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015-05-05马飞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4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培养学生

马飞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操作可以通过授课前教学资源的组织、授课中学生思维的调动及授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化地操作等方面系统而有效的展开。

【关键词】学生 主体意识 培养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历史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是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的,否则学习的效果将无法保证。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按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依次展开。

一、课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课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

历史课堂上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整体教学设计当然由教师负责,但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因而教学设计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从建构主义理论中“同化”角度而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

要了解学生现在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拟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条目让学生去整理,甚而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列条目,比如在讲授《启蒙运动》一课时,考虑到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列出以下条目供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启蒙运动的时间、地点、起因、重要人物及著作,当然我们也可以向学生讲明历史事件掌握的一般要点,然后让学生去分条目列出已学知识。二是设计一些带有检测功能的习题,既可以采用选择题也可以采用简答题。上述两种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最好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较少地占用学生的课前时间。

2.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资源的收集中来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淡化教材的作用,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教学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也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其他资源。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资源的组织中来,不但可以使教学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也可以培养起学生收集、整理与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上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之前,我要求有条件的同学收集家中旧的粮票、布票和油票,并要求他们对这些票据作些简单的说明与分析。这些票据收好后,我再找同学从这些票据中精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几张,然后将之处理成数码图片,最后由我将它们插入我所使用的课件之中,并在相应位置注明照片的提供者及文字的编辑者,此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听课热情,同时我也相机地点明历史材料的收集与处理的一般常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

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教师必须做到两点,第一要培养起民主的课堂氛围,第二是能够采取有效的手段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打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基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19世纪美国哲学家、诗人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可唤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敬仰,能够创设出平等、和谐、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教师素质的表现,是文明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外现。只有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之中,学生才会切实地体会到尊重的可贵,从而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回答正确时老师固然要予以肯定,即便回答错误老师也不应予以严厉的批评,而应予以耐心地指正,并尽可能肯定其回答之中的合理成分。

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论辩意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高中)明确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历史课的真正价值是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专业素养。而历史的专业素养主要指的是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切实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历史证据的支撑下敢于怀疑任何权威的结论,敢于挑战别人的观点。

历史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论辩意识的场所。在论辩之中,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到历史材料的价值所在,也慢慢地会掌握历史材料真伪辨别的一些基本技巧,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运用历史材料的一般技能。

我在第一堂历史课上,针对高中生不爱主动发言的情况作了一个简短的动员演说,跟他们分享了英国议院中帽子的故事。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做到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并说明这才是历史课的真正价值所在,在以后的讲课过程中,我不断强调这一意识,并对主动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肯定。有时,在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还会请其它学生点评前一个学生的回答,如果两人的回答有分歧,我还会请第一位同学就第二位同学的点评进行论辩,如果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我还会邀请第三位同学进行评判。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在教学中,我还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做的怎样?”“好在哪里?”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endprint

通过这些努力,在我讲课时,学生一般都能够主动思考与论辩了,当我讲课有不精当的地方时,常常会有学生当堂指出,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明显感觉到相互抄袭的情况越来越少,时常还会发现一些虽与参考答案不同但一样有道理有思维深度的优秀答案。

三、课后作业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课后作业中学生主体地位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体现出来:

1.自我选择作业

素质教育要求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但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我们应当承认学生在天资与基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题目,过难则会失去信心,也有一些学生基础较好,题目太简单则失去了做题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尽可能做到分层要求,但学生也很敏感,如果直接宣布谁做易题,谁做难题将会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

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安排作业时,可将作业分成必做题与选做题两个部分。必做作业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巩固基础知识,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而选做题则面向中高层次的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运用与创新能力,达到大纲规定的较高要求。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了选择的权利,即便是做基础题,那也是学生自我选择的结果,不会感到尊严受损,而且部分基础一般的学生还会因好胜心理的作用而有意识地向难题发起挑战,从而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2.自我设计作业

要求统一、形式单调的作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如果我们能够使历史作业的形式多样化一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出于老师出题难度的考虑,还是出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需要,我们都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作业的设计之中。

让学生进行作业自我设计,我们可以采取两种作法,第一是课后布置学生就当天所授课堂内容的不明白之处提出具体的问题,然后由课代表汇总到老师处,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精选出学生普遍感到疑惑而又是大纲要求掌握的问题作为课后作业下发。第二是学生彼此提供自己设计的作业,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顾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方向上的指导,不过多干预学生的提问,相信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发问。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探索,疑问是创新教育的需要,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学生自我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尽可能采取多样化地命题方式,比如制作图表、勾勒曲线、漫画创作等方式,如此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充实。

学生作业设计好以后,教师应当适当把关,对学生设计的答案也要帮助他们进行推敲,以确保作业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3.学生相互批改作业

批改作业这一环节同样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可以让学生自我批改作业,也可以让学生彼此之间互批作业,比较而言,第二种方式效果更好。

学生批改作业时应当强调以下三点:首先是掌握作业批改的一些基本要求,如评分标准的衡量尺度,如何下批语等。其次是尊重问题设计者提供的参考答案,在此基础上也可以适当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原题设计者商榷;最后,批改作业时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对作业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点评,点评可以采取富有个性化的表述。

学生批改后的作业还要经过教师把关,如此方能确保作业批改的质量。

这种作业批改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教师作业批改的不足,那就是千篇一律的批语,不痛不痒的诊断,难以激发起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能够在历史授课之前、之中与之后的三个环节上切实培养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必然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教师的教学资源也会变得更加充实,教学手段也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教学水平也因之得到提高,可以说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可以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小芳. 主体性参与式教学点滴体会[J]. 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2005(04).

[2] 陈韶光. 唤起学生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主动精神[J]. 西江教育论丛,2001(01).

[3] 王具良.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J]. 中学教学参考,2010(09).

[4] 彭永明.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激励学生多元发展[J]. 基础教育参考,2004(05).

[5] 刘以书. 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J]. 成才之路,2009(35).

(作者单位: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培养学生
学生写话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