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测土配方施肥同田对比试验总结
2015-05-05王时美
孙 震,王时美,周 武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肥站,沿河 565300)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红薯品种为铜薯1号,氮肥 (含N 46%)赤天化尿素,磷肥为涪陵产过磷酸钙 (含P2O512%)、钾肥为青海产硫酸钾 (K2SO456%)。
地力情况:有机质30.3g/kg、全氮1.48 g/kg、碱解氮148mg/kg、有效磷8 mg/kg、速效钾64mg/kg、pH值7.75。
1.2 试验设置
试验地选择在甘溪乡毛田村农户熊月华的责任地里,海拔 552.1m,北纬 28°21′58.77″、东经 108°22′53.68″,地块形状整齐、肥力分布均匀,光照充足,排灌方便。试验设配方施肥区 (100m2)、常规施肥区 (100m2)、无肥区(30m2), 667m2基本苗 5 334株,行株距为 50cm×25cm。不设重复。
1.3 试验方法
施用的肥料品种为尿素 (含N 46%)、普通过磷酸钙(含P2O512%)、硫酸钾 (K2SO451%)及有机肥 (猪粪尿)。将尿素30%作底肥、70%作追肥,其中底肥还加一次性有机肥2000kg,追肥分两次施用 (20%在齐苗后施齐苗肥,50%作薯块膨大肥),其它肥料全部作底肥施用,见表1。
2 试验经过和管理
2.1 经过
该试验于2011年3月22日播种,4月28日移栽,11月11日收获。
2.2 管理
出苗后,及时检查补苗,前期中耕除草、追肥、培土,后期注意排、灌,防治病虫。红薯齐苗后除草1次,植株封垄前结合中耕除草1次。各处理除施肥数量按设计进行外,其它田间管理完全一致。
3 试验结果和分析
3.1 理论测产和实收结果
收获时先去掉小区四周两行边行 (不计产),调查小区内缺窝数及变异株等,以梅花形布点取5窝植株全样进行考种和数据分析,然后确定小区的最终实际收挖窝数,再全部收挖计产如下: 详细情况见表2铜薯1号配方施肥大区对比试验经济性状及产量表现。
薯块产量:配方区平均667m2产鲜薯2 502.13kg,常规区平均667m2产2 356.78kg,无肥区平均667m2产鲜薯1 577.81kg。配方区比常规区667m2增产145.35kg,增产率6.16%,比无肥区667m2增产924.32kg,增产率58.58%。大薯中薯的比例无论是薯块数还是重量都有所增加,这表明商品性价值更高。
表1 各处理施肥量kg/667m2
表2 铜薯1号配方施肥大区对比试验经济性状及产量
表3 熊月华责任田经济效益统计核算元/667m2
茎叶产量:配方区平均 667m2产茎叶 2 284.78kg,常规区平均667m2产1 630.08kg,无肥区平均667m2产茎叶1 062.27kg。配方区比常规区 667m2增产 654.78kg,增产率40.16%,比无肥区667m2增产1222.51kg,增产率115.08%。
3.2 经济效益比较
根据当地市场价:鲜薯 1.20元/kg,N 5.43元/kg,P2O56.67元/kg、K2SO45.1元/kg,人工50.00元/人,种子2.20元/kg,农药20元,计算得出各处理经济效益 (表3)。通过成本核算 (不计副产品),配方区平均667m2纯收入1 859.76元,常规区平均667m2纯收入1 772.04元,配方区比常规区667m2纯收入多87.72元。
3.3 结论
产量表现,红薯经测土配方施肥后,薯块产量比常规区667m2增产 145.35kg,增产率6.16%,比无肥区667m2增产924.32kg,增产率58.58%。茎叶产量比常规区667m2增产654.7kg,增产率40.16%,比无肥区667m2增产1 222.51kg,增产率115.08%。增产效果明显。
商品性,红薯经测土配方施肥后,薯块少有小薯,且薯皮鲜亮光泽,表皮无沟裂。商品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