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误区和对策
2015-05-05曹狄铭
曹狄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将有碍初中科学教学的顺利开展。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学习科学内容更重要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学习科学概念和原理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探究能力的发展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项明确目标。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探究能力来加深对科学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学习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孤立进行,只能基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去探究未知事物。因此,教学应力图把知识的传授与科学探究的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必须做到在科学概念、原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两者之间保持合理平衡。
误区二:每一堂课都应该使用探究的方法
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但显然不是唯一的方法。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来教是低效的。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如果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结论,那么讲授法也许就能达到目的。
误区三:应该尽量让学生自由探究
学生对任意一个课题自由地或自发地进行探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种可能性通常不是太大的,不是所有的自由探究活动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开展真正的探究并有所收获,就要为学生设计有利的情景和过程,并把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教师应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与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去,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应逐步让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最终在有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自己进行探究。
误区四: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
不少教师认为,要体现课改理念,教师就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由学生自己经过“科学探究”来得出答案。其实,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所有的知识。探究活动需要以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代价,这也是大多数教师热衷于讲授法的原因之一,因为讲授式的教学可最迅捷地将重要事实、概念和相关的思路呈现给学生,效率有时是很高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误区五:学生想探究什么、学什么,教师就应教什么
学生想学是再好不过的事,而且教师确实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学生提出问题都有必要在课堂内进行研究。首先应该确定哪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哪些问题是不宜研究的,哪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条件研究等。学生是未成年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还有欠缺,对自身的把握也不是很准确,如果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那还要课程计划干什么呢?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精选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研究。
误区六:只要将学生分成小组,他们就在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科学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它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有关学生活动的设计,应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的频繁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过程和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我们不能只注重了形式却丢掉了内涵。
误区七:只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他们就在探究
尽管我们倡导学习科学要多动手,学生也值得参加这样强调动手的学习活动,但动手操作本身并不足以保证学生的思维投入到任何一个基本的探究过程中。离开了思维的动手操作,只能将一个智力活动变成“体力活动”,而科学更应追求的是深层次的思维。
针对以上误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度地把握科学探究过程的有关策略,尽可能地避开这些误区,适当地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探究活动中,既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内容的选择应体现趣味性、实用性。
所谓趣味性,即所选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感受兴趣,具有吸引力,具有趣味性。众所周知,小孩喜欢智力题或脑筋急转弯等问题,如果提供用来探究的内容具有趣味性且对思维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则活动容易成功且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实用性,即所选内容来自生活实际或来自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学生们对它非常熟悉却又不能透彻理解。这样的主题,学生最喜欢探究,因为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希望能够对身边的事情进行透彻的理解
二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应体现出开放性、拓展性。
所谓开放性、拓展性即探究的问题具有多种解决办法、多种解决途径、结论或答案是多样的,不只局限于单一的模式。
教学中通过采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问题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将有所收获,并且由于答案不唯一,有利学生的讨论学习,因为每个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在说服对方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同时在接受同伴的“推销”时学会了倾听。让学生研究开放性问题,能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是错综复杂、多变的。
三是给学生提供的环境应体现自主性、合作性。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使每个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注意抓好探究实践活动研究内容的开放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寻求答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全局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区道墟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