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变化模型视角下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锻炼行为的干预策略研究
2015-05-05孙铭珠
陈 龙 孙铭珠 杨 剑
(1.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3.华东师范大学 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
近日,教育部在筹划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把体育和艺术列入其中,努力使体育、艺术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载体[1]。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上台之首,开始着手推出从内部因素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体质不良的现状。针对我国学生体质的时代性变化和现实问题,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真正含义[2]。本文基于阶段变化模型拟解决阶段变化模型视角下促进学生锻炼行为的干预策略,为通过学校体育课的开展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提供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
1 理论背景:阶段变化模型
1.1 阶段变化模型的产生
1979 年,Prochaska 在其专著《心理治疗的系统论:跨理论分析》中首次提到“阶段变化模型”[3]。两年之后,Prochaska 和DiClemente(1982)在《心理治疗:理论、研究及实践》杂志上发表论文“跨理论治疗:转变的整合模型”[4]。1983 年,Prochaska 和DiClemente 在《咨询和临床心理学杂志》上撰文“戒烟行为的阶段变化和变化过程:转变的整合模型”[5]。之后,有研究者陆续加入到阶段变化模型研究领域当中,如Barke 和Nicholas(1990)最先运用阶段变化模型研究老年人的身体活动[6]。阶段变化模型的提出对于研究吸烟、吸食海洛因、酗酒、控制体重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等行为的变化研究具有普遍意义[7-10]。阶段变化模型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改变模型,重点集中在行为的改变方面,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系统地研究个体行为改变的方法[11]。通过影响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的心理因素对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解释、说明和预测,并通过行为干预措施的实施促进人们从锻炼不关心、产生兴趣、准备开始锻炼、实施锻炼到坚持持续性锻炼一步步的转变[12]。以戒烟行为为例[13],该理论模型描述了人们如何改变一个不良行为和获得一个积极行为的过程。随着学者们的不断推进,该理论已被广泛运用在健康行为领域内,是过去10 年里最重要的理论健康促进发展模式之一[14]。阶段变化模型关注的是对于处在不同阶段的个体应采取的行为改变策略,从而促进个体向行动和保持阶段改变。将它运用到体育运动中的锻炼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2 阶段变化模型的结构及其对锻炼行为的解释
在锻炼行为领域内,阶段变化模型由变化阶段(stages of chang)、变化过程(processes of chang)、决策平衡(decisional balance)和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四部分组成[15]。阶段变化模型突破了我国传统“体育人口”划分锻炼人群的二维方式(是/非锻炼人群),将锻炼行为细分为“前预期”、“预期”、“准备”、“行动”、“维持”五个阶段,该划分方式更符合实际情况。其次,在分析诸多心理咨询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总结归纳出影响行为阶段变化的认知因素(意识提高、生动解脱、环境再评价、自我再评价、社会解放)和行为因素(强化管理、自我释放、互助关系、刺激控制、反条件化)。在整合了均衡决策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之后,阶段变化模型对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预测准确率更高。阶段变化和变化过程是阶段变化模型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和决策平衡在变化过程与锻炼阶段之间起着第三变量作用[16]。
1.2.1 变化阶段
变化阶段作为阶段变化模型的核心部分,主要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行为的发生,它提供了最根本的组织原则,是阶段变化模型最重要的结构[17]。在阶段变化模型中,行为改变被视为一种过程,这种阶段被划分为五个阶段:前预期阶段(precontemplation)、预期阶段(contemplation)、准备阶段(preparation)、行动阶段(action)和维持阶段(maintenance)[18],最近,有学者指出还有第六阶段,即终极阶段。阶段变化模型认为行为的改变是渐进性的、分阶段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以不同的速率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变化阶段(stage of chang)反映了行为改变的意图与实际行为改变的时间维度和动态性特征,解释了行为改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19]。这里运用图示(图1)加以说明,即:
图1
也就是说,阶段的改变可以被看作是循环往复的。在锻炼领域内,锻炼行为总是存在坚持与不坚持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包括“我不可能,我“不会”阶段、“我可能”阶段、“我会”阶段、“我是”阶段、“我已经”阶段和终极阶段。就行为阶段的转变而言,绝大多数的转变过程是逐阶段的,但并非一定是逐级发生。例如,预期阶段的个体在三个月之后有可能跳过准备阶段,转化到行动阶段。除了向前转变之外,处于准备、行动、维持阶段的个体很有可能退化到低级阶段,如图2 向下箭头所示:
图2
1.2.2 变化过程
变化过程指的是个体在转变行为阶段时所运用的策略或技巧。不同行为阶段变动过程中,个体一般会使用不同的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策略或技巧,它分为认知和行为两个维度共10 个过程[20]。其中意识提高、生动解脱、环境再评价、自我再评价、社会解放是属于认知层面的5 因素,强化管理、自我释放、互助关系、刺激控制、反条件化是属于行为层面的5 因素。总体而言,变化过程说明了行为改变是怎样发生的,个体是否能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取决于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不同阶段的个体使用不同的变化过程来帮助自己阶段进步或锻炼维持[21],其中行为变化的早期较重使用认知过程,行为变化的后期更多使用行为过程[22-24]。对大量问题行为的研究可以看出其中变化阶段构成因素及其定义[25]。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规律、积极的体育锻炼是增强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但很多人却知而不行。联系到学校体育,如果能在体育课中采取积极的锻炼方式,改变相应的锻炼行为,增强学生的锻炼坚持性[26],依据阶段变化模型中变化过程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传递着行为变化,而因此成为行为干预的重要中间结果变量。有研究者指出,运动锻炼变化过程的理论观点解释和干预学生的锻炼行为改变是一种更具有针对性的手段和途径[27]。方敏也指出,变化过程通过改变个人认知及心理层面所需策略的途径来改变行为[28]。张晓瑜等编制了《减肥人群锻炼行为阶段变化量表》,明确了减肥人群锻炼行为阶段变化过程为“自我管理”、“环境效果再评价”、“意识提高”、“反条件化”和“管理控制”6 个因素,为减肥人群锻炼行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有效依据[29]。因此,建立变化过程的理论框架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有利于干预策略的实施和运用。
1.2.3 决策平衡
决策平衡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77 年由Janis 和Mann 提出的决策“平衡表(balance sheet)”中,它主要用于个体评价一种行为对自身可能产生的收益(pros)和弊端(cons)[30],决策平衡在阶段变化模型中主要反映的是对采取行为的代价和获益的评价[31]。均衡决策理论主要认为,人在做出具体的行为之前,会综合衡量执行行为的弊端和获益,获益越大于弊端,个体越可能执行行为;弊端越大于获益,个体越不愿意执行行为。转化到阶段变化模型时,阶段变化模型认为在行为阶段发生转变的过程中,个体认为执行行为转变的获益越大于弊端,行为阶段越可能向积极方向(阶段变化模型中的高级阶段)转变;而如果认为执行行为转变的弊端越大于获益,行为阶段向积极方向转变的可能性越小,甚至向消极方向(阶段变化模型中的低级阶段)退化(见图3)。
图3
但是,决策平衡对行为阶段转变的预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学校体育为例,处于低级阶段(前预期、预期)的学生若开始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给自身带来的益处(增强体质、降低患病率、愉悦身心、交友等)远大于参加锻炼的弊端(占用工作或学习的时间,可能受伤等),那么其开始购买运动装备,偶尔参加锻炼,逐步转向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的可能性就较大;反之,如果个体认为参加锻炼带给自身的弊端较大,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就较小。也因而造成学生锻炼行为坚持程度大小的差异。
1.2.4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来源于Bandura 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变量,同时,自我效能结构整合了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论和Shiffman 对行为改变的故态复萌阶段和保持阶段的应对模型[32-33]。毫无疑问,自我效能对个体由锻炼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换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锻炼坚持性方面的研究表明,在锻炼行为变化的早期阶段,自我效能的作用微弱,随着行为变化阶段的提高,自我效能的作用也随之提高。Prochaska 等人的研究显示,在早期的阶段中,自我效能预测阶段转化的能力是有限的[34]。司琦研究发现[35],1980 年代后出生的这一代独生子在溺爱中长大,存在着盲目自信和怕吃苦的现象,环境和人群上的特点致使锻炼行为的自我效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自我效能本质上反映了个体的自信心水平,是一种主观感知。与个体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和感知存在紧密的联系。绝对能力强,主观感知能力低的个体,其特定情境下的自我效能水平低;而绝对能力弱,主观感知能力强的个体,其特定情境下的自我效能水平高,但行为结果并非一定能达到其预期结果(并非一定能成功)。现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水平并未伴随由低到高的行为阶段变化而逐渐升高。
2 体育运动领域阶段变化模型的研究
阶段变化模型是认识和预测与身体健康有关的行为改变的基础理论[36]。研究主要集中在阶段变化与锻炼行为(身体锻炼)、变化过程与变化阶段之间的关系(锻炼行为)、不同阶段如何进行干预性策略(变化过程)。基于此理论模型,有必要对身体锻炼领域内的锻炼行为进行综述。
2.1 身体锻炼中阶段变化模型的概念
1983 年,Prochaska 和DiClemente 正是依据“同一尺寸不可能适合所有人”的哲学理念提出了跨理论模型,也称阶段变化模型。尽管存在一定理解程度的差异,但是综合个体的决策能力,可以认为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改变的模型。它能够分析总结目前研究中的疑难点,明确后期研究发展的趋势,以期充分发挥该模型的优势,更加有效地促进人们的锻炼行为。
国内尹博认为,个体的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单一的事件,人们真正在做到行为改变之前,是朝向一系列动态循环变化的阶段变化发展[37]。例如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某个人为了增强体质,他有可能选择去打篮球,虽然篮球对自己而言很陌生,在天气不利的情况下他仍会专心学篮球并且养成锻炼习惯,从最初六个月到最后甚至超过5 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坚持锻炼就是遵循了身体锻炼中阶段变化模型的理念,这种阶段同时也是人们追求健康幸福生活的模式。
2.2 阶段变化模型与锻炼行为改变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阶段变化模型与锻炼行为改变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方面,注重阶段变化模型对锻炼行为的影响作用,例如Marcus、Selby、Niaura 和Ross(1992)用五级李科特量表的方式测量429 名医务人员,结果表明有7.3%的人处于无意图阶段,23.1%的人处于有意图阶段,30.4%的人处于准备阶段,16.6%的人处于行动阶段,22.6%的人处于保持阶段,这说明行为变化阶段性的动力性特点,且这种阶段变化存在返回的现象[38],即阶段变化模型对锻炼行为有促进或限制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阶段变化模型本身存在局限性与不足[39]。另一方面,阶段变化模型中关于阶段变化与其它三者之间的变量存在相互不一致的问题,例如Weinstein 等人指出[40],阶段理论反应了行为变化的动态性、非线性的过程,并且具有四大特点:阶段定义、阶段顺序、处于同一阶段的个体面临行为改变的共同障碍以及处于不同阶段的个体具有行为改变的不同障碍。有相关部分研究结果支持了阶段变化模型的假设,但是阶段变化模型中改变过程与改变阶段之间的预测性关系上还存在问题。因此,将研究结果用于发展提高学生的锻炼水平的干预策略上还有待讨论[41]。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变化阶段与变化过程的对应关系,据其设计相应干预手段,从而对不同阶段的研究对象制定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
3 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干预策略
目前有关阶段变化模型中锻炼行为的研究文献已有不少,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阶段变化模型研究进展存在研究结论的紊乱,少量研究又过于笼统,如“可以基于阶段变化模型制定相应的锻炼行为干预策略”的研究寥寥无几,迫切需要寻求这方面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来解决实际体质健康问题。
3.1 阶段变化模型下提高锻炼行为的理论机制
研究表明,运用阶段性行为改变模式理论研究体育锻炼行为,能够更好地理解行为变化过程,提出更成功的锻炼指导计划,帮助人们开始或继续进行体育锻炼[42]。阶段变化模型不但强调身体活动是一个经由数个阶段变化的动态过程,同时,也强调随着阶段的变化各心理影响因素的变化。正如前面所述,阶段变化模型本身理论基础不够完善,如何致力于阶段变化中锻炼行为的坚持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尤其是从行动到维持期阶段。即对目标行为发生之后过程的解释使用不同的时间框架(见图4所示):
图4 显示,从前意图期到维持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由于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使得行为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存在返回或者重叠的现象。也就是说,阶段变化模型的理论机制存在质疑,但不论学术界如何争论,其本质上会影响锻炼行为的坚持性程度。
图4
3.2 提高身体锻炼行为的干预策略
根据学校体育中的实际情况,研究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其锻炼行为,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效果。
3.2.1 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中变化阶段的成功体验
在体育锻炼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运动训练的基本理念。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身体锻炼的阶段变化的心理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阶段行为改变模式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以不同的速度沿着5 个阶段变化发展的,如果个体能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且重视对前预期、预期、准备、行动和维持顺序的认知程度,那么其锻炼行为必然得到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发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
作为研究者,可以肯定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一般并不情愿开始参与体育锻炼,传统的干预方式是假设他们立即进行体育锻炼,但事实上因为他们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给他们提供建议和对锻炼阶段的描述并不能促使行为的改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激励和鼓动的语言让他们意识到任何行为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处在循序渐进的不同阶段中,并且针对每一个人的锻炼行为的需要发展进行适当的干预,直至提高体育锻炼的参与率。但是维持体育锻炼行为需要勤奋度的支持,一旦有了内部情感的心理动因,学生学习运动项目的自信心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增强对身体锻炼的成功体验,有利于学校体育的改革。
3.2.2 运用积极的认知和行为过程的策略和技巧
变化过程是阶段变化模型的核心变量。就锻炼行为而言,不同人群的锻炼行为在阶段变化过程中,发挥影响作用的变化过程因素有所不同。就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而言,认知过程倾向于低位的行为转变,行为过程倾向于高位的行为转变,两者之间的衔接性程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擅于运用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的心理变量来促进学生锻炼行为的转变。一方面,从认知过程角度讲,教师让学生意识到心理暗示的作用,例如“我开始意识到锻炼能带来许多益处,而不锻炼会引发很多危害”、“不锻炼所引发的身体危害深深触动了我”、参与锻炼之后,周围的人认为我生活很积极”、“参与锻炼之后,我开始对自己感到满意”、“我关注到公共场所中有许多鼓励锻炼的标志”;另一方面,从行为过程角度讲,包括心理暗示语,例如“坚持一定时间的锻炼之后,我会设法奖励自己”、“我告诉自己如果我参与锻炼,一定会坚持锻炼下去”、“有同学支持我参与锻炼,并愿意和我一同锻炼”、“为了能保持锻炼,我设了一些标志物提醒自己去锻炼”、“课余时间,我选择和同学一起锻炼以取代睡觉或上网”。当有了这些暗示指导语之后,教师通过锻炼的预期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行为。
3.2.3 强化锻炼弊端与锻炼益处的理念
在阶段变化模型中,均衡决策强调的是收益和弊端权衡,该模型认为,个体在决定是否改变行为时,会综合衡量改变行为的获益和弊端。以锻炼行为为例,处于前预期阶段的个体开始认为参与锻炼给自己带去的益处要远超过弊端,那么其转向预期、准备、行动、维持阶段可能性就较大。反之,处于行动或维持阶段的个体开始认为锻炼给自己造成的弊端远远超过获益,那么其锻炼行为可能会向下位阶段转变。在当今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情况下,教师应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锻炼的好处,避免无谓极端的想法。尤其是在锻炼益处与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与维持阶段关系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较大。当自身锻炼的坚持性取得一定的效果,可以保持较高的预测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并且继续保持这种阶段,防止出现锻炼下滑的现象,以提高锻炼过程中行为的有效性。
3.2.4 提高锻炼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的概念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特殊任务的信心的评价。该模型假设,每一变化阶段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都会有所不同,当个体成功实现由低级阶段向上一级阶段转换的时候,就会因此获得自我效能感,尤其当遇到锻炼障碍的时候,将锻炼行为转化为变化阶段时,自我效能也出现了系统的增加趋势。在体育课中,对体质不达标的学生,应增强他们对身体锻炼益处的信心,体验所获得自我效能感水平。在锻炼行为转变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其行为转变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学生开始定期锻炼,或者努力长期的锻炼时,自我效能感能够对坚持性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并且还可以通过个人的付出或努力影响锻炼行为,那么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学习当中,其锻炼的意愿就更为强烈,从而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和提升。
4 结 语
本文立足于锻炼行为理论中阶段变化模型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提出了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锻炼行为的干预策略,以促进身体锻炼的坚持性的观点。并且通过学校体育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锻炼行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唤醒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视程度的意识,树立“体育艺术、立德树人”的理念。
[1][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97/201308/156159.html
[2][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48/201109/124202.html.
[3]Prochaska,J O.Systems of psychotherapy:A transtheoretical analysis[M].Homewood,Ill:Dorsey Press,1979.
[4]Prochaska,J O,DiClemente,C C.Transtheoretical therapy:Toward a more integrative model of change.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M].1982,19:276-288.
[5]Prochaska,J O,DiClemente,C C.Stages and Process of Self-Change of Smoking:Toward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Change[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3,51(3):390-395.
[6]Barke,C R.Nicholas D R.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The Stages of Change[J].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1990,9:216-223.
[7]Jared P.Dempsey$Lee M.Cohen$Valerie L.Hobson$Patrick K.Randall Appetitive nature of drug cues-confimed with physiological measures and the potential role of stage of change[J].Psychopham acology,2007,194(3):253-260.
[8]Dale S.Bond,Ronald K.Evans Eric J DeM aria,etal A Conceptual Application of Health Behavior Theory i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Successful Surgical Weight Loss Program[J].Obesity Surgery,2004,14:849-856.
[9]Janice M.Prochaska James O.Prochaska and Deborah A.Levesque A Transtheoretical Approach to changing organizations[J].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in Mental Health,2001,28(4):247-261.
[10]Rita Cowan,Paula J Britton,Everett Logue and et al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Diet Attitudes in Obesity Implications for Primary Care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Medical Settings,1995,2(3):249-267.
[11]彭彦铭,胡乔,李正中,周曙,郭志平.跨理论模型及其在体育锻炼领域的应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5):124-128.
[12]司琦.锻炼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6.
[13]Prochaska JO,DiClemmente CC.Stages and process of self-chang in smoking towards integrative model of chang[J].Consult Clin Psychology,1983,51:390-395.
[14]Samuelson M.Changing unhealthy life-style:who’s ready who’s not?An argument in support of the stages of chang component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J].Health Promot.1997,12(1):13-14.
[15]Biddle SJH,Nigg CR.Theories of exercise behavi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000,31(2):290-304.
[16]Prochaska J O,Velicer W F.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health behavior chang[J].Am J Health Promot,1997,12(1):38-48.
[17]段艳平,Walter Brehm,Petra Wagner.试论当代西方锻炼行为阶段理论[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4):487-490.
[18]John C.Norcross,Paul M.Krebs,James O.Prochaska.Stages of Change[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In Session,2011,67(2):143-154.
[19]马勇占,王高锋,王东升.体育锻炼领域跨理论模型研究述评[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94-97.
[20]Prochaska,J.O.,Velicer,W.F.Diclemente,C.C.,Fave,J.S.Measuring Processes of Chang:Applications to the Cessation of Smoking[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8(56):521-528.
[21]Resnick,B,.Nigg,C.R.Tes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Exercise Behavior for Older Adults[J].Nursing Research,2003,52(2):80-88.
[22]Nigg,C.R.Courneya,K.S.Transtheoretical Model:Examining Adolescent Exercise Behavior[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998,22(3):214-224.
[23]Marcus,B.H.,Simkin,L.R.,Rossi,J.S.Pinto.B.M..Longitudinal Shifts in Employee’s Stage and Processes of Exercise Behavior Chang[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1996,10(3):195-200.
[24]Prochaska,J.O,.DiCLEMENTTE,C.C..Norsross,J.C.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Application to Addictive Behaviors[J].American Psychology,1992,47(9):1102-1114.
[25]Prochaska JO,Velicer W F,DiClemente CC,etal.Measuring the processes of chang:Application to the cessation of smoking[J].Consul clinnical Psychology,1988,56:520-528.
[26]尹博.健康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J].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7,21(3):194-199.
[27]Spencer L,Adams T B,Malone S,et al.applying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exercise: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Health Promot Pract,2006,7(4):428-443.
[28]方敏.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变化与变化过程的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3):349-355.
[29]张晓瑜.减肥人群锻炼行为阶段变化量表的编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30]ok Kyung Ham,Rn,PhD,CHES,Young JA Lee,RN..PhD.Use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Predict Stages of Smoking Cessation in Korean Adolescents[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7,77(6):319-326.
[31]马申,王白山,李静芝.跨理论模式的应用——一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干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2):235-237.
[32]Petroce lli J V.Processes and stages of chang counseling with trans-theoretical model chang[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80(1):22-29.
[33]Shiffman S.A cluster analytic classification of smoking relapse episodes[J].Addictive behavior,1986(11):295-307.
[34]Prochaska JO,Marcus BH.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Applications to exercise.In:Dishman,R.K(ed.)Advances in exercise adherence[M].Champaign IL,1994.161-180.
[35]司琦.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与心理因素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2):76-8.
[36]刘显,黄志剑,郭志平.TTM 理论及其在锻炼领域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7):41-43.
[37]尹博.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8]Marcus,B.H,Ross,J.S,Selby,V.C.$Niaura,T.S(1992)The stages and processes of exercise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in a working sample Health Psychology[J].11(6):386-395.
[39]Sutton SA.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pplied to smoking cessation.In:Norman P,Abraham C et.al.(eds)Understanding and changing health behavior:From health beliefs to self-regulation[M].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Amsterdam,2000.207-225.
[40]Weinstein ND,Rothman AJ,Sutton SR.Stage theories of health behavior: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Health Psychology,1998,17:290-299.
[41]Patrick Callaghan,Frank F.Eves,Applying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 to exercise in young Chinese people[J].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2,(7):267-282.
[42]李京诚.锻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