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比夫定与特异性免疫疗法联用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观察*
2015-05-05任娜
任娜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简称乙肝)是一种流行广泛的高发性传染病,由乙肝病毒引起,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主要有两类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一类是干扰素,主要有聚乙二烯与普通干扰素;第二类是核苷类似物,主要有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等[1]。由于替比夫定具有快速抑制病毒、病毒耐药发生率低、HBeAg血清转换率高和安全性高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乙肝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研究中[2-9]。大部分慢性HBV携带者为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与感染时免疫功能不完善,存在免疫耐受有关。而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能打破免疫耐受,有重建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近几年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10-12]。本研究选择2011年6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152例,通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研究替比夫定与特异性免疫疗法联用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9例,女63例,年龄21~78岁,平均(38.1±9.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标准标准,排除标准:治疗前曾接受过抗生素、抗病毒治疗;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甲、乙、丙、原发性、自身免疫性、酒精性及药物性肝炎等其他肝病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HBV-DNA基线及ALT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试验组给予替比夫定(商品名:素比伏,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600 mg口服,1次/d,以及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包括: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20 μg(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75 μg(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重组人白介素-2 20万单位(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次/月,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替比夫定(商品名:素比伏,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治疗,600 mg口服,1次/d。
1.2.2 检测方法 ALT水平:日本OLYMPUS AU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正常参考值为1~45 U/L;HBV-DNA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仪(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血清HBV标志物:ELISA法(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试剂和MK3型酶标仪)。
1.3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血清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并持续6个月以上HBV-DNA≥1.0×106copies/mL,丙氨酸转氨酶(ALT)在正常上限2倍以上,肾功能正常。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情况,计算并比较患者在治疗12、24、48周后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ALT复常情况比较 治疗12、24和48周后,试验组的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ALT复常情况比较 例(%)
2.2 两组HBV-DNA转阴情况比较 治疗1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H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和48周后,试验组的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HBV-DNA转阴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HBeAg血清转换情况比较 治疗12和24周后,试验组的HBeAg血清转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试验组的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HBeAg血清转换情况比较 例(%)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所有不良反应持续时间短且较轻微,无患者因为不良反应退出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有:肌肉疼痛,试验组1例,对照组3例;胃肠不适,试验组1例,对照组1例;身体乏力,试验组1例,对照组无;肌酸激酶上升,试验组10例,对照组7例,但均在正常值上限3倍以内,且未特殊处理,很快恢复正常。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HBV感染人体后会侵入肝脏,HBV-DNA进入肝细胞核内与肝细胞核染色体发生聚合,产生HBV复制模板cccDNA,并不断的复制大量HBV-DNA聚合酶、HBsAg、HBcAg、HBeAg等病毒蛋白。而HBV慢性化即是体内cccDNA的持续存在,从而复制众多病毒造成HBV持续感染的状态[13-14]。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通过激发患者体内的抗HBV免疫反应,通过肝脏内生成高浓度(170 μg/mL)γ-干扰素,再通过γ-干扰素的作用清除HBV反应降解的cccDNA,及HBV-RNA与HBV-DNA,进而抑制HBV的组装,重新建成新的正常的抗HBV免疫应答,使γ-干扰素浓度升高从而杀灭病毒[15-16]。替比夫定是目前美国FDA批准的第4个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它能够选择性的抑制HBV-DNA聚合酶的活性,但是对人类的DNA聚合酶无影响。毒理学证明替比夫定无致畸性、致癌性、线粒体毒性及突变性等。临床研究及实验均证实替比夫定是一种具有特异性且高效的抗HBV药物,具有快速抑制病毒起效快、抗病毒作用强、病毒耐药发生率低、血清学转换率高等优势[17]。
本研究比较了单独使用替比夫定和替比夫定联合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治疗慢性乙肝的长期疗效,发现治疗12周后,试验组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转阴率以及HBeAg血清学转阴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试验组的ALT复常率与HB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试验组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以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长期将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与替比夫定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替比夫定能显著增强疗效,有效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结果提示,替比夫定联合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较满意的抗病毒疗效,而且抗HBV特异性免疫疗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无明显副作用,联合疗法明显优于替比夫定单一治疗。该方法用于治疗慢性乙肝患者有一定的长远意义,但由于病例数有限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探究。
[1]江宇杰,黄成,石小枫.替比夫定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39(7):1023-1026.
[2]刘琼.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101-102.
[3]姚盈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4例的疗效及护理体会[J].中国药业,2013,22(9):97-98.
[4]段心科,蔡丽娜,王磊琼.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5例[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9):788-789.
[5]汤绍辉,吴小娟,张嫚嫚,等.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6):573-577.
[6]范玲燕,姜秀浓,万炯,等.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及安全性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9):103-106.
[7]孙维会,初蕾蕾,柳维林,等.替比夫定阻断HBV DNA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8):596-599.
[8]彭保安,赵轶,杨小福,等.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1):855-857.
[9]周泓羽,杜渝平,袁喆.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效果的Meta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20):2220-2225.
[10]马发芝.主动免疫联合清肝片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J].当代医学,2010,16(22):146-147.
[11]莫萍.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00-101.
[12]杨丽敏,王守云,刘坤,等.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与HLA-A2、病毒载量的相关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5):102-103.
[13]李旭红,赖江琼,潘兴南,等.干扰素α-1b联合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11(5):303-304.
[14]冯建英,邵建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特异性细胞免疫的研究进展[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54-57.
[15]贾文玲,王凤梅,丁会莲.替比夫定联合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临床观察[J].甘肃医药,2012,31(1):35-36.
[16]黄道,朱韧,张欣欣.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3,3(3):233-237.
[17]张凯,李征,陈红.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3):33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