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化学有效课堂的一些创新尝试
2015-05-05袁中超
袁中超
摘 要:化学是实验科学,关注实验、关注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关键词:有效;创新;引导
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开展有效教学?探讨新课程条件下的初中化学有效教学问题,对我们推行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都很有意义。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强调初中化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兴趣引导问题化、课堂教学情境化、实验探究能力化以及加强课堂管理等,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
一、兴趣激活——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高一的一门学科,化学以其实验多、趣味浓、起步简单而吸引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利用化学学科优势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保持浓厚兴趣,是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其关键是要设计好问题。
例如,在每年新接手一个班级开始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保留节目,不是急急忙忙就翻开课本讲课,而是安排三个趣味实验:(1)会燃烧的金属——镁条燃烧;(2)会变色的水——酚酞变色;(3)烧不坏的手帕——酒精和水的混合物燃烧。通过设疑,像小品“抖包袱”一样,不断抛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教师演示,结合风趣生动的语言讲解,师生互动,展现化学的神奇与魅力。
要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持久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不断挖掘化学的兴趣点,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认真备课,认真设计教案,认真设计“引入”问题,做到深入浅出,用智慧与激情延续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时,笔者特意预先拿出一张纸,先撕开两半,提问:这是什么变化?然后将白纸在酒精灯上点燃,提问:这个时候白纸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这些简单而又有趣的实验,产生一个个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开了个好头。
二、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适宜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是生动的,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境”;教学是互动的,这就期望教师引入一种“情”。教学过程情境化,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从教学实际和生活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设置合适的任务导向,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吸引学生参与、互动,并通过教师清晰讲解、学生有意记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课堂探究等手段,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知识,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种教育情境,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课本知识,帮助学生透过所学知识的表面符号、文字,与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填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想、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间的鸿沟。
三、实验为媒——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主要方法和最重要途径。怎样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即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关键是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条件允许的话要尽量多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抑或体会失败的滋味,以便学会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得出正确的结论。毕竟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今后并不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但初中阶段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绝不是那些死板的化学方程式,而是他们曾经亲手制取氧气、二氧化碳、自制酸碱指示剂的生动场景。如果条件有限,也要想方设法通过预习、提问、教师演示、师生互动等手段,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知识生成,而不是满堂灌。
例如,在讲“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时,课本只是安排了演示实验,但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特意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自己预习,找到相关方法,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探究检验方法,独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印象必定更加深刻,其观察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课外探究——通过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由以教师传授为主转向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去大胆接纳、尝试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除了上好课本提供的相关学习探究内容外,还应大胆发掘身边值得探究的问题,并以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课堂展示、上网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形式加以探究,从中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值得每位教师去探索,特别是开展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这一问题更值得教师去探究,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为探索化学有效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探索出一条新路。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