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进展

2015-05-05高艳艳王方雄毕红星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高艳艳,王方雄,毕红星,付 革

(1.辽宁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2.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科学研究所,辽宁 大连116025)

1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概念界定

公共体育设施是指由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技以及运动员训练、竞赛需求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灯光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包括各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军队内部以及优秀运动队专用的训练基地[1]。郑志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公共体育设施的概念,认为公共体育设施属于国家和公众所有,并坚持非盈利和向公众开放原则,包括国家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其它系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2]。成克峰从经济成分的主体视角认为:一切由公有经济投资占主体的体育设施都属公共体育设施的范畴,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馆)及配套服务设施,但不包含企事业单位、部队内部、社区或街道内部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3]。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范畴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但是一般包含几大共有的属性:它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主要是适应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和赛事的要求以及满足群众性体育运动的需要;在所属权上归市级及以下各级人民政府所有的公共设施;在性质上则是一种纯公益性的、无偿的服务实施。

2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理论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理论是公共体育设施在城市范围内布局的理论依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城市扩张,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理论也不断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国内外形成了多种有影响力的布局理论,主要有:中心地理论与“点轴网理论”。

2.1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在他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中心地理论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该理论的核心是阐述如何在一定区域内构建空间结构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中心地理论”在许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4]。

雷芸芸借鉴六边形中心地的思想空间模型,将公共体育设施按照不同的人口规模和需求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一个等级的体育中心地都有其需求曲线,这个需求曲线可看作每个等级体育设施服务覆盖区域,公共体育设施的主要功能是为周围居民提供体育服务,高级体育设施中心数量少,占地面积大,辐射范围广,所提供的体育服务项目多;低等级的体育设施覆盖面小,所提供的体育内容相对简单[5];田至美运用中心地理论探讨了体育服务设施的空间组织优化问题,得出了体育设施布局有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之分,并根据门槛人口,提出了不同等级的“体育地方”及其等级序列[6];马志和,马志强运用“中心地理论”探讨城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提出体育场馆设施的兴建应考虑市场原则、交通原则以及行政原则[7],并根据市场原则提出体育中心地的理想空间模型(如图1),运用中心地理论探讨公共体育设施合理分级体系。依据中心地理论,按照设施的规模和服务覆盖面积大小不同,将城市体育设施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不同等级的公共体育设施对应不同的服务目标群体。体育设施的规划应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衡布局,大小规模拉开层次,按等级分布,每一等级的体育设施中心对应着不同规模的消费人群[8]。

图l 体育中心地的空间布局模型

由此可见,众多学者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在各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但在城市体育设施快速发展的特定时期,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的研究尚不完善,还处于初级阶段。

2.2 “点轴网”理论

“点-轴系统”理论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对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9]。点-轴系统中的“点”指各级中心地,即各级中心城(镇),是各类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轴”则是指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由于轴线及其附近地区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并还有较大的潜力,又可称作“开发轴线”或“发展轴线”。[10]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系统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即各类中心城镇和增长轴即交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在此基础上,网络开发理论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更大区域内经济的发展[11]。

李柏、王正树从经济学和地理学的角度阐述运用“点轴网”理论研究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未进行实践性的研究和论证[12];毕红星运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来探究我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优化[13],但只片面的说明“点轴网”理论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布局优化的核心理论,没有对具体的应用做分析;喻小红在《公共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中提到湖南长沙市市区体育产业形成“两点一轴一带”的总体格局[14]。

“点轴网”理论用于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研究较少,缺少具体的实证依据,且对大多数地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即“点轴”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网络型布局模式。

中心地理论和“点轴网”理论在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中运用较多,是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的主要理论依据。此外不少学者在对体育设施规划时将体育设施与人的需求相结合,从精神层面对体育设施进行规划。主要有倡导性规划理论,该理论指在规划中要坚持公众参与,在规划布局上保证社会公平,即实现设施布局的“地域平等”,为城市各居民提供“相对均等”的服务和公平使用的机会[15];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6]。但这些理论自提出以来,缺乏一定的实践性,还未形成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完整的理论依据。

3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内容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其规划内容包括规划原则、分级体系、配置标准、布局模式等。规划原则主要有:以人为本,利民便民;城乡统筹,均衡共享;分级配置,层次清晰;立足现状,适度超前;挖掘内涵,彰显特色。本文重点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配置体系、配置标准和布局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3.1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分级体系

“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应当与国家规范相对应,便于制定各级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标准,又与行政区划相一致,便于实施管理。”目前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的划分依据主要有两种:行政区划和人口规模。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分级体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相关规范、相关城市实践、设施服务人口、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和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等。

综合文献资料,以及国内外各大城市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实践,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体系主要有二、三、四、五级配置体系。二级配置体系一般为“市级-社区级(美国)”;三级配置体系一般为“市级-区(县)级-社区(街道)级”(北京、杭州、沈阳、青岛);四级配置体系一般为“市级-区(县)级-片区级-社区级”(南京、成都);五级配置体系一般为“市级-区(县)级-居住区(含镇)级-社区(小区)级-镇级(中心镇一般镇)”(厦门)[17]。

3.2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是根据体育设施配置体系为每一级的体育设施配置相应的标准。《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1986)是目前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分级配置标准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其年代较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需求存在差距,具体取值还需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设施规范规划》(2008)根据不同规模城市等级提出了具体的规划用地指标,可作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的主要参考依据,对于部分达不到该指标的城市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2005 年,国家体育总局编制和颁发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提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置标准。该标准较新,且规定了不同人口规模的公共体育设施用地指标,为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配置提供了明确依据。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分级面积指标(如表1):

(1)人均室外用地面积0.3-0.65 m2,人均室内建筑面积0.1-0.26 m2。

(2)人口在30 000—50 000 规模的社区中宜设置一处社区体育中心,其面积为10 300-13 600m2(室外)和3 600-4 900m2(室内)。

表1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分级面积指标

3.3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的模式

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模式是指公共体育设施在城市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形式,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是发展体育事业的物质基础,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18],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的公共物品,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要体现出公平性,保证每一级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模式达到最优;同时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模式受城市空间形态、经济基础、城市整体布局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布局模式。

3.3.1 集中式布局模式

集中式的布局模式是以体育中心为核心的综合布局模式,其含义是把一些主要场馆设施集中布置在一至两处,其他次要体育设施分布在市区各处。市级公共体育设施一般采用相对集中的布局模式,便于举办国内外大型赛事和专业竞技体育训练。我国广州市荔湾区即是集中式布局主要集中在荔湾体育中心[19]。集中式布局模式可参照中心地理论来对公共体育设施进行规划布局。

3.3.2 分散式布局模式

分散式布局模式将主要场馆设施分布在若干处,要求根据居民日常体育健身的需求来设置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便于居民使用,但分散式布局需要更多用地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我国青岛市区级公共体育设施采用分散式布局模式。

3.3.3 集中+分散式布局模式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是集中和分散两种布局模式的结合。在对片区级的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布局时通常采用“集中+分散”的布局模式,确保每个片区有一个综合性的片区级公共体育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内人口分布情况和需求建设片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济南市采用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4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新的政策法规,原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存在许多问题。而一个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主要依据是体育设施规划,因此体育设施的布局规划关系到整个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没有统一的理论依据

目前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中心地理论和“点轴网”理论。另外,近年来不少学者,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城市意象与城市感应等理论也运用到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中来,这些理论对体育设施布局规划虽然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但没有统一的规划依据,缺乏具体的实践应用。

4.2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标准不统一

现行国家公共体育设施相关规范较多,规划用地、规划标准、建筑设计涵盖范围较广,但是各有侧重,针对性不强。更由于规范制定有先后、制定部门不一致,使得各级体育设施标准有差别,标准不统一,此外,针对体育设施分级和体育设施服务半径等缺乏具体指导[20]。因此,在规划时,需将相关规范统一标准,并进一步明确分级体育设施的使用范围。

4.3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应与体育建筑设计相结合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是专项规划中的一种,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2003年国家建设部编制的《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2003》对体育设施的布局规划做了相应的规范,但指导性不足。另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以及市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增加,体育设施的规划中应体现更多建筑设计与城市建筑的元素,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与体育建筑设计相结合,使规划更加科学。

4.4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缺乏GIS 技术的运用

GIS 功能强大,应用范围广泛,在体育学中也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但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GIS技术在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中的运用还处于初步阶段,对GIS 技术的深度和广度运用不足。因此,在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时需将GIS 技术的运用规划在内,并明确说明具体的应用范围和方法。

4.5 布局规划范围重叠,规划缺位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各地提出一系列布局规划,在布局规划中存在范围重叠,规划缺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一级体育设施的总体规划与下一级的总体规划范围重叠,规划前关系不明确。规划缺位主要指规划中有部分地区存在遗漏或未被规划的现象。

4.6 上位规划和下位规划界定不够清晰

下位规划的编制需依据上位规划,而下位规划编制内容如突破上位规划则必须依法修改上位规划,这是规划编制体系严肃性的重要原则[21]。在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时对每一级别的具体规划标准不清晰,市级、区级、社区级体育设施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特别是涉及用地和设施布局的专业规划,没有以市域专业规划为依据,造成上位规划调控目标难以实现。

[1]章苗英.关于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若干问题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1,23(4):15-17.

[2]郑志明.特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以成都市为例[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3]成克峰.沈阳市公共体育设施转型问题的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0.

[4]巴艳芳.城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与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雷芸芸.武汉市青山区社区体育设施调查及整合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1.

[6]田至美.体育服务设施的空间组织优化问题[J].人文地理,1995,(02).

[7]马志和,马志强,戴健等.“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4):445-446.

[8]郑志明,蒋蓉.成都市中心城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的思考[J].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2008,28(9):55-56.

[9]张海清,赵丹.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大连市海洋旅游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01):113-116.

[10]陆玉麒.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J].地理科学,2002,(02):136-143.

[11]雷晓琴.基于点轴网理论的区域城乡旅游互动模式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18.

[12]李柏,王正树.“点轴网”应用于我国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的可行性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01):4-5.

[13]毕红星.以经济地理学视角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理论思考[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03):1-3.

[14]喻小红,朱翔,朱佩娟.公共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8):1056-1058.

[15]陈方全.倡导性规划理论及其启示[J].学习月刊,2007,(24):35-36.

[16]魏大姣.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炫耀经济”的分析[J].特区经济,2005,(05):310-311.

[17]毕红星.我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的实证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1,(06):1-4.

[18]王雷,刘国兴.地理信息技术对体育场馆可持续利用的规划研究[J].软件导刊,2010,(12):113-114.

[19]高军波,周春山,江海燕,等.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空间分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0(03):78-83.

[20]郑志明.特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以成都市为例[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09.

[21]孙伶.新时期天津市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12,(10):60-63.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以专利布局洞悉泰雷兹发展与创新
比亚迪集团扶贫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先进纤维材料战略布局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与解决路径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