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2015-05-05JoannaC.Lee
Joanna+C.Lee
重温现代经典:为什么我们需要新的舞台制作
小琼:我最近在为新加坡国际艺术节忙碌,深受一部歌剧新制作的启发,那就是由王景生执导,迈克尔·尼曼(Michael Nyman)创作的歌剧《面对戈雅》(Facing Goya)。此次再度启动的艺术节有一个意味深远的主题:“继承和发扬古典作品”。
小薇:但《面对戈雅》不是在2000年首演的作品嘛。仅仅14年之后,新导演和制作团队就已经挖掘出新意了?
小琼:的确如此。除了由导演主导,适当改动了符合当今制作感官体验的细节外,我们在舞台投影技术上也有所增加,以便提升观众的剧场体验。《面对戈雅》中最为杰出的地方,是由奥斯丁·斯韦茨(Austin Switser)设计的投影效果。
小薇:是的,投影以及3D技术在当今发展神速,就算是5年前的手法,现在看起来都已经落伍了。我们可以回想国家大剧院从《漂泊的荷兰人》到《奥赛罗》中所运用的投影,就能对比出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有时投影技术的使用甚至胜过于舞台上的布景。
小琼:同意!在《面对戈雅》的节目册里,列在作曲家、编剧、导演之后的,是投影设计师、灯光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他们都列于舞美设计师之前。因为这部歌剧不是那种我们经常接触的故事情节,加之每位演员都身兼数个角色(除了“艺术银行家”一角外),他们要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有时甚至还要充当合唱演员,因此我们必须依靠视觉线索去抓住戏剧发展脉络。
小薇:这部歌剧真的有故事情节吗?我还以为故事的构思,源自人们在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的葬礼上,发现他的头骨遗失了。是这样吗?
小琼:全剧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假如戈雅的头骨被发现了,假如他的创造力被克隆复制了,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可以克隆人的灵魂吗?这些都是关于人类生存的深刻话题,克隆和基因遗传等现代科研技术在2000年至2014年间的发展,使得公众开始对这—话题觉醒,并发出质疑。
小薇:你也可以说,公众如今已经较为认可这一科研技术了。不过还是让我们折回这部歌剧来谈谈,它是一部常规制作吗?
小琼:迈克尔·尼曼一直要求将演员演唱的声音进行扩音,尽管那已是上个世纪的技术了。来自新加坡交响乐团的室内乐演奏员在约翰·肯尼迪的指挥下表现得非常出色,演奏坚定而有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