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学生的家,住进家长的心

2015-05-05郑桃李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家长老师孩子

郑桃李

我是吴山小学一名一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自2007年上班以来,我每年都会主动进行家访。每次都有收获,但是这种收获所带来的“收益”是短暂的。直到2014年2月,我校开展了“万名教师进万家”的活动,我才懂得了家访的真谛。不是究因,不是追责,仅仅是交心与帮助。

以前我总是带着功利心去家访。希望在家访后孩子的成绩能提高,表现能变好。以至于后来我一提出要去谁家家访,那位孩子的神经都会高度紧张,像是被判了刑似的。如今,我知道了自己错在哪里。家访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走心”。这是个时髦词,但却是我此次活动得到的真谛。下面来具体谈一谈吧。

第一,家访对象的选择要具有全面性、典型性与代表性。我本次选择了五位同学,他们分别是我品学兼优型、随心所欲型、安静木讷型、“暴力倾向型”、学习困难型。以前我总是找“学困生”家访,跟家长大谈怎么辅导孩子学习,但最终结果都差强人意。班级里每一位同学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权利得到老师的爱。了解不同个性孩子的家长,更有利于对班级整体的管理。在与不同家长沟通时,我发现孩子的个性很大一部分是随父母一方的。所以说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至关重要。“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片面强调了遗传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够唯物辩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的确很有意义。因为影响孩子一生的不是老师,而是父母。

第二,与家长沟通的切入点是孩子。我在与每位家长谈话时首先都会告诉他们我是一位三岁孩子的母亲。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孩子的人,你怎么能体会到家长养育孩子的操劳与辛苦呢?告诉他们我也是一位孩子的母亲,我们之间就会变得惺惺相惜。再由我的孩子谈起,然后再过渡到谈他们的孩子。这样家长就不会觉得你是来家里告状的,我们走了,孩子也不会受到任何责罚。最后再告诉家长我在教育自己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比如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我就是从自己读孩子听开始的,而且要读得绘声绘色,甚至要边讲边演。孩子爱听故事,以后慢慢就会想读故事,无形中把孩子带入了一个良性阅读的环境。

第三,家访过程中要给家长和孩子留足面子。家长、孩子和我三方都在场时,我绝对不批评孩子。家里有外人时我从不指责家长。只有给他们都留足面子,家长和孩子才会不怕你家访,才会愿意和你说掏心窝子的话,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很多人认为一年级孩子还小,根本不懂得什么叫面子。对,我也认为他们都还很小,很多事情不懂得。但是,我认为越是小的孩子越是希望老师在自己爸爸妈妈面前夸耀自己。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7岁左右孩子的自我认知来自于权威。那么,学生的权威是谁?当然是老师。老师夸奖自己,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很棒,要永远这么棒,就会更努力的做好老师眼中棒孩子该做好的事。老师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往往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差,老师不喜欢自己,自己真的很笨。一旦有这种自我认知,孩子就很难自信,一个不自信的孩子学习和生活怎么能出色呢?所以,我认为在家访过程中既要给家长留面子,又要给孩子留面子。只有家长和孩子都得到尊重,才会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才能真正让家长愉悦,孩子快乐,教师轻松。这也是我作为教师的最高目标。目前我正在努力着,努力着……

第四,时间要充分,方法要具体。对于每一个家庭,事先都要做仔细了解,以便进门之后有话说。不能三言两语问几个问题就算了。要给予家长切实的帮助。

我觉得与家长的沟通有时候挺像是“博笑”。记得台湾著名绘本作家“花婆婆”方素珍女士说:“为什么台湾和大陆那么多小朋友喜欢读我的书?因为我能博他们一笑。”一本好书能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微笑,这代表着爱,爱由内而外散发出来,感染了读者。那么,我若能让家长感受到对他孩子真切的爱,家长又怎么会不对我微笑呢?这是没有办法走捷径的,你必须站在他的立场上去替他的孩子考虑,他才会信服于你。比如一位妈妈问我,她的女儿学了钢琴、舞蹈、画画,还可以再学什么。“你要女儿以后走文艺路吗?”她否认。“那么,这三样都可以不学,去学她最爱的英语吧。孩子有兴趣,一定能学得好,而且以后上到高年级还要考试。”她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不可置信。但过了一个星期之后她回来告诉我,她女儿只学了钢琴和英语,而且学习热情高涨,学得很快乐,不像以前一副受迫害的样子。对于这位家长,我抓住了她的命门。首先我尊重她,先问她女儿以后的人生规划和从业方向。然后抓住有兴趣就能学得好进行诱惑。最后告诉她,高年级英语要考试。在中国社会哪位家长能容忍考试科目拖后腿呢,这是正大光明的“威胁”。尊重,诱惑,“威胁”环环相扣,家长立刻采取了我的建议。再往后的日子里孩子学得好而开心,她的孩子得到了真正的帮助。家长对我是彻底信服,并且发自内心地喜欢我这位老师。那么形成了这样的家长关系,工作还有什么不好做的吗?

总之,教育不是一个人或者一方面的事。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学校、家庭、社会必须联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社会不是我们一个人可以改变的,那么我们可以改变的只有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手拉手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即良好的家校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长丰县吴山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家长老师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