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设疑在初中英语听说课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5-05-05沈燕飞
沈燕飞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深刻意识到: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通过分析初中英语教材的编排和听说课的特点及要求,重点就学生设疑在听说课方面的实践进行阐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主动设疑,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从而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关键词:学生设疑;主动参与;听说课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初中英语听说课堂学生的参与现状
作为初中的一线英语教师,笔者观摩过许多老师的英语听说课堂教学,其中发现:大部分的课堂教师热情四溢,活动纷呈,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积极回答,甚至抢答,学生似乎成了回答问题的高手。但在这背后,学生对问题为何这样设置,或者问题本身的设置是否合理等从不作探究与思考,缺乏对更深层的知识体系的了解。教师成为听说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质疑,这与现行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其实际教学效益可窥一斑。
2.学生主动参与听说课堂设疑的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传统的英语课堂中的听说课,主要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回答,这样的课堂会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从而无法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在初中的英语课堂上,听说课是整个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义务教育九年级毕业时应达到五级目标,对于听说的标准是这样阐述的:学生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听懂接近自然语速的故事和叙述,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学生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能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地自我修正;能有效地询问信息和请求帮助;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和表演短剧。因此,教师在听说课的设计时,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设疑提问,展开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初中英语教材学生设疑可行性分析
2012年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三册书,共58个单元:七年级(上下)册各12个单元;八年级(上下)册各10个单元;九年级全册共14个单元。其中以问句形式作为标题的共有34个单元,分别是七年级(上)8个,七年级(下)8个,八年级(上)7个,八年级(下)7个,九年级4个。在听说课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设疑,通过听和说的练习,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达成知识目标语言的落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每个单元的SectionA(1a-2d)和SectionB(1a-1e)的课型是听说课,在引入基本词汇、基本句型之后,都会提供相应活动,如pair work或group work,在一组与话题相关的听力训练之后,是一个能说明这一话题功能的对话和语法结构说明,最后给出一个任务来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充分体验所学新知。下面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见下表):
七年级(上)(Units1~9)英语教材目录
表中是以问句形式作为标题的单元,这么多标题问句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生“疑”,这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主要表现如下:
1.话题有利于启疑
七年级的英语教材话题相对单一、直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如“周围的物品”“颜色”“教室物品”“房间物品”“食物”“购物”“日期”等,无一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样的话题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题可问。
2.语言功能明确设疑
在语言功能上,七年级英语要求学生学会描述现象或事实。语言功能主要包括“描述物品”“描述颜色”“寻找物主”“谈论物品在哪里”“谈论喜好”“谈论价格和衣服”“提供帮助”以及“谈论日期”等。这样的语言功能要求学生理解和运用有关话题的语言表达形式,让学生明确在交往中,也就是在听说课中如何设疑。
3.语言结构清晰解疑
在语言结构上,七年级侧重语言基础知识,主要有“what疑问句”“who疑问句”“where疑问句”“when疑问句”“how much疑问句”“why疑问句”“用yes/no简短回答的一般疑问句”“代词的用法”“连词and和but的用法”“介词的用法”以及“动词have和like的用法”。语言结构很清晰,让学生在设疑之后,可以寻找新知识来释疑、解疑,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
三、学生设疑在课堂中的实践
现代社会的教师面对知识经济扑面而来、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教师职责基本内涵重新概况为“传道,授方,启疑”。“启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引导学生攀登知识的台阶时,学生遇到困惑是经常的,如何按照认知发展的规律,一方面循序渐进地引导点拨学生解开“扣子”,越过思维障碍,让学生疑云消散、茅塞顿开以期达到“自致其知”;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生无疑处启发学生“有疑”,即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确立问题、展开问题,启迪思维。
1.实物导入,自然设疑
在现代化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就应当经常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使其思维活跃、敏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创造探索未知领域的民主平等氛围,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使其讨论产生碰撞的火花。
笔者去年有幸观摩了杭州一位骨干教师的课,内容是七年级下册Unit 8《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 ?Section A 1a-2d》在 Warm up and lead in的环节中,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是这样的:
T:Hello,boys and girls .Its so nice to be here in your school .And there are so many friendly students, so many friendly teachers and parents here. I hope we can be friends, OK? And there is also a very beautiful friendly teacher here. Who is she?Of course, its me, right?(Smile) OK , I brought some gifts for you now , Id like you to guess , “whats in my bag?” So you can ask me questions, “Excuse me, is there a ....”For example, is there a banana in your bag? If you can guess right, the gift is yours. OK, understand? Who would like to try? OK, now you please. (老师的指令很清楚,明确让学生用“Is there...?”的句型)
S1:Is there an apple in your bag ?(一个很想得到礼物的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了)
T:Is there an apple in my bag ? Let me see, oh, yes, youre lucky, here you are. OK, thank you. What about the other students?Whats in my bag? What else? OK, now you please.
S2:Is there a pen here?(一位女生带着猜的口吻问了起来)
T:A pen? Right? Pen or pear? Thank you, is there a pen, let me see. Is there a pen? Oh , yes , Here you are , yes , OK , then,what else in my bag?Is there ...?now, you please.(老师边摸袋子边在强调重点句型)
S3:En...(这位学生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
T:There are some school things and fruit in my bag . Understand, so? OK, never mind. Some fruit and school things. Understand? Yeah.(老师适时地提醒)
S3:Is there a banana in your bag?(经过老师的提醒,这位学生马上提出了问题)
T:No. Its a pity. There isnt a banana in my bag. OK, what about you, boy?
S4:Is there a pencil box ?
T:No ,there isnt a pencil box , OK , now ,
what else are there in my bag . OK, you please.
S5:Is there an eraser in your bag?
T:Is there an eraser in my bag . No , Its a pity. There isnt an eraser. Now ,some fruit , can you understand ? Theres just an apple , so,what else ?OK ,you please.
S6:Is there an orange in your bag?
T:No, there isnt an orange in my bag , OK ,now , who can ?OK ,you please.
S7:Is there a pear in your bag?
T:Oh, yes . Here you are . OK , there isnt any gift in my bag . But I have another gift for you .(老师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古人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有能力、独立地搜集信息、分析判断情势、掌握新知,而不是只学会一些历史积淀下来的现成知识和技能,更不是只知现成结论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位老师在新课的开始,通过一个装了一些东西的袋子,让学生猜测袋子里的gift,让学生自然运用“Is there a/an...?”句式也突出了学生在本节课应掌握的基本语言结构。学生自主设疑,充分激发了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与别人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学生不仅学到了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且在不断运用语言中启发了创造性思维,养成用英语学习的思维习惯。
2.图片呈现,巧妙设疑
教师要让教育有灵魂。“当教育有了灵魂,它的注意力的转移不仅会让我们更用心地倾听人们说了什么,还能令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那字里行间所隐含的信息——语调、姿势、表情中所传达的情感等。由此,我们可以将精力放在那些真正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上。于是,学生的渴望、怀疑、智慧、畏惧、困惑自然而然成为教学的中心。问题变得与答案同等重要”(Rachael Kessler)。
笔者曾有幸观摩到杭州特级教师顾群辉老师的一节关于“反义疑问句”的课堂,其中在语言输出环节,顾老师运用PPT呈现了许多自己的生活照片,让学生用反义疑问句了解老师本人。以下是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T:Now you have seen my pictures, havent you?(得到学生回应Yes后)I hope you will be brave to ask me any question.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me?Lets begin. OK, now you please.
S1: You went to Japan, didnt you?(学生很清楚老师的指令)
T:Yes, I did. I went to Japan five years ago.
S2: You like your students, dont you?(这位学生带着笑容问道)
T:Yes, I do. I like my students very much, and they like me, too.
S3:You have many foreign students, dont you?(这位学生带着很夸张的语气设问,还特别在foreigh这个词上发重音)
T:Maybe, but I have many pen pals in many foreign countries.
S4:You can speak Japanese, cant you?
T:Yes, but a little.
接着顾老师马上说了一句日语,并像日本人一样向大家鞠躬,引得大家一片笑声和掌声。
S5: You like the beach, dont you?(学生继续发问)
T: Yes, I often go to the beach and enjoy the beautiful sunshine. And if you have chance , you must go to the beach.
S6:You like dancing, dont you?
T: Yes, I do. Very much. I will show you a little,OK?
接着顾老师在课堂上随着音乐展示了她优美的舞姿,赢得听课老师和学生的阵阵掌声,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
在这个片段中,老师预设的重点是让学生用反义疑问句与陌生人之间进行对话,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达,选择了自己丰富的素材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看到老师的照片后心中自然而然有话说,主动设疑,生成了很多精彩的句子,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参与整个学习,同时很自然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难点“small talk”。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多一份关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主动的、互动的、体验的学习方式中去感知建构,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才是学生学习结果的真实反映,才是在生活中学英语、用英语。顾老师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及时捕捉,并理智纳入课堂临场设计制造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3.学生合作,互动设疑
设疑解疑就是启发学生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大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问题,但是只有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创新能力。由于问题的难易程度及个体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合作互动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策略,此方法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各人的方法,凡是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就在小组内解决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做好记录集体解决。这样的解疑过程,不仅营造出浓厚的研讨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将个体的创造凝聚为群体的创造结晶,提高创新能力。
笔者任教的一个班级有学生40人,根据男女生比例、学生的基础,将40人分成10个小组,每组设定组长与副组长,具体负责话题的布置和作业的收发。在每个单元的听说课中,笔者经常尝试让学生合作,互动设疑的方式进行授课。
如在八年级(上)《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ectionA(1a-2d)新课导入部分,进行如下对话:
T:Today I brought some something to drink. Do you want to drink it?
Ss: Of course.
学生分组派代表品尝。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drink? Now,you please.
S1: Um, its so delicious. Whats in it?(学生通过品尝,主动设疑)
T:I think its easy to guess. You, please.(我顺势把问题抛给了另一位学生)
S2: I guess theres milk and bananas, right?(出现了反义疑问句的设疑)
T: Yes, also theres something else. In this class, we will make something to eat or drink. There are some fruits,milk, yogurt, honey and so on. Each group will make one or two for the next group.Then we will choose the best drink or food. And tell us how to make it. Now, lets begin.
话题一出,全班学生马上行动起来,主动设疑的对话立马出现:
S1:What do we want to make?
S2: Well, we can make a kind of drink , just like the one I have drunk. Its so delicious.
S3: But I dont know what ingredients we need.
S4: Bananas, Um, how many bananas do we need?
S1: A banana, oh no, its not enough for four. We need three bananas. What else do we need?
S2: Milk, how much milk do we need?
S3: Maybe two boxes of milk is enough.
S4: Why is it so delicious?
S2: I guess theres some ice-cream. OK, we can make it now. But how do we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1: Dont worry. Let me ask for my English book. The instructions on page57 tell us how to make it. First, peel...
接着学生按照书中的步骤开始做起来。在这节课的开始,笔者有意让组内一个学生先尝奶昔的味道,这样有利于其他组员主动向这位学生设疑。最后又向学生巧妙地设置问题,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让学生投入到积极地揭开“谜底”中来,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这节课,学生小组合作,组内进行个人交流,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在组内解决。
四、学生设疑引发的思考
在引导学生设疑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联系学生身边生活事例,通过有效的组织,利用有效的空间,如利用故事、谜语、动画、设置悬念、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创设不同的情境,为学生铺设了一张滋生英语问题的温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情景提出自己乐于探究的英语问题,能够更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因此,在引导学生设疑过程中,老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设疑的趣味性
提供的材料要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问题。例如,可以在悬念中设疑,可以在生活情境中设疑,可以在游戏、故事中设疑等。
2.设疑的开放性
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为学生拓展多向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提出问题。例如,在动手操作中设疑,在对比训练中设疑,在观察中设疑。
3.设疑的障碍性
设疑要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如在新旧知识的矛盾中设疑。
4.设疑的实践性
以学生个人或小组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寻找方法或在讨论中产生和提出问题。设疑产生的过程,也就是教学开放的过程,有较多的问题经筛选后确定探究目标,讲究实践性。
总之,通过学生设疑,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得到更新,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破除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了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中心、学生探究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教师实现了由原来的课堂主人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引导学生设疑,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英语听说课中的实践与尝试,在活动中养成了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意识和思维策略,促进了他们在课堂中主动学习、探究学习,逐步形成了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也为英语其他课型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人教版新目标义务教育出版社初中英语教材,2012.
2.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3.高瑞全等.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设疑解疑能力的培养.课题实验方案,2011年7月.
4. Rachael Kessler《The Soul of Education》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0.
5.刘堤仿,郭钊水,朱跃跃等.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下的校本培训.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7.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