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

2015-05-06朱伟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4期
关键词:病理学阳性率宫颈癌

朱伟华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

朱伟华

目的 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对比。方法 58例宫颈癌患者, 在采取新辅助化疗后均行手术切除术治疗, 治疗后, 对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7%, 治疗后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明显短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术治疗, 能够使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变, 并显著增强疗效, 提高治愈率, 值得临床推广。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

宫颈癌为临床妇科的一种常见疾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列居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第2位, 给女性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目前, 临床治疗宫颈癌患者主要采取手术切除与放疗,生存率约为50%。有临床研究指出[1], 宫颈癌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前实施新辅助化疗, 能够明显增强疗效。作者对本院58例宫颈癌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后采取手术切除术, 取得满意效果,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5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32~72岁, 平均年龄(47.5±7.4)岁, 肿瘤直径2.7~8.7 cm, 平均直径(5.3±1.5)cm;癌症种类:16例腺癌, 6例腺棘癌, 36例鳞癌;患者均经病理学、B超检查确诊。将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标准作为依据, 14例Ⅰb, 24例Ⅱa, 20例Ⅱb;肿瘤分化标准:15例低分化, 23例中分化, 20例高分化。

1.2 方法 腺癌与腺棘癌患者应用CAP化疗方案治疗, 为患者静脉滴注多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及顺铂, 与此同时, 对其进行水化解毒治疗;鳞癌患者主要应用BEP化疗方案, 为患者静脉滴注顺铂联合依托泊苷, 其中顺铂50 mg/m2, 依托泊苷100 mg;化疗后, 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或者子宫切除术治疗。

对患者进行化疗前, 首先对其实施全面妇科检查, 应用

阴道B超观察肿瘤直径;并对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 将手术标本、活检标本作为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HE)切片, 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进行观察, 对化疗前、后患者的病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应用Envison一步法对免疫组化进行染色处理, 检测抗体主要包括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人体抑癌基因(P53)、VEGF以及C-erbB-2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肿瘤症状明显消失, 宫颈变软;有效:经治疗后, 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50%;无效:经治疗后, 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50%或者体积增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 24例显效, 28例有效, 6例无效, 总有效率89.7%;治疗前, 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5.3±0.5)cm, 治疗后, 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2.7±0.1)cm,治疗后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明显短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化疗前、后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 治疗后, nm23、P53以及C-erbB-2等指标阳性率与治疗前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58例患者化疗前后组织病理学阳性率变化情况对比[n(%)]

3 讨论

长期以来, 临床治疗宫颈癌患者主要采取化疗法, 其为一种姑息性疗法。近年来, 有临床实践研究证明, 应用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宫颈癌患者能够大幅度提高手术疗效。新辅助化疗也被称作先期化疗, 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或者放疗前进行的全身性化疗。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 能够有效缓解或者消除患者的恶性肿瘤伴随症状, 使患者身体、心理能够更好地适应治疗;另外, 还能够缩小原发病灶, 保障手术治疗过程的顺利;此外, 其能够有效消除微小癌灶, 降低肿瘤细胞活性, 防止肿瘤细胞向血液传播, 并大大降低肿瘤分期和复发率;且其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58例宫颈癌患者在行切除术治疗前为其实施新辅助化疗, 患者肿瘤平均直径由治疗前的(5.3±0.5)cm缩小到(2.7±0.1)cm;且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9.7%。

另外, 治疗后, 对宫颈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 和化疗前相比, 原发性肿瘤异型化较明显, 且瘤细胞核染色变深、变大, 形态不规则, 且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显著下降。应用B超检查后, 结果显示,患者病灶呈退行性改变, 部分病灶完全坏死, 表明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宫颈癌患者疗效显著。对化疗前、后患者的组织病理学阳性率变化情况对比, 结果显示, nm23、P53以及C-erbB-2等指标阳性率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明新辅助化疗方案会对免疫标记物产生影响, 主要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体现。原发性肿瘤能够合成血管抑制物, 血管抑制物能够给癌细胞增殖、凋亡之间的平衡状态产生影响。VEGF为一种促血管生成因子, 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 加快分裂, 加快血管生成速度, 增强血管通透性, 进而利于恶性肿瘤细胞的扩散和增殖;此外, 应用新辅助化疗, 能够抑制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合成DNA的过程, 降低VEGF表达率, 抑制VEGF, 最终有效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扩散和增殖,大幅提高肿瘤切除率, 增强疗效[4]。

综上所述, 宫颈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术治疗, 能够使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变, 并显著增强疗效, 提高治愈率, 值得临床推广。

[1] 卢敏, 王玲.宫颈癌根治术中改良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术式对膀胱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5, 11(1):23-29.

[2] 吴海玲, 郑秀兰, 娄阁, 等.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宫颈癌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中国肿瘤, 2015, 25(5):435-438.

[3] 刘少晓, 程晓燕, 郑红枫, 等.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 31(6):432-434.

[4] 温蒙科, 王路芳, 韩娜娜, 等.不同组织学类型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3):454-45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4.068

2015-08-03]

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猜你喜欢

病理学阳性率宫颈癌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硫利达嗪抗宫颈癌的潜在作用机制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宫颈癌护理及心理护理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皮肤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