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见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015-05-06刘杰
刘杰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大部分上了年纪的人都感觉到自己的腿脚慢慢变得不利索了。说起下肢疾病,大家对膝关节炎比较熟悉,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比较陌生。以至于不少患者起初会误以为是关节疾病而跑到骨科就诊,其实是血管发生了病变。
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症状
近年来,动脉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了,很多45岁以上的人动脉就逐渐开始发生硬化。老百姓比较熟悉的是冠心病,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却常被忽略。其实此病和冠心病发病机理相似,都是脂质沉积在血管内膜壁上,使血管硬化狭窄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它的发病和年龄增加、过于肥腻厚重的饮食习惯有一定关系,尤其好发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
此病既可发生于双腿,也可单腿发病。一般早期表现为腿麻、酸胀感、发凉,但并不是那么明显,可能会被忽视。绝大部分患者是在中期或者更晚的时候,因为发生了“间歇性跛行”才去就诊。所谓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者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症状就很快缓解或者消失,病人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以后,上述症状会再度出现。此时要及时到血管外科做排查,切勿错过治疗时机。
再严重点的患者会出现“静息痛”,即在夜间或者静态下也会发生下肢疼痛。如果任由其发展,很可能就会导致肢体的溃疡,发生坏死。此时治疗起来非常麻烦,还不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正规诊治让病情控制得更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必要的检查不可少。除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之外,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完全一样,因此还需要进行深入检查。影像学的检查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血管的CT成像,还是核磁共振成像,都有其各自的价值,患者不要排斥这些检查。只有对病情了如指掌,治疗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对确诊的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张“早发现、早治疗”。首先要求患者进行生活细节的改善,同时还要求患者正规用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是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如果患者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话,加他汀类降脂药物。目的是为了让斑块稳定,甚至有些患者的斑块可以缩小,病变发展慢一点。
如果患者的症状已经比较严重了,影响到正常生活,或者下肢组织濒临坏死,甚至已经坏死了,这个时候就要想办法开通患者的下肢血管,恢复下肢血供。以往的办法是动脉搭桥,由于这种方法需要开刀,对患者损害相对较大,所以现在用得越来越少了。当前主要通过血管腔内的手术方法,比如用球囊将狭窄的地方撑开,或者是在狭窄的地方放个支架,避免回缩,也是把血管通路再次开通的方法。
由于支架毕竟是异物,会对血管产生一定刺激,而且以后患者的下肢活动还是会有所受限;球囊扩张则对血管有损伤。所以又研制了更好的手术方法,就是“斑块旋切”。手术时把旋切导管放在有斑块的地方,刀头在工作时把斑块切除掉,同时将斑块放到刀头前面小的锥心囊里面,随后取出体外。目前斑块旋切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很多血管外科医生共同主张,能用旋切治疗的就用旋切治疗,既避免了异物的不良影响,也为复发后的二次治疗提供了条件。
除此之外,在临床中发现放支架的地方还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再次发生内膜增生,导致斑块再次堵塞。因此,目前还在探索药物球囊或者药物支架,就是让球囊或者支架带上防止内膜增生的药物,以阻止过度内膜增生。
治疗只是完成的第一步,接下来的门诊随访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既可以让医生观察到手术的效果,又能指导患者使用药物,让再次出现狭窄的机会延后。即便又发生了狭窄需要进一步治疗,也可以更方便地找到最佳的再次手术时机。所以一旦患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要选择一家可信的医院或者找一位可信的医生,进行终生治疗,定期到门诊和医生交流,让自己的病情控制得更好。
要与两种疾病相鉴别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首先需要与骨关节炎作鉴别。骨关节炎是关节发生了退行性变,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红肿。其实这两种病并不难鉴别。医生可以通过触摸患者的足背动脉来查看动脉搏动的情况,患骨关节炎的动脉搏动一般良好,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动脉搏动则会减弱或者消失。另外询问病史会发现,骨关节炎是从一开始走路就会疼痛,但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则是走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生疼痛。当然,最后还需要通过影像学的检查来明确。
其次是需要与糖尿病足作鉴别。这两者都是下肢动脉闭塞导致的缺血性疾病,而且糖尿病人也更容易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不仅会对血管造成损害,还会对神经造成损害。现在将糖尿病足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筛选出来,目的是使治疗可以更加细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