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河道植物景观结构探析

2015-05-06沈思远王欢潘莎莎陆飞阳

天津农业科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城市河道植物景观秦淮河

沈思远 王欢 潘莎莎 陆飞阳

摘 要:明确了城市河道植物景观对改善单纯水利功能河道的重要性。经过踏查,以南京秦淮河为例进行研究,从植物配置的物种丰富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驳岸与植物选择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对南京市河道植物景观进行探讨。分析得出近水一侧水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驳岸的形式和植物的选择,远水一侧植物景观受水位影响小,起到统一和连续性作用,体现河道景观的廊道作用。

关键词:城市河道;驳岸;植物景观;秦淮河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30

Abstract:The article defined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river. After investigation, choosing Qinhuai River in Nanjing as the sample area, w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about i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lant species richness and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verbank and plant configuration. From the analysis, we concluded that the side of the urban river landscape which near the water could be affected by the variation of water level,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other side was unity and continuity, as the green corridor which connecting the entire city.

Key words: urban river; riverbank; plant landscape; Qinhuai River

城市与河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渊源,河道承载着城市的文明与繁荣。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城市河道承担的主要功能总是随着城市发展变化而不同。城市河道开发主要源于水利建设,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寻求健康、舒适、自然的城市人居环境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于是对城市河道的开发逐渐从纯粹的水利建设过渡到水利、景观等多重目标下的综合整治,城市河道景观的建设也随之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1]。

植被是城市河道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固岸防风、消波息浪、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下水源、净化水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及景观游憩等多种生态和社会功能[2]。近年来,河道绿化带的景观作用和生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纷纷展开各项河道植物景观建设,如温全平[3]对城市河道堤岸生态设计模式进行探析,丁思思[4]以杭州城市河道为例对城市河道生态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汪小平[5]对海南海口城市河道植物群落景观进行评价。

基于此,笔者对南京市秦淮河河道进行了踏查,选择典型空间,统计分析了现有城市河道植物景观,以期为城市河道植物景观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南京市主城区水系现状

南京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3 000年以来,南京市水系不断变化,主城区水系最终由单一的秦淮河水系河口部位被改造为互相分割的7河4湖水系(图1),即外秦淮河、北护城河、西护城河内、秦淮河(水系)、金川河、河西新城区沟渠体系、南十里长沟以及玄武湖、莫愁湖、月牙湖、南湖等[6]。这些水系与南京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这座城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课题组在踏查南京主城区河道景观的基础上,选取了南京主城区内外秦淮河2条河道作为主要调查样地,在2条河道中布置典型河段进行河道植物配置的调查。2条河道相应编号为01、02。从这2条河道中选取植物景观具有代表性的河段作为取样点,取样点分别为内秦淮河(01)3个点,样地编号为011~013#;外秦淮河(02)9个点,样地编号为021~029#。样地的数量依据2条河道两侧的植物绿化面积大小而定(表1)。

调查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即在全面踏勘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样地进行调查,对于不认识的植物,采取植物标本、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请教专家等方式并结合查阅相关资料,做到收集的信息科学、全面、准确。由于河道绿化带的植物绿化呈狭长状分布,样地的形状不可能完全规则,根据调查地点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保证每块样地面积约为1 000 m2。在调查中,记录调查位置、生境条件、植物配置的整体景观效果和个体特征情况[5]。

3 城市河道植物景观调查

3.1 物种丰富度组成

调查样地的植物共有42种,分属于27个科、33个属,蔷薇科和木犀科较多(图2)。其中大乔木有7种,小乔木有9种,灌木有15种,草本植物有6种,竹类1种,藤本4种。样地的植物被子植物居多,裸子植物较少。常绿树种有香樟、雪松、女贞、茶梅等约占54.8%,落叶树种有柳、水杉、樱花、紫薇等约占45.2%;观花为主的植物有木槿、梅花、月季等约占40.5%,观叶为主的植物有竹、紫叶李、石楠等约占59.5%。

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城市河道驳岸以刚性为主,绿化带植物景观配置树种选择偏向于中生植物,普遍缺乏湿生、水生植物。

3.2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调查

植物群落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用测高仪测定树高,并将其划分3个等级标准,分别为乔木(高度大于1 m)、灌木(高度0.4~1 m)、地被(高度小于0.4 m)。一般有7种组合模式:乔木-灌木-地被、乔木-地被、乔木-灌木、灌木-地被、单一乔木、单一灌木、单一地被,按照以上组合模式分析南京市河道绿化带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2]。调查样地植物垂直结构多为乔木-灌木-地被模式,占38%,形成较为丰富的垂直空间,乔木-地被占19%、乔木-灌木占15%、单一地被占14%等配置模式根据岸线宽窄,形成不同的垂直结构形式(图3)。根据对比发现,配置模式变化多样、不同模式互相搭配出现的植物群落景观效果较好,配置模式变化单一的植物群落景观效果则弱一些。

3.3 植物配置与驳岸处理关系

3.3.1 河道断面形式 城市河道驳岸根据所用主要材料的不同分为刚性驳岸、柔性驳岸和刚柔结合型驳岸[3]。(1)刚性驳岸主要采用块石、混凝土块、砖等硬质材料构成,占地面积小。多用于水位变化较大的具有排洪泄涝作用的河道,其可以抵抗较强的水流冲刷,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其防护作用,常以阶梯形式布局,满足人的亲水需求,且能较容易地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达到具防护、美化环境、提供优美的娱乐休闲场所作用。其占地面积小,尤其在用地紧张的城市中多采用这种刚性驳岸。(2)刚柔结合型驳岸主要采用硬质材料与植物配置相结合方式,如插孔式混凝土块形式。(3)柔性驳岸多为草坪缓坡形式,适于用地充足岸坡较缓侵蚀不严重的河道,这种驳岸形式最接近自然状态下的河岸,生态效益最好,多用于人工开凿的水位稳定的公园湖泊。而城市河道需承担排洪泄涝的作用,且城市用地紧张,因此城市河道中几乎不采用这种形式。

根据驳岸划分方式将调查样地中河道驳岸进行归纳、划分。内秦淮河、外秦淮河断面形式以刚性驳岸为主,少部分为刚柔结合型驳岸,无柔性驳岸出现。

3.3.2 驳岸形式与植物选择 (1)刚性驳岸。城市河道常需承担排洪泄涝的水利功能,因此绿化带近水一侧的植物易受水位的影响,限制因素多,汛期时驳岸会不同程度受淹,影响植物存活率(表2)。

调查样地的刚性驳岸多为台阶式入水或硬质驳岸壁垂直入水,汛期水位上涨,部分河段亲水平台自然演变成河面(图4),样地易受汛期水位变化影响的地方栽植的植物也多为可受淹植物(表2),不受汛期水位变化影响的地方才栽植了不耐水淹的植物,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因此此种驳岸植物配置选择受水位限制,栽植的植物需耐淹才能存活。且若为乔木,该乔木的枝下高需高于人的高度,适合选择高大、耐水湿的乔木,如垂柳、水杉等,以免挡住人的视线,从而获得较好的景观效果;若植物枝下高有限的,如碧桃,则可以做长距离间植,以获得足够的观景空间。

刚性驳岸与河道衔接的部分多为硬质材料,较生硬单调,或可采用一些方法缓和硬质驳岸与水景的衔接。①样地028#岸边有延伸的流线型硬质铺装展台(图5),则可以在平台上配置种植槽,栽植藤蔓植物,如迎春花、藤本月季、扶芳藤等[7],将植物绿线从岸上延至水面,增强水与陆的自然衔接(图6)。②在驳岸边配置沉在水中的种植槽配置水生的挺水植物(图7)。③配置生态浮床,丰富景观的同时改善水质环境(图8)。

(2)刚柔结合型驳岸。城市河道中以观赏、休闲作用为主且水位变化较小的河道水系中也常采用刚柔结合型驳岸,其综合了刚性与柔性两种驳岸的优点,既具有人工结构的稳定性,又具自然状态的外貌,见效快、生态效益好[3]。在城市河道建设中受自然环境限制,出现比例较少(表3)。刚柔结合型驳岸也有限制因素,由于土壤含量较少且水土常被水流冲刷,易水土流失,故宜栽植深耕性耐水湿的小灌木或藤本植物,提高存活率。

3.3.3 植物配置与河道线性关系 城市河道绿化带远水一侧的植物不受水位变化的影响,限制因素少,主要体现带状绿地空间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植物配置上常用冠大荫浓的大乔木做主景,色叶小乔木与观花小乔木做点缀,常绿或落叶灌木群丰富群落层次,藤本与草本植物覆盖土面,创造出具有层次结构的线性植物群落,突出绿色景观廊道,因此植物选择余地大。

在空间布局上,用大轴线串联各个景点,优化各个景区的空间结构[8]。可根据绿地的宽度容量增加物种丰富度,如紫叶李、石楠、鸡爪槭等是极具观赏价值的色叶植物,平衡树种的常绿落叶比和观花观叶比,从而丰富植物群落季相,提高城市河道绿化带植物观赏价值,构筑多层次的网络化空间,形成可持续的绿色景观场所。

推荐植物有:(1)大乔木,如银杏、榉树、合欢、落羽杉、池杉、水杉等;(2)小乔木,如鸡爪槭、紫叶李、红枫、腊梅、日本晚樱、桂花等;(3)灌木群,如石楠、火棘、红花檵木、洒金桃叶珊瑚、金边大叶黄杨、海桐、法国冬青、胡颓子、铺地柏等;(4)藤本植物,如花叶蔓长春、云南黄素馨、麻叶绣线菊;(5)草本植物,如狼尾草、芒草、萱草、鸢尾、葱兰、玉簪、麦冬、石竹、沿阶草等。

4 结 语

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每年整治100条河道,计划用3年时间,对全省313条城市河道全面整治[8]。目前城市河道景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河道景观建设起步较晚,形式较单一。生态化的城市河道应该成为穿越城市的一条绿色廊道,将郊野的新鲜空气输送到城市中,为各种生物提供迁移的走廊,串联互相隔断的绿色板块,成为都市里一道独特的集生态保护、景观欣赏、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绿色风景线[9]。良好的景观营建能够使具有水利功能的河道成为市民休憩的好去处,而河道绿化带植物是景观中有生机的唯一要素,因此也是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分析现有环境,创造出更好的城市河道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姚瑶.城市滨河绿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2] 徐思洁.上海市河岸带植物配置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 温全平.城市河流堤岸生态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2004(10):19-23.

[4] 丁思思.城市河道生态化建设调查研究——以杭州城市河道为例[J].华中建筑,2012(7):121-123.

[5] 汪小平.海南海口城市河道植物群落景观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13,40(2):137-141.

[6] 杨达源,徐永辉,和艳.南京主城区水系变迁研究[J].人民长江,2007,38(11):103-104,142.

[7] 林新芝.8种藤本植物在温州城市垂直式刚性河岸植物景观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林学院,2009.

[8] 李春涛,李鸣.试论城市带状绿地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南京紫湖溪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安徽建筑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6(10):37-41.

[9] 全省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意见[N].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

猜你喜欢

城市河道植物景观秦淮河
夜航
南京内秦淮河中段底泥的污染与再利用
秦淮河水冷,战事几回伤
南京城与秦淮河
江苏宜兴根大生态酒店生态景观设计
绿城“秀丽春江”居住小区植物景观分析
浅析当代道路绿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