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2015-05-04闫雪恩
闫雪恩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数学 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09-02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数学计算是低年级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其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细心、耐心的学习品质,使小学生通过数学计算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存在问题
通过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设计可知,低年级数学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学习兴趣,教会学生简单的整数加减乘除的计算以及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合理而灵活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可以概括为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口算、笔算、估算以及简单运算这四个方面运用和掌握的程度或能力。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目前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大多数学生由于口算能力不强,从而导致整体计算能力低下。
2.学生的笔算计算速度普遍较慢,且计算结果准确率普遍不高。
3.部分学生的估算能力不强,甚至严重缺乏估测意识。
4.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复查的习惯,从而导致多数步骤计算正确,却因最后关头要么加减不分,要么乘除不辨而最终使得数出错。
5.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视数学如绊脚石。
6.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发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其在平时教学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落实不到位是可能性因素;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主要原因。具体说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对学生口算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不够或口算训练的方法不对,甚至有的教师不重视口算教学,认为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口算可学可弃。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口算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口算也称心算,指学生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而主要通过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口算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学习后期的笔算、估算以及简单运算。学生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在笔算、估算以及简单运算的速度以及得出结果的准确率。其次,教师平时的双基教学落实不到位也是导致以上问题产生的可能因素。所谓双基教学,即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能会因为只传授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如社会洞察力、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数学思维能力等)。这些基本技能的培养不容小觑,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比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洞察力有助于学生掌握估算的基础知识,增强估测意识和能力。学生的估算能力不强以及对学习数学产生恐惧,这与教师只注重传授基础知识,而忽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等基本技能是息息相关的。
第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低年级学生出现计算能力差等问题,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学生本身:学生或由于口算能力不强而导致整体计算能力下降,或对口算训练存惧怕、厌恶心理,或缺乏独立思考而过于依赖老师和其他计算工具。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时,笔者尝试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先是运用棍子摆出“9加6等于15”的图形,问“15减9等于几”时,通过教师给出图形的提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准确地回答“等于6”。紧接着笔者盖上图形并给出一道类似的题目“8加7等于15,那么15减7等于几”时,有些学生开始不知所措,得出的答案也是各种各样。而当笔者把9根棍子中的一根移到原来摆好的6根棍子的位置时,大多数学生可以大声地回答“等于8”。这个简单的口算训练反映出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或是不爱思考问题。再如,学生缺乏对答案进行复查的习惯。很多学生因简单的写错、抄错加减乘除的符号而导致得数错误。有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不是过于粗心就是过于自信。在批改作业时,笔者发现学生因为加减不分、乘除不辨而导致大多数步骤正确但得数出错的情况时有出现。例如,在加减混合运算中,教师给出“34=39-7+( )”的题目,要求学生在括号里填写正确的数时,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注意“-”“+”符号,从而导致得数各异:“12”“2”“32”“66”等。从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当前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当中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可以概括为:1.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欠集中且不善于思考。2.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要么过于自信,要么过于粗心。3.大多数学生“只爱动口,不爱动手”。4.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强。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之外,还值得指出的一点是现代社会高科技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式各样的计算仪器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每每遇到计算的问题时,学生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口算或笔算去解决,而是直接拿起手中的计算仪器(如计算器、手机、平板电脑等)来得出答案。依赖于这些计算仪器,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动机和兴趣不仅难以激发,而且还可能会出现计算能力退化的现象。
三、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首先,教师要重视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双基教学,要落实好双基教学,在教授学生掌握概念或基本计算原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小学生加强口算或简单计算能力方面的训练,教学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灵活调整。例如,对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的班级,教师可以采取“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发挥的口算竞赛”的课堂教学方式,即给出一定量的口算题或简单计算题,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测试每小组成员完成所给出的练习题所需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协助),最终评出所需时间最短的小组并予以鼓励或奖励;而对于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教师可以推行“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图形展示与课本内容的讲解(若有多媒体设备,亦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以传授计算的基本知识(包括口算、估算等),并充分利用课外活动传授计算方面的实例(如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体验与估算单位——厘米、分米、米等有关的概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如此一来,不仅在潜移默化当中向学生传授了与计算有关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其次,严格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解决学生因粗心而造成最终结果出错的问题,教师应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课内或课外的行为)作出严格要求。正所谓:“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坏的习惯累人一世。”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笔者严格要求学生,如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品,做好进入课堂学习的准备;课中要求学生目视前方,认真听讲,并对开小差或睡觉的学生以点名提问或坐直上课等方式予以提醒;课后作业要求做到书写规范、格式正确,以及解题思路详细等。同时,对于因粗心而做错题的学生,笔者从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出发,不是当堂指出其错误,而是在课后单独辅导,让学生意识到“错误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再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知识点。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初涉数学领域时,也许还不会对每个单元或每个部分的知识点进行衔接,因此,需要教师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与梳理,以帮助学生将前后有联系的知识连成一条线。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求商”内容时,抽查学生对“九九表口诀”的背诵不仅有助于学生复习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与整体化,而且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概况。
最后,学校应制定课堂的相关规定。为了避免学生因过于依赖计算仪器而失去学习计算的兴趣,学校应实行“禁止携带计算仪器进入学堂”的相关规定。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计算法则的推导,从而增强学生计算的自觉性。例如,在讲到“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时,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加强口算意识,如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横式“24+35=?”,让学生先拿出2捆(每捆10根)和4根蓝色的小棒,然后拿出3捆和5根黄色的小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或是到讲台演示,并问学生:“你是如何相加的?结果是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操作或演示,学生就避免了使用“4+5=9,2+3=5”的竖式笔算思路,而是运用“24+30=54,54+5=59”的口算思路。
综上,笔者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一结论在低年级数学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尤为深得体现。低年级数学计算的教学是辛苦的,但对于小学生往后学习数学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校的具体实情,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寻求和总结新的教学方式,以实现“从整体上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目标。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