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模式

2015-05-06尹宁伟卢春艳

关键词:应用型协同人才

尹宁伟, 卢春艳

(1.岭南师范学院 教务处,广东 湛江 524048;2.河北科技大学 理工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为破解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真正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地方本科院校就自发投入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特别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随后,各地掀起了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热潮。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成长规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就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等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探究,希望有助于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一、科学定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关涉“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培养对象(学生)的一种预期和规定,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性质、方向和质量规格。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首要和关键问题应是科学定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一是要认识和把握社会需求;二是要深谙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三是要全面了解和把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一)认识和把握社会需求,培养契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面临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的尴尬现象,主要是结构性过剩,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认识和把握社会需求,是科学定位培养目标的前提。认识和把握社会需求,一是要深入社会调研,既能认识和把握社会需求的现状和动向,又能科学预测未来社会的需求。二是要能区分培养目标能够满足的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只有通过社会上其他各种机构的合力才能满足的社会需求。三是要广泛吸收“利益相关者”参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工作中来。具体说来,除了学校内的利益相关者,如“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和学科专家”,还应吸纳毕业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行业企业代表,特别是行业企业代表应在学校各种委员会中占有足够比例,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谈判、协商,进而制定培养目标。四是要提高社会需求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的契合度。

(二)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培养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遵循“内因驱动规律”,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才能练就技能;遵循“渐进成才规律”,正确处理过程性与阶段性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学习和磨炼,才能熟能生巧;遵循“扬长避短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实现因材施教;遵循“实践成才规律”,让学生学习理论后,马上进入实践环节,才能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同时,应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本耐(P.Benner)和德莱福斯(S.E.Dreyfus)等的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五个阶段。[1]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主要是各行各业的“师”字号后备人才,在校期间也可以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但要想成为真正的“工程师、行家”,仍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仍需经历职前、职后的不断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新手”到“专家”逐渐升级的过程。因此,职前培养目标就不能定得过高。

(三)厘清应用型本科人才特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在知识方面,应用型人才是以行业需要为本,突出应用性,重视知识的应用性和复合性,侧重程序性知识;应用型人才也重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应用性学科教育和跨学科教育,这类人才也需具备一定的学术(学科)能力和基础学科课程知识,注重基础学科理论知识较为扎实,更为强调应用性学科教育,更强调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注重专业知识“适应社会需要”,这些知识和能力与学生未来职业劳动实践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应用型人才的课程知识一般包括一定的专门的职业方向课程和职业实践课程知识。二是在能力方面,应用型人才面向行业,培养学生应用研究能力、理论应用能力、综合运用理论与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等,拥有很强的某一相关应用学科的专业应用能力,同时具备很强的关键能力,例如,适应能力、基本的资料搜集和文献检索能力、书面表达与口头交流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等。所以,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一定的专业任职资格的能力。三是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应具有高度的专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踏实的工作态度;明确的职业岗位工作规范、安全规范以及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认真钻研业务的素质;具有团队精神、善于合作的工作素质。

二、构建通专结合、学术职业并重、理实融合的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为基,专业教育为重

以往的专业教育主要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主,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学生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难以适应社会需要;而后,部分学校在大量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课”等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大量的公共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等,以致有教师发出“专业课”太少的呼声。总之,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通识教育是基础,专业教育是重点,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应有一个合适的度,过多或过少都会存在问题。“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在具有基本的文化、道德、情感、体力素质的前提下,同时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否则将无法独立、自足地立足于社会,更谈不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单纯注重专业教育或单纯注重通识教育而排斥专业教育都会给人的发展带来不足,人作为‘人’的丰富性、巨大的潜力和全面性无从展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通、专结合才最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它蕴含着不可动摇的合理性依据。”[2]通过专业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较深的知识深度;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通识教育,将专门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不仅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应用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时迁移到其它学科领域,做到触类旁通。所以,科学设置通识课程,应尽量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审美等门类齐全的课程;同时,应设置部分综合类、跨学科类课程;允许适当的跨院系自由选课。

(二)学术性和职业性并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纵深推进,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不断分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已经由一元走向多样。诚然,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衡量其质量的标准应有所不同、有所侧重,但是,学术依然是高等教育重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使然。同时,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职业性也已为高等教育烙上了时代印记,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价值选择。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应具有本科教育的学术性,同时,更应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职业性,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是这种使命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应用型本科必须以培养工程、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倾向性比一般本科要强些,力争在接受本科教育的同时也获得相关职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这可以通过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加以获得。所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应以培养学生掌握职业技术和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目标。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与相关职业资格的要求相衔接,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选择应融合行业企业前沿内容、融合职业资格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教学方式方法应融合行业企业培训等方式方法,培养评价应以能力为主。

(三)理论与实践融合

首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突破以往一味的理论灌输的藩篱,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形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系统双螺旋深入的融合一体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双螺旋融合一体的课程体系

其次,要注重实践课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必须突出“能力本位”的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突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应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指涵盖从课内实验实践到课外的开放性实验,从校内实验到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践、校内实习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服务学习等环节。二是应构建“全过程、螺旋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指涵盖从大一、大二、大三到大四,将以“感性认知——理论学习/实践体验/理论反思——实践提高——理论提高”为线索的循环渐进式实践教学活动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个过程。

三、吸纳利益相关者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政产学协同培养模式

现代大学不是教师自己的组织,也不是“董事会能够随意摆布的私人机构”,而是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的社会机构。学生、家长、社区、产业界、政府等都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3]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更应与利益相关者紧密合作、协同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契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打造价值、利益共同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高等教育经历过教授治学、政府集权、董事会托管等管理模式,现正迈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新模式。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已是现代大学治理的新诉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第17条指出:“有关各方——国家的和学校的决策者、教学人员、研究人员和学生及高等院校的行政与技术人员、职业界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与联盟是进行改革的一支强大力量。以共同利益、相关尊重和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合作伙伴关系,应成为改革高等教育的主要方式。”“政产学”三方的定位、职责、功能和使命各有不同,但所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动力:共同的价值和利益,并积极谋求政府、行业企业、大学的互利互惠和优势互补。单靠政府推动及宏观调控与指导是难以维持长久合作的,单有一方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是不够的。只有三方具有相互结合的需要,才能产生相互合作的行为,“政产学”联合是基于三方发展的需要。[4]

政产学协同培养模式,通过政府部门的努力,可以为行业企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提供战略引领,进行宏观调控,可以提供更多互利互惠的政策、经费、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科学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行业企业努力,可以为政府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人力支持,可以为高校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实践提供支持,也可以让行业企业专家深入高校兼职或开办讲座、上课、实验辅导等,充实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入行业企业第一线实习实践的机会,进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良好职业素养;提供财力、物力支持,主要是指与高校共同投入资金,在双方已有场地、厂房、设备等基础上,共同建立专业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企业培训中心等;提供信息咨询,主要是指为高校提供需求信息和决策咨询,提供科研信息,提供管理信息服务等。通过高校努力,可以培养出适应政府需要的人才,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利于社会稳定。同时,可以为企业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减少企业岗前培训投入,实现“拿来即用”;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可以使学校的科研成果直接投入到行业企业,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地方社会服务。因此,共同的价值和利益成为推动政产学协同培养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动力,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是政产学良性发展的有效保障。

(二)明晰责权利,建立参与机制

一是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的立法、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完善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法律规范体系,政策支持、经费支持、体制机制保障体系,引导各方参与协同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权利和义务,主动参与政产学协同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政产学协同培养的主体,应积极主动投入到协同培养的实际工作中去。应根据地方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要,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制定与评估、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优化、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师资交流与培训、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三是鼓励和强化企业参与协同培养,履行社会责任。应加强立法和政策性保障制度建设,明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协同培养的激励机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促进行业企业的发展和保护行业企业的利益,增强行业企业参与协同培养的积极性。

首先,从顶层设计上为“政产学”协同培养创造条件,将政府相关部门精英、行业企业界的领袖人物和专家吸收到学校的咨询、顾问和决策机构中来,例如,参与到学校董事会、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专业设置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质量监控中心等,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提出各种建议和参考意见,直接影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各种政策、制度、文件。其次,参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以高校为主、“政产学”三方协同生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在课程体系上,应听取政府、行业企业相关人员意见和建议,设置合理比例的通识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增加实践教学课程;课程内容上,职业教育课程应尽量与社会生产密切同步,吸收行业产业相关的前沿知识,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企业的案例进行教学,也可以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同时,可以与企业共同进行项目教学,真正实现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四是在毕业论文(设计)上,选择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选题,实行“双导师制”。五是在科研服务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应更关注科研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工程、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需求,着重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三方联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建立政产学协同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构建政产学三方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有形资源大致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者、教育经费等;学校的建筑、场地,教学、科研设备仪器,图书资料以及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等;行业企业的厂房、车间、实验室、行家等。无形资源包括政府部门出台的教育的方针、政策、理论,教育的运行体制、管理机制等;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能力水平等;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管理文化等。政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应达成三方资源共享: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达到对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的作用和目的。高校利用政府的相关政策,促使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地位;高校利用企业的资源,可以引进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可以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效益和竞争机制发生作用的。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例如,税收政策,以加快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企业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培养员工,提高员工素质,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政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生、发展,它存在的本身就体现了各种资源的共享原则,随着它的成熟和科技效益、人才效益的日益显露,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和共享。

构建政产学三方资源的渗透、融合与共享是实现深层次、全方位、理性化合作的前提与保障。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共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共建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验场所等,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奖教基金、奖励为人师表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来校上课,教师下企业搞科研,企业参与学校建设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共享。

(四)注重顶层设计,建立保障机制

1.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一是国家和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为“政产学”协同培养提供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有利于政产学协同培养的科学发展,主要是通过立法、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二是国家和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状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应用型本科发展战略、发展规模、经费投入与使用、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设置标准和学位证书标准等。实际上,就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等进行宏观调控,使之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加强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指导力度,给予校企合作相关的政策支持,明晰政府、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使学校、行业、企业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受益,实现多赢的局面。同时,可以设立相应的奖励与表彰制度。政府对校企合作中表现优秀或突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给予奖励,如,设立校企合作奖励基金、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等。四是加大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费的支持力度;对于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企业,适当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2.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要想把政产学三方力量凝聚在一起并形成协同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尤为重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牵头成立“学校董事会”。学校董事会由政府相关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精英、企业专家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领导、教师等三方人员组成,下设专业设置委员会,主要负责新专业的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制定、教学计划、专业动态调整、专业建设等;课程设置与建设委员会,主要负责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课程标准等;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职称评定委员会,负责考核“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等。委员会应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职责、权利、义务、任务以及管理办法,共同负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协同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政策、制度、体制机制、评价等,应进行沟通和民主协商,探讨解决办法,切实保障“协同培养”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充分发挥组织的保障作用。

[1]赵志群.职业成长的逻辑发展规律[J].职教论坛,2008,(16):1.

[2]李曼丽.再论面向21世纪高等本科教育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83.

[3]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40.

[4]陈 浩,董 颖.略论“政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67.

猜你喜欢

应用型协同人才
人才云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