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地区苦参主要病虫害危害种类调查
2015-05-05石爱丽邢占民梁士民孙艳春郭玉炜
石爱丽,邢占民,牛 杰,梁士民,孙艳春,郭玉炜
(1.河北省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承德 067000;2.河北省隆化县农牧局农广站,隆化 068150;3.河北省围场县农牧局植保植检站,围场 068450)
苦参 (Sophora flavescens)是我国传统中药材,是承德野生和栽培的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丰富,栽培面积已达4 333.33hm2。其根可入药,具有抗肿瘤、平喘祛痰、提高免疫力、稳定心血管功能、安气定神等疗效,同时也是制造生物农药的主要植物之一[1-2]。苦参的药用价值在于其含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32KD凝集素蛋白(SFL)等生物活性物质[3-4]。随着苦参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利用,人工栽培苦参面积的不断扩大,苦参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已日渐突出。然而,承德地区苦参种植和生产中病虫害发生,危害苦参的主要种类,未见明确报道。摸清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危害情况是进行病虫害有效防治的基本前提。为此,对承德地区苦参病虫害种类进行普查,明确病虫害的主要防治对象,对于减少病虫的危害和保证苦参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6]。
1 苦参病虫害调查
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2012~2014年6~9月苦参生长季节,在承德地区丰宁、隆化、围场、承德等县的苦参主产区,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规模的苦参种植园区或散生种植区,共计15个调查点,对不同种植年限、不同耕作方式、不同茬口的苦参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
1.2 调查方法及统计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对不同地点的苦参,根据不同茬口、地势、生长年限划分不同调查区,各个调查区采用调查点普查和试验点分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上述各调查点采取一次性普查及针对性的试验点采取分期调查的方法,每个调查点采用对角线3点取样方式,每点连续取100株,调查和记载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危害的部位,病株率及害虫种类和虫口密度等。对病害症状、害虫及其危害状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同时采集病虫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鉴定[7-9](病原菌鉴定另文发表)。同时记录耕作方式、前茬作物、是否连作及几年生植物等基本情况。
1.2.2 统计方法
对各种病虫害的发病危害情况用新复极差法 (Duncan’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苦参病害调查结果
病害种类及危害情况调查:利用3年时间对承德市区内的8县3区进行大面积调查,现已查明危害苦参的主要病害主要有3种:白粉病、叶斑病和根腐病。
2.1.1 白粉病
在承德地区多个调查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初期于苦参叶片正面,开始出现极小的白色稀疏粉状物,随着病害的发展,粉状霉层不断加厚,病斑面积不断扩大。白色霉层由中心点呈放射状扩展。受害部位由绿变褐,无霉层覆盖部位琢渐变黄,致使全叶卷曲,最终脱落。该病也可侵染叶柄和果荚。
发病率及发病规律: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9月中旬达高峰期。发病率因栽培环境、栽培方法、茬口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经调查发现,虽然各个调查点均有白粉病发生,但危害程度不同。土壤肥力好、生长势旺的苦参发病率很低,为零星发生,发病也轻。而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土壤瘠薄、长势弱的发病严重。经调查还发现,两年或多年生、平作地、低洼地、黏土地及气温偏高县区的地块发病重,其危害情况见表1。
表1 苦参白粉病的发生情况 (Duncan’s)
从表1可以看出,在调查的15个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白粉病,而发病株率在60%以上有7个点,占46.7%,说明此病很普遍且很严重。重茬2年生的极显著于重茬当年的品种及倒茬两年生品种。
2.1.2 叶斑病
发病初期时乍出现褐色小点,后病斑扩大、变白、病斑呈圆形,病斑上出现黑色小颗粒,颗粒埋于皮层之下,颗粒物排列成同心轮纹,表现为先是叶脉间组织不规则褪绿变黄、褪绿部分由内向外变褐坏死,叶背面的坏死部分有暗绿色晕圈,严重时叶片枯死、提早落叶。一般于7月中旬发病,各点调查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苦参叶斑病在15个点中有6个调查点发病,占40%;而病株率超过20%只有1个调查点,占6.7%,说明叶斑病的发生情况较轻。从方差分析结果看,重茬地极显著于倒茬地。
表2 苦参叶斑病的发生情况 (Duncan’s)
2.1.3 根腐病
6~8月多在雨季潮湿时节发生,病害从中心株开始发生,由中心株向四周蔓延,患病植株地上部分长势弱小,叶色较浅呈现灰绿色,叶片萎蔫。严重时整株叶片枯黄、脱落,地下根茎部表皮发褐粗糙,有大量的横向纹和龟裂纹,其皮易剥落,维管束组织变褐,整个根系发黑溃烂,植株极易从土壤中拔出,调查情况见表3。
表3 苦参根腐病的调查情况 (Duncan’s)
由表3可以看出,苦参根腐病在15个调查点中全部发病,说明此病在承德地区发生很普遍。其中有4个调查点发病率50%以上,占全部调查点的26.7%。重茬地极显著于倒茬地,说明根腐病是土传病害,轮作倒茬是防治根腐病的主要手段。通过连续两年的调查发现:在土层深厚、质地均匀、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中生长旺盛,发病较轻,砂壤土、壤土地以及黏土、盐碱土易造成烂根,发病较重;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块发病轻,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发病重;灌水适中、速度快、没有积水的发病轻,灌水时间长、灌水量大、积水时间长的发病重;干旱年份发病轻,多雨年份发病较重;大雨或阴雨连绵天气发病最重,容易大发生。
表4 虫害种类调查表
2. 2 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
利用3年时间对承德市隆化县、丰宁县、围场县、宽城县及其他县的部分乡镇的苦参主产区进行大面积调查。表4列出了鉴定到种的苦参害虫,其危害部位、危害时间、危害程度及分布情况。另外,在隆化和承德县多个苦参种植园观察到一种鳞翅目的幼虫大量取食苦参叶片,危害比较严重,但尚未鉴定出种,未列于表4。
现已查明危害承德苦参的害虫有小地老虎、蝼蛄、蚜虫、野草螟等害虫,其中危害严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有地下害虫、野草螟等害虫。
2.2.1 地下害虫
从播种至苗期,地下害虫小地老虎、蝼蛄常有危害发生。幼虫或若虫均喜食各种药材种子和幼芽,造成严重缺苗断垄,也咬食幼根和根茎,被害部常咬成乱麻状,使幼苗凋枯死亡。蝼蛄活动力强,善爬乱窜,常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使幼苗根部与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防治技术: (1)药剂拌种:用600g/L吡虫啉悬浮剂以种药比为80:1拌匀摊开晾干后播种。 (2)清洁田园: 头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拣尽田间杂草,以减少害虫产卵和隐蔽的场所。 (3)诱杀成虫:黑光灯诱杀。利用成虫对黑光灯有强烈的趋向性,于成虫盛发期置一些黑光灯进行诱杀。或放置糖醋酒盆可诱杀地老虎的成虫。
2.2.2 苦参野螟
6月出现幼虫,初龄幼虫取食叶片下表皮,造成圆形天窗;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大龄幼虫取食叶片边缘,造成缺刻,或将叶片吃光,仅残留叶柄。在3区县的15个调查点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为野螟,经调查,严重田块达植株被害率可达100%。
2.2.3 蚜虫
承德地区危害苦参的蚜虫一年可发生多代,越冬卵4月下旬开始孵化,并大量繁殖,刺吸新梢嫩叶汁液,被害处呈黄白色小斑点,严重时每叶片的虫口密度达上百头。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蚜虫的发生危害。承德地区一般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适合蚜虫发生。2012~2013年调查时,其危害仅在承德南部地区发生。2014年在隆化县的八达营乡和西阿超乡两地的苦参种植园中,发现危害较往年加重,被害率明显增加,对其危害加重的趋势生产上应引起重视。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承德苦参的主要病害有苦参白粉病、叶斑病和根腐病。害虫主要有小地老虎、野草螟、蚜虫。由于在病虫害普查中受调查地点和调查时间的限制,作者调查和鉴定的承德地区苦参病虫害种类可能会有遗漏,有待今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还有少数害虫由于没有鉴定到种也没有列入表中。因此承德地区苦参上实际发生的病虫害种类要多于目前调查的种类[10-12]。
根据对承德地区苦参病虫害发生种类的调查,发现根腐病、野草螟和白粉病发生比较普遍、危害比较严重,应该作为当前承德地区苦参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对象。但是,在承德地区苦参生产上对根腐病、野螟、白粉病等病虫的防治不够重视,几乎没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依据这3种有害生物的发生及生物学特点,并参考相关资料,提出如下综合防治建议: (1)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种植; (2)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3)增施有机肥料增强抵抗力。 (4)及时拔除病株烧毁,清洁田园; (5)移栽前用哈茨木霉菌300倍液浸根;发病初期用1%申嗪霉素1 000倍液灌根,每7天灌1次,连灌3次等措施。
[1]胡家福,杨应明.苦参的人工栽培.华西药学杂志,2001,l6(1):62~63
[2]郑永权,姚建仁,邵向东.苦参化学成分及农业应用研究概况.农药科学与管理,2000,21(1):24~26
[3]刘桂荣,黄万忠,严仲铠.苦参的研究概况.特产研究,1993,(4):35~38
[4]刘东平.苦参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4):63~64
[5]周维仁,李优琴,薛飞等.苦参植株中总生物碱的分布及含量测定.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1,23(2):57~58
[6]冯俊涛,石勇强,张兴.56种植物抑菌活性筛选试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Ol,29(2):65~66
[7]付颖,王常波,叶非.我国苦参碱农药研究应用概况.农药科学与管理,2005,26(12):30~33
[8]高志强,宋仲容,何家洪.0.1%氧化苦参碱水剂防治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农药科学与管理,2007,25(2):18~20
[9]石健泉,黎明盛,马承文.0.3%苦参碱防治柑橘红蜘蛛的田间药效试验.广西园艺,2006,17(3):36
[10]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76~379
[11]沈崇尧.半知菌属图解。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68~169
[12]高峰,强芳英,纪瑛,等.州地区人工栽培苦参病虫害发生初报.草业科学,2010,27(10):1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