提纲呈现给大家。但在实际的讨论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并没有完全围绕提纲进行,而是以一种“反问”加“自我经验总结”的形式参与了讨论。例如:祝芳老师认为“有必要思考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改革命题,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邵志南提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傅万旭提出“改变学习方式,绝对不是以‘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的现象为原因的”“我们改变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只可能是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这说明经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教师在落实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其教学素养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此次研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关注点进行。

(整理: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樊江波)

一、对研讨话题的理解

祝芳(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对本次话题讨论,个人觉得有必要思考这么几个问题:1.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改革命题,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即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用“改变学习方式”这样的策略去解决? 2.转变学习方式,这一命题是面向“解决学校教育问题,尤其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那么,原有的学习方式阻碍了什么?现在提倡的学习方式将要发展什么?3.落实到体育学科,究竟要改变的是哪些学习方式,要吸纳的又是哪些学习方式?改变与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曾经在不同学科都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地上演过,但却被泼了许多冷水。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没弄清楚上述提的那些问题。

龚朝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学习方法是学生自己的事,还是教师的事?若是教师的事,是否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

贾齐(北京师范大学)我不同意将“学法”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因为独立的学法,只能存在于非教学状态之中。

二、对学习方式的理解

邵志南(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小学)学习方式,是在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的前提下提出的,主要是在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因此,从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来说,应该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先改变教学方式,再转变学习方式。

傅万旭(江苏省无锡市雪浪中学)1.关于主客体问题。主客体是一种关系性名词,也只有“人”的意识性的东西,而且这个关系会因人思考角度和立足点不同而发生改变。学生只可能是学习的主体,而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或者研究者将学生作为研究学习方式对象的客体。2.关于学习方式,课标中提出的探究、合作,事实上是有其背景的,它是针对以往教学现象中灌输学习和学生缺乏合作意识提出的。另外我觉得这些学习方式的分类,是不同维度的东西。如自主学习对应的是被动学习,合作学习对应的是独立学习等。3.关于“应该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先改变教学方式,再转变学习方式”,我觉得应该是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根据需要调整适合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范纺纺(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习方式的问题,一定也如我们所认识的教学一样,既是教师的问题,也是学生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灌输,学生需要“接受”。方式本身没有好坏,因为我们现实中更多的是灌输,常常忽略了其他,才有了“改革”的必要。清一色的灌输,是对学生学习的控制。集体大班额的教学,也使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的思维习惯。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有依赖性和从众心理。教学中大部分探究学习,还只能利用这种心理,以合作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否则就会碰钉子,就像当初刮“启发式”教学风时,学生“启而不发”一样。

樊江波(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学习方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它是在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形成的一种学生自我学习的表现。改变学习方式可以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理念的具体手段之一。

聂武(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东方小学)1. 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2.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三、为什么需要改变学习方式?

孟凡东(浙江省平湖中学)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疑问:第一,我们看问题中的关键词“学习方式”面向的是谁,是学生,是教师,是学不会的学生,是学不好的学生,还是不会教学的教师?范围很有广度;第二,再看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改变”,这一观点说明,我们是迫切的、主观的想得到,因为这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从何而来,是从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上来的,面对学生的学不会、学不好、学不到及教师的组织不好、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因材施教等而提出的“需要的改变”;第三,从群体和个体而言,这种学习的改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或坏处?还是我们要一步步的实验来进行证明?第四,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现如今的体育课,是想提高学生体质,还是只要让他们高兴?是想让学生学会一到几项能够进行自我锻炼的技能,还是让他们把自身的体能搞上去?

樊江波(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2001年版)》在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中强调: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教,比较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最终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和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出:学生学习方式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被灌输、被限制”条件下的“被动学习”。因为内容的设置不能体现学段特点,所以,学生被动学习;因为内容的设置不具有可探讨性,所以学生为了探讨而探讨。为什么要学,学生一脸的茫然,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

范纺纺(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是有一定依据的。对于体育教学来说,这个依据不仅是学段的年龄特点、学生当下的实际基础,因为仅考虑这个学情还不够。如对幼儿园的孩子进行技术学习的教学、训练,显然是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能学会”仅能说明3~6岁孩子具有多数成人不了解的非常强的学习能力,而不能说明他们“应该学”和适合学习任何他们能学会的知识技能。正是因为没有弄明白,学生学什么(教材的内容)应该由教师决定,怎样学、用什么方式学应该由学情决定这个问题,所以才会出现以“只要孩子能学会”为依据的幼儿园课程教学小学化的现象。无论教学方式方法、学习内容,都应该经过教育者的选择,应能够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在知识技能的海洋中,偏偏学习这个而不是那个?用这种方式而不是那种方式?也就是说,必须体现其教育性,涉及出发点和任务不同、条件或必要性、可能性或必然性。人类动作发展的规律也告诉我们一些应考虑的方面。不同的学龄阶段一定有其应该掌握的关键性运动经验,或许仍为我们所不熟知。

四、教学方法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王章明(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真实的学习方式,不可能一步跨进合作、自主、探究的层面,所以,我们不能否定其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让考生变成学生,谈何容易,因此,在操作的层面上,要一步步的来,小步前进。合作学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容易运行;自主学习可以运作,可能在技能习得方面会受挫;探究学习入门的标准更高,我们应谨慎采纳。

龚朝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满堂灌的填鸭式讲授教学,不允许学生有其他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削弱教师一统课堂的霸权地位。所谓的“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提法(虽然我很不赞同这个提法),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贾齐(北京师范大学)灌输式并非绝对意义上的错,但是若以为只有灌输式而没有其他方式,则肯定错。之所以灌输式一统天下,是由于选择了错误的评价方式。这也就是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教学方式漫天飞舞,却不能落地的原因所在。

练建庆(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我教初中学生,他们形成了老师讲、他们听的习惯,也就是说习惯于接受学习,那我只能先从接受学习入手,逐步加入我想要他们学会的,他们在有些科目上喜欢搞异质分组学习竞赛,刚好如我所需,于是我在利用他们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尝试体育课异质分组,好像有点效果。关于学习方式,我的看法是利用学生已知,找到和教师思路相似之处,根据学情设计,通过效果验证。

范纺纺(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说教学方式也好,学习方式也好,都是教学过程所存在的,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形成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所以讨论学习方式、方法就不能脱离教学方式、方法,更不能脱离教师的“领导、概括、指导”。教学实践,是一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学生的认识活动,而且是有老师指导的学习活动、有目标的在老师指导下的认识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可以理解为主要以身体感官感知学习的内容,一定与他们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身体发展水平、学习特点相一致时发挥作用;体育课教学方式因为难以发挥学生认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需要改变的教师不在少数。如果承认体育课内容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学活动,那么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只是与其他学科内容不同、性质不同、学习方式不同的认识活动;它概括了认知、情感、意志、性格以及各项心理特征。

五、影响改变学习方式的因素

练建庆(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不只是体育课存在的现象,在所有学科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体育课要提高教学的效果,首先是备课先考虑学生。知道学生的需求、教师的责任(教学任务),把这两点结合好了,才具备有效教学的起点。

范纺纺(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习方式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无法分开。但是作为主导的教师以怎样的方式教,往往决定了学生学的方式,如果承认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就应认可这一点,因为主导是导向、方向。同时,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是基于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身心特点、身体基本能力、认知和动作发展水平的了解,追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预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希望的目标。教师的引领、引导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

王章明(浙江师范大学)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尝试体验、目标挑战、多样创新或自主、合作、探究),都有它的优势与局限。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技能掌握式、群体合作式、目标导引式、试错发现式),都有它的应用人群与教材领域,在分析这些方式与模式时,不能沿用非A即B的思维样式,应采用取长补短的立场态度选择与应用。如何选择与应用,说的大一点,是你对体育课程的理解,也就是课程的价值取向。例如:集体性的项目(教材),采用合作学习是份内的事;其他教材,要看教师的企图和能力。如跳远,要进行合作学习,就要看老师能不能找到能合作的练习或内容、方式与方法。如在准备与结束部分,用相互评价的方式选择合作学习。

龚朝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外因有很多,但最终还是自己的内因起作用。比如:某学生习惯于采用什么方法学习、擅长什么方法学习……

学习方法不能硬性规定,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众口难调。每一种学习方式都不是万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尝试多种学习方式,对促进学习是一个很有效的补充。也许我们原来太注重灌输式的教学,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太少,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满堂灌,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创造力,所以一些有识之士才会提出改变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关键还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六、改变学习方式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樊江波(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内容的难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一个因素。当分析内容难度对学习方式影响时,首先要基于现在的教学现状来思考,也就是这个内容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由于学习的形式不同,有些内容需要以看为主,有些以听为主,还有些需要以感知为主,甚至还有一些是看、听、感知的综合结果。所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

耳,主听也;目,主视也,广四方之视,以决天下壅蔽;脑,接受、加工和保存来自外部信息的联合区。因为有耳,个体可以聆听;因为有目,个体可以察看;因为有脑,个体可以处理加工和保存外在信息。这些可以概括为个体了解环境的基本学习方式,而且这些基本的学习方式具有功能性特征和不可改变的特性。所以,与其说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如说是要加强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解,来引导学生自发的进行学习。只有了解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才有可能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范纺纺(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既然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先导,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又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的问题,所以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是教师教学理念、教的出发点、对教学的理解、对学生学习的理解后形成的教学方法的转变。通俗地说是“怎样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它总是与学习内容的性质息息相关。暂且把教学理解为“有教师主导的学习”,总要先“接受”已知和在已知的基础上展开学习。你想引导学生观察光,学生必须有关于“灯光”“阳光”等的已知,而将可被学生理解的新知、有探究价值的部分留给学生去探究。能够观察到引导观察、有能力体验到的信息让学生亲身体验或当学生具备一定已知的“量”积累时创造更多机会让其自主学习。大量知识技能和运动经验的积累,将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的工具和基础。多种方式可以综合作用促进学生发展。你不可以预设和控制学生的学习,但你要选择好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好学习方式以控制学习的方向。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怀柱(江苏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古往今来,教法、学法研究一直是致力于教学研究的科学家们乐此不疲的事情。教和学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联合体: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等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话题。但这也是一个永远得不到答案的话题,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样一个方法,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得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学习方法的不同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差别:听,容易忘记;看,记得比较深刻;而只有做,才会理解事情的真谛。

有人把教学理解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而有人把教学理解为教会学生如何学。本人偏向于后者,并认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不教。而这一点也是我们所有老师共同的追求目标。

因此,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只关注老师的教,而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让学生学会“打渔”的技能,而不是“吃鱼”的方法。

贾齐(北京师范大学)乍一看,将身体练习、讲解、示范、比赛……等作为教学方法的指称对象似乎没有什么不妥,然而持这种看法的人却没有注意到,这种对教学方法的理解中潜含着一个致命的逻辑缺陷:即教材的缺失。

众所周知,身体练习、讲解、示范、比赛……构成了体育教学得以存在的基本样态。然而,一旦将它们指称为教学方法,我们就会发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找不到教材了。作为信息载体的教材从体育教学实践中消失了,变成了只有教学方法而没有教材的体育教学了。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势必形成教材不存在于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或者教材不是构成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怪异结论。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体育教学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