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Ⅱ号方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2015-05-05李黔云万启南段艳蕊
李黔云,万启南,段艳蕊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冠心Ⅱ号方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李黔云,万启南,段艳蕊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目的 观察罗铨自拟冠心Ⅱ号方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4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冠心Ⅱ号方治疗,2组均治疗30天后观察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及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罗铨自拟冠心Ⅱ号方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能明显改善症状、体征、心电图,提高生活质量。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冠心Ⅱ号方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有积极作用。笔者采用云南省名中医罗铨教授经验方冠心号Ⅱ方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疗效确切,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中医胸痹气虚血瘀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1990年10月(青岛)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2]:胸部刺痛绞痛,胸闷胀、心悸不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沉涩或结代。
1.2 一般资料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共108例,均为本科2012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平均年龄(62.6±8.4)岁;平均病程(10.25±7.88)a。对照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平均年龄(62.4±8.6)岁;平均病程(10.15±7.79)a。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拜阿司匹林(拜耳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100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20 mg,每日1次: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00098)47.5mg,每日1次。心绞痛发作时可临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予以相应的降压、降糖治疗。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上予冠心Ⅱ号方中药汤剂口服。处方:太子参、黄芪各30 g,麦冬、炒枣仁各20 g,当归、川芎、赤芍、丹参、降香各15 g,砂仁、生三七粉、红花、五味子、炙甘草各10 g。每天1剂,水煎2次取汁600mL分3次服。2组均治疗30 d后观察疗效。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中医症状积分 分别计算患者治疗前后胸痛(轻3分、中6分、重9分)、胸闷(轻3分、中6分、重9分)、心悸(轻3分、中6分、重9分)症状积分变化。
3.2 西医体征积分 分别计算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时间、次数、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原因、硝酸甘油服用量。
3.3 心电图指标 观察24 h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变化。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
4.1.1 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无改善;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4.1.2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症状积分减少<0。4.1.3 心电图疗效评价 显效: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改善:缺血性ST段回升达0.05 mV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缺血性ST段无改善;加重:心电图表现恶化(缺血性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 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变为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
4.2 治疗结果
4.2.1 2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1。
表l 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2.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2.3 2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心肌缺血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电图心肌缺血情况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5 讨论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灵枢.五邪》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罗铨教授认为其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本虚是心脏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瘀血、痰浊痹阻心脉,不通则痛。临床上多以气虚血瘀证居多,故采用标本兼治,给予益气补血、活血化瘀通络之法。罗铨教授在多年临床积累中总结出冠心Ⅱ号方,方中采用太子参、黄芪、砂仁健脾益气,当归、麦冬滋养心血,炒枣仁、五味子、炙甘草养心安神,赤芍、丹参、生三七粉、红花活血化瘀通络,川芎、降香宽胸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心活血化瘀之功,达到改善冠脉循环,减少局部心肌缺血的发生,缓解心绞痛。综上所述,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改善心电图缺血性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1):75.
[2]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57.
李黔云(1968-),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心血管病临床研究,E-mail:lqy629895@163.com
R256.22
B
1007-2349(2015)08-0030-02
201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