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05-06董秀珍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4期
关键词:主钉刀片稳定型

董秀珍

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董秀珍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 观察组采用PFNA固定,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估优良率为9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 可显著提高髋关节功能水平, 且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价值显著。

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观察

随着高能量创伤的增高和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 明显增加了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的发生比率[1]。本骨折多见于老年人, 若需长期卧床, 预后较差, 故治疗上通常对坚强稳定的固定系统选择, 允许早期活动, 但最佳的治疗方案仍未定论。本次研究选取12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PFNA治疗效果展开回顾,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2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其中男59例, 女61例,年龄56~91岁, 平均年龄(68.2±7.7)岁。依据Evans-Jensen分类, Ⅱ型20例, Ⅲ型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 1 观察组 成功实施麻醉后, 协助患者在骨科牵引床上仰卧, 健肢外展, 伸直患肢并牵引外展内收内旋, 完成闭合复位, C型臂X线机对正侧位透视。复位理想后, 在股骨大转子上方5 cm做纵行切口, 长5 cm, 大转子顶点确定为进针点,将导针插入。沿导针实施充分扩髓操作, PFNA主钉轻轻旋入,避免暴力, 以防引发医源性骨折或骨折移位。依据经主钉在股骨头内打入的螺旋刀片位置, 对插入主钉的深度调整, 螺旋刀片需在股骨颈中下半处, 但避免对股骨矩紧压, 不然不易行打入操作。获得理想的主钉位置后, 与侧方瞄准器连接,保护套筒经瞄准器插入, 后经套筒将股骨颈内导针插入, 至关节面下5 cm, 对深度测量, 并扩外侧皮质, 对长度合适的螺旋刀片选择, 在解锁状态后于标记好的深度打入, 螺旋刀片锁定, 后将远端锁定螺钉打入, 依据患者情况, 对静或动态锁定选择。将瞄准器拆除, 手柄插入后, 取尾帽拧入, 再次透视,对位置满意证实, 牢固固定后, 对切口冲洗, 关闭, 手术结束。

1.2. 2 对照组 本组常规DHS固定, 牵引复位后,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纵行切口在大粗隆顶点向下选择, 长约15 cm,将大粗隆和股骨上端显露, 将导针钻入, 打入DHS螺钉, 再将螺钉用DHS钢板在股骨干固定, 彻底止血, 放置引流管,并关闭切口。

1.3 指标观察及疗效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 并参照Harri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估标准:90~10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中, <7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中)/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估优良率为90.0%(优32例,良18例, 中4例, 差6例),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优24例,良16例, 中4例, 差16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6061.8±8.9127.2±27.9对照组60 79.2±13.2185.3±46.2

3 讨论

目前已基本放弃采用非手术方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思路, 应将患者可早期活动及坚强内固定作为标准救治手段[2]。针对临床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类型, 较难在解剖上达完全复位, 现阶段大部分研究者主张, 针对不稳定骨折,无需追求解剖复位, 股骨颈干的解剖关系恢复即可。

临床有多种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方案, 内固定材料包括PFN、Gamma钉、DHS等。多项研究显示, 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 应用PFN或Gamma钉, 内固定效果较DHS、角钢板等髓外固定更为显著, 可防范髋内翻等不良事件发生[3]。PFNA为最新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研究成果,由PFN即股骨近端加锁髓内钉改良而成。PFNA除对PFN所有特点包括外, 且将PFN在技术上诸多不足之处有效克服。其螺旋刀片末端较为宽大的表面可对骨折尽可能压缩,且抓持力较为理想。相较螺钉, 螺旋刀片对骨量的移除较少,抗拔力比1枚螺钉更为明显, 且具较好的防塌陷及抗旋转能力[4]。应用1个内植物, 除可就抗旋转力进行提供外, 还能发挥稳定支撑作用, 此特点对PFN股骨近端有较多内植物,钉取出后易引发股骨近端不稳的不足有克服效果。对PFNA主钉特性分析, 其顶度有6°的外翻弧度, 可顺利插入主钉, PFNA螺旋刀片芯所具有的直径呈渐进增加, 进而对骨折填压有保障作用。当PFNA螺旋片打入时, 填压的过程可明显感觉, 特别在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中, 更为适用。PFNA对锁定螺钉和主钉末端的距离有所改进, 凹槽设计和尽可能长的PFNA尖端, 方便PFNA插入, 降低了PFN钉尾处出现应力集中引发股骨干骨折的风险。且经生物力学研究证实, 相较传统螺旋刀片, 应用PFNA螺旋刀片, 可使固定稳定性增加,避免出现塌陷及旋转的情况, 对预后改善意义重大。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估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 且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均少于对照组(P<0.05)。提示PFNA突出优势在于, 用螺旋刀片锁定技术对传统的2枚螺钉固定取代, 抗内翻畸形和抗旋转稳定性能力较强;仅需将1枚螺旋刀片打入, 主钉为空心, 仅需一小切口, 导针入髓腔后, 可完成后续操作, 将主钉置入, 入髓腔。

综上所述,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可显著提高髋关节功能水平, 且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价值显著。

[1] 罗勤瑜, 胡奕山, 陈春雷, 等. 两种体位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研究.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8): 681-684.

[2] 刘建斌, 王栋, 赵法章, 等. 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1, 17(6):529-531.

[3] 黄宏杰, 范海泉, 黄海讯, 等. PFNA与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四川医学, 2012, 33(8):1403-1405.

[4] 刘永强, 范金鹏, 高兰芳, 等. PFNA与DHS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8):742-74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4.038

2015-06-24]

472000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骨一科

猜你喜欢

主钉刀片稳定型
基于APKT150412-MM型号废旧刀片的研究实验及二次利用
卧式青核桃脱皮机链板输送机构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圆盘剪高速剪切时的刀片温度分析
三种长度PFNA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创伤评估的研究
圆刀片切削力计算方法
PFNA-II主钉长度对A1、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衰弱评估与预后分析
蒙药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浅谈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蒙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