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红利式微下的青少年体育发展研究

2015-05-05杨玉谨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红利人口青少年

杨玉谨

(青海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青海 810000)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初我国在这一阶段老少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这样一种生产性人口结构保证了劳动力供给充足,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1],被称之为人口红利。上世纪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与香港为核心的东亚利用人口负担系数低的契机创造了经济持续增长20 多年的奇迹,1997 年美国经济学家Andrew Mason 专门对东亚经济奇迹进行研究,并首次提出了人口红利的概念[2],用以解释人口转变所带来的积极社会经济效应。

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以及少儿、老年人口抚养负担加重,传统的人口红利效益将趋于消退,年轻劳动人口比例下降与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所导致的未来人力资本劣势将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大阻碍,人口红利式微之际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优势也将逐渐消失,亟需开发新的人力资本增长源泉,青少年体质健康与人口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加快完善青少年体育促进健康发展机制有助于延长人口红利效益。研究人口结构转型背景下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与人口素质改善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理论上论证发展青少年体育是否符合人力资本优化的一般规律。如何理解人口红利消退背景下的体育价值?如何通过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应对人口转变危机,从而收获人口红利?这是本文思考的重点所在。

2 人口转变与人口红利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现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人口转变,这种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与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体现了复杂、多维的人口现象[3],它与人口年龄结构密切相关。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和地域内不同年龄组的分布情况,即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它反映人口总体的年龄分布特征[4],对预测人口发展的类型、趋势和速度有重要影响。当人口年龄结构处于最富有生产性阶段时,将会出现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较高的社会储蓄率,并带来积极的经济结果,“人口机会窗口”由此打开,从而获得人口红利。

我国的人口转变源于复杂多变的内在机制,其成长潜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般人口现象。然而,一旦老龄化程度提高、老少抚养比增加,将导致人口年龄结构不再富有生产性,人口转变也随之超过劳动年龄人口充足的黄金阶段,人口红利亦将逐渐消失[5]。可见,人口结构转变既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机会窗口,同时也使得我国开始面临劳动力短缺、社会抚养负担变重、人口质量下降的人口负债危机。

中国人口抚养比在2013 年已经出现拐点,15-59 岁适龄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在改革开放后首次下降,占总人口比重69.2%,比2011 年末低了0.6 个百分点,1978 年-2010 年的0-14 岁人口虽然不断减少,但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却呈现上升趋势(如表1),人口老龄化使得人口红利衰减问题日益严峻。

表1 1978-2012 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

3 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的体育价值

3.1 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

当前人口红利尚停留于数量型发展阶段,人口发展规律虽然显示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但通过人为创造条件却可以有效地保持和延长,仅仅用劳动人口数量作为人口红利的衡量标准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质量型人口红利的实质在于人力资本积累与人力资源开发,能否收获及收获多少人口红利取决于我国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质量,以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6]。美国“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与体力所构成的资本,其重要作用体现在提升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工作质量,以实现生产效率上升的目的[7]。

人力资本在表现形态上为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区域内的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直接参与经济生产的全过程,其产出效益要高于物质资本,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社会经济总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积累,已经基本具备和物质资本博弈的条件[8]。徐迎春(2005)从教育投资的角度出发,通过对1990-2002 年的公共教育支出统计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贡献率高达68.07%[9]。由此可见,虽然物质资本投资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但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无疑将为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后劲。

3.2 体育发展与人力资本优化

人口红利式微主要表现为市场劳动力供给短缺,在现阶段如何提升劳动力质量以弥补其数量之缺将成为影响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马歇尔认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在于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应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依照这种逻辑关系,体育作为教育的要素之一,在人口红利式微背景下将对人力资本优化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其资源开发的潜力和价值不容忽视。后人口红利时期的人口优势将集中在劳动力质量上,通过体育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殊形式可以使得积累在劳动者身上的健康资源与其他投资形式所开发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资源共同发挥作用,为市场生产提供更为高效的劳动力,从而延长人口红利的积极效益,在步入人口红利末期之际,应将发展体育视为人力资本再生产的一种投资方式,而非仅仅当成消费。

人口转变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期只是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暂时性的人口代际条件,要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人口素质,同时还需调整体育发展战略。当前尚显充足的劳动适龄人口乃是近几十年不断积累的结果,随着人口逐渐老化,其优势将随之消退,市场也必然会出现劳动力供给性短缺现象,因此,不能一味迷信于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通过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以优化人力资本,进而提高未来市场劳动力生产效率才是当务之急。毋庸置疑,体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形式,在开发与积累人力资源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可以使潜在青少年劳动力和一般性劳动力转化为合格与优质的市场劳动力,从而保持和延长人口红利。

4 人口红利式微之际发展青少年体育的必要性

4.1 发展青少年体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途径

我国在21 世纪后半叶的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在60%左右徘徊,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人力资本投资历程中的关键阶段,能否转变成为收获红利的适龄劳动人口取决于早期的投资绩效。发展青少年体育实质上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有效举措,增强青少年体质有助于将未来劳动者身上的体能与健康素质凝结成较高水平的劳动能力,并实现老年人人力资源的可再开发。人力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它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会逐渐消耗和消失,相反会通过长期积累增加其自身存量[11],又因人力资本投资时效性较长,因此利用体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开发青少年人力资源是实现长期收益、收获人口红利的最佳手段之一。

国家经济增长来源于劳动创造,并与国民的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息息相关,亚当·斯密认为人力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并对财富增长起到巨大的作用。我国当前人力资本投资的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发展青少年体育体现在宏观层面上则是人力资本的一种积累,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要素产生递增效益。在人口红利式微之际,有必要通过加大青少年体育事业投入开发潜在的人力资源,进而促使当前的青少年成长为未来的优质劳动群体,形成优势人力资本,这种国民健康投资有助于人力资源在青少年时期、适龄劳动时期、老年时期顺利转型,三个阶段如此循环积累,将大大提升整体的人口质量,形成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效应,即人口红利。

4.2 发展青少年体育是提高未来劳动生产率的必要保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劳动生产率定义为“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或价值的意义”,而其水平高低表现为“单位劳动时间内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耗费的劳动时间”[11]。根据这一理论,在劳动生产率的诸多影响因素当中,劳动者素质无疑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劳动者这一创造主体能否将技术、能源、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正常的生产活动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除了开发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熟练程度等途径之外,最为关键的在于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身体素质,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要素之一,相较其它因素而言,能够更为直接地反映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回报水平,同时也突显出劳动者身体素质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

体育对增强少儿人口身体素质的作用无需赘述,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将当前的潜在劳动力转化为未来的合格劳动力,使其身体机能得到增强,进而提高劳动能力和生产效率。若青少年长期营养摄入不足且缺乏身体锻炼,将导致各种疾病侵入,从而使其劳动能力逐渐减弱或丧失,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激发并培养其体育锻炼兴趣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对于改善未来中国的整体人口素质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大意义。

4.3 发展青少年体育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依靠巨大的人力资源数量优势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这种暂时性的人口转变机遇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效应并不能永久持续,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所激发出来的能量。在一般性人力资源过剩的时代,要想收获人口红利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发展青少年体育、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应对劳动力短缺等人口负债危机的战略举措,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应未雨绸缪,充分开发青少年群体这一潜在人力资源,有利于我国摆脱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避免社会经济发展受阻,从而延长人口红利,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新的源泉。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对青少年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已成为一种国际共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于2011年联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共同发布了《2011 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大对全球12 亿10-19 岁青少年的投资,以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12]。

我国政府也开始关注到发展青少年体育对于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改善青少年身体机能、提高人口质量,我国先后制定、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规。1990 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提出了学校每周要安排3 次以上课外活动,每次保证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目标;1995 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首次通过立法的形式凸显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参与和身心健康的保障力度;2007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使得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 小时;2008 年我国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旨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于同年出台《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 年)》,提出至2010 年,城市、农村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0%、60%的目标;2009 年和2011 年制定与修订的《全民健身条例》共同提出保证学生每天参与1 小时体育活动的说法;2011 年,《“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出台,全面实施“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以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13]。这些都是国家利用体育大面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的策略调整,说明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对于延长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5 人口红利式微下的青少年体育发展策略

5.1 开发政府体育政策资源:合理布局、以少为重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通过实行“举国体制”以达到争金夺银的目的,而在竞技体育上投入过多财力、人力和物力,将导致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失衡,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现象正是这样的警示。我国2008-2012 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涨幅惊人,而近几年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公共财政投入却显得滞后,2012 年的体育财政支出虽比2008 年增加了约25%,但体育总体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却下降了0.15 个百分点(见表2),若将2012 年的体育财政支出平均分配至全国13.5 亿人身上,则人均体育财政支出数值仅为20.12 元。

表2 2008-2012 年全国体育财政支出决算表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国家经济增长面临阻碍的宏观背景下,为了提高整体人口素质,我国一方面应该逐渐走出“竞技强国”的光环,在后奥运时期完善和创新“举国体制”,对群众体育事业、学校体育事业和竞技体育事业进行合理布局。在人口转型时期须调整体育工作重心,适当加大青少年体育事业投入,增加人均体育财政支出,提高青少年人口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弱化人口红利式微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在现有体育政策条例的基础上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各地区的青少年体育人口进行量化,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例如,英国在1982 年发布的《未来十年的社区体育》报告中首次提出目标群体概念,并对体育参与人群进行了具体量化,目标群体主要集中在13-24 岁的青少年人群和45-59 岁的中年人群,2008 年又发布《英格兰体育战略(2008-2011)》,旨在通过实施新的社区体育发展战略实现至少在5 个关键运动项目上,1-18 岁年龄段中断体育活动的人数减少25%[14]。通过国家政策力量加大青少年体育发展扶持力度,对我国在后人口红利时期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积累意义重大。

5.2 开发学校体育资源:体育赋权、体质监测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影响人类健康的诸多因素中,行为与生活方式占60%,足以说明体育行为和科学规律的运动参与对于保持健康生活的重要性。青少年的健康资本投资是一种与全社会经济增长潜力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投资,由于青少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当中度过,因此必须意识到学校体育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将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调整到关系国家未来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具体应做到: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学校体育法规、政策与条例。学校应合理调控财政支出,适当增加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学生体育参与安全,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杜绝随意调换、挪用或占用体育课的现象,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的运动量。另外,学校可增加体育活动场地的开放度,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参与体育锻炼,或由体育教师组织体育兴趣小组、班级单项体育竞赛,重在赋予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而这也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有助于增加其健康资本。

第二,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管理体系。自2002 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便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旨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全国人口素质。学校应根据测试数据主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鼓励身体活动比例不足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向其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信息,塑造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魄的意识。青少年健康关系到当前的少儿人口能否成功转换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力,并将对人口红利的保持和延长产生深远影响。各地、各级学校都应充分认识到发展青少年体育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建立本校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研制更为智能化的体质测试器材。

5.3 开发社区服务资源:公益为本、体育干预

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源于上世纪80 年代急速的社会转型,社区建设自当时起就为城市体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特定地区内的青少年人口创造出不断成熟的体育生态环境。为了促进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型为质量型人口红利,必须充分开发社区体育资源,为日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体育生态系统。具体做法有:

第一,注重体育生态环境建设、创造社区体育文化。社区基层管理组织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将闲置的场地修整为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利用当地青少年的闲暇时间并结合其体育需求由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社区青少年体育节,降低竞技性、提高自主参与性。另外,尝试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吸引优秀体育人才驻扎社区,为青少年提供健身锻炼的科学指导,创造体育、文化与环境共融的生态体系。

第二,吸纳非政府体育组织进驻社区。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领域涉及面较广,可以渗透到教育、文化、休闲娱乐、扶贫济困等诸多方面,并因其公益性、志愿性等优势而备受关注。非政府体育组织作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一,可以实现社区青少年体育服务的均等化,有利于合理整合社区资源开展体育健康促进计划。有条件的社区行政机关可以尝试通过招标的形式吸纳优秀的非政府体育组织进驻社区,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开发、设计青少年体育干预服务项目,为有体育运动需求及缺乏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内容。例如,加拿大的青少年大多是通过各种社区志愿组织参与体育、娱乐和文化学习的,部分社区中心以体育运动为重点,为青少年开展游泳、滑冰、自行车等培训服务。

第三,推广社区体育服务经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社区已日益成为具有特定政治、地缘经济和文化特征的现代社会单元,为了扩大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普及面,应在群众体育发展势头良好的大背景下推广优秀的社区体育服务经验,倡导、引导社区内的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与此同时,还需建立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形成有序的管理格局,为提高本社区青少年人口素质、推动当地未来劳动力群体的健康成长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尝试。

6 结语

我国已逐渐进入全面的人口结构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机制改革还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障碍亟待排除,当前青少年即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健康素质的提高给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积累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口红利式微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人口健康素质问题,面对未来劳动力供给规模减小以及老龄化加速的挑战,为了消除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对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现阶段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将发展青少年体育提高至促进国民整体素质、劳动力质量和社会经济水平提升的战略高度;完善青少年体育促进健康机制,在发展中解决青少年人口健康问题,以此实现我国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为保持和延长人口红利创造有利条件。从长期来看,发展青少年体育有利于促进质量型人口红利的生成,进而为我国提供新的人力资本增长源泉,保持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路径之一是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的贡献份额,体育在开发人口红利的征程上任重而道远。

[1]蔡昉.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9,(01):2-10+111.

[2]Andrew Mason.Population and the Asian Economic Miracle[J].Asia-Pacific Population&Policy,1997,43(11):1-4.

[3]刘爽.对中国人口转变的再思考[J].人口研究,2010,34(01):88-96.

[4]Lindh,T.and Malmberg,B.Age Structure Effects and Growth in OECD:1950-1990,1999[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1999,12(3):431-449.

[5]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04):5-13.

[6]穆光宗.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03):9-17.

[7]罗冰,石美遐.论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与人力资本投资[J].生产力研究,2013,(02):13-15+29.

[8]焦斌龙,焦志明.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估算:1978-2007[J].经济学家,2010,(09):29-35.

[9]田雪原.21 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9-277.

[10]萧鸣政,饶伟国.基于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08):11-15.

[11]黄晋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1.

[12]新华网.《2011 年世界儿童状况》强调投资于青少年.[2011-05-19].[EB/OL].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1-05/19/c_121432908.htm.

[13]郑祥荣,江广和.国内外青少年健康促进与干预策略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07):21-26.

[14]徐兰君,付吉喆,宋玉红.二战后英国大众体育发展战略的变迁[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03):115-118.

猜你喜欢

红利人口青少年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抢占湾区风口红利,广佛新世界续写全新“千灯湖传奇”!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抓住四大趋势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