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团辅班会课有效性的思考

2015-05-04唐灿丹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5年3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心理健康

唐灿丹

[摘 要]班会课的有效开展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将心理学中的团体辅导引入班会课中,是班会课的创新形式和发展趋势。教师应思考、探索提高团辅班会课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团辅班会课 团体辅导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89

班会课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是班主任向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团辅班会课就是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来组织班会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将被辅导者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并进行辅导的一种方法。但因为团辅班会课在实践中尚处于新鲜事物,因此在课堂的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团辅班会课被异化为“活动课”“说理课”“自修课”等形式。本文就提高团辅班会课的有效性谈几点思考。

一、目标定向,一课一得

制定目标是搭建学生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桥梁。在“他们需要什么”和“我们希望他们怎么样”之间,架起学生成长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桥梁。站在学生需求的立场上,最终导向社会主流价值观,这是协调学生需求和社会要求冲突的一种策略,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关键。

当前,在很多团辅班会课中,教师和学生很忙碌,热身游戏、多媒体应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境创设等形式丰富多彩,地点也从室内走到室外,可是却也出现了喧嚣过后,学生一片茫然,产生了“老师到底要做什么”“走出课堂,我们得到了什么?”这样的疑惑。其实每一次的团辅班会课都能反映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目标少一些,课堂就成功了一半,正所谓“贪多嚼不烂”。

一课一得指的是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太多、太泛,如 “如何与人相处”这样的题目就比较宽泛,教师一会儿要组织成员感受自信的重要性,一会儿要感受谦让的重要性,一会儿要感受有礼貌的重要性,往往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一般一堂课只需要有一个核心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了,如“学会合作”,教师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合作。教学活动都聚焦于这个教学目标,层层推进认识。这样,团辅助班会课就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了。

二、体验活动,求真求精

体验活动是团辅班会课的重头戏,是促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载体。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学者埃德加·戴尔于1946年发现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也不同。研究表明,用耳朵听讲授,两周之后知识保持5%;用眼去阅读,保持10%;讨论,保持50%;亲身体验、操作实践,保持75%。确实,有时一个小小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胜过我们的苦口婆心。但是,体验活动新载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对体验活动求真求精。

比如,有教师在上“合作”主题的团辅班会课中,安排了三个热身游戏:“驿站传书”“搭桥”“衔纸杯传水”。这三个游戏均包含小组练习、比赛、分享三个步骤。学生在活动中热情是比较高涨的,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学生高亢的情绪都只停留于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过多的活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少,无法触及学生心灵的情感。有时,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是很粗浅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与其他同学的分享交流中,才能被更深层地激发出来。因此,体验活动应当是贵精不贵多。如果体验活动无法让学生感悟到价值所在,就无法唤起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学生的体验不深,课堂教学的长远效果就难以保证。可见,活动要符合内容逻辑,各环节活动的设计应层层递进、有序安排。这样的活动才能有启发性,让学生有真体悟、真成长。

三、冲突表达,我口我心

在团辅班会课上,教师鼓励学生鲜明地、有个性地表达,让学生通过交流,得到同龄人的理解和支持,这往往比教师的评价与支持更为重要,可以大大增强他们的信心。学生通过交流,使积郁得到宣泄,重塑自我;通过交流,体验到自己在同伴中有所作为,可以和别人成功交往,增进友谊;通过交流,在不能确定自己应持的态度时,可以倾听并综合大家的意见,得到更大的收获。

团辅班会课上,达到有效交流的前提是学生都说了真心话。因此,几乎所有的教师会和学生约定:在这个课堂上,没有对错,只要讲真话。然而,长久以来,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了猜测“老师要我说什么”“我应该说什么”的师生对话方式,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禁锢了他们的思维,扼杀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讲真话,甚至没有“自我”。而教师也往往会用预设的答案去否定学生的回答,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师生观念的偏差,会导致无效的交流和分享。当认知与体验发生冲突后,教师是课堂的主持人、调解者、辅导者、好朋友,要让学生真实地、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解决冲突。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的有效性,问题要具体、明确,学生的思考才能找到切入点,不“游离”于课堂之外。问题要切合实际,避免虚而不实,如果问题的设计不考虑活动的时间因素和学生的实际表现,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此外,问题还要注重开放性,才能避免束缚学生的思维。在团辅班会课上,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需要一个民主、宽松、信任、理解、尊重、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和思想才会活跃,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作为组织者和主持人的教师,还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提问对象,如果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则会严重影响到其他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的关怀和共情,善用肯定、鼓励式的语言评价,也能让学生最终放下自我防卫,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困扰。

四、整合巩固,助人自助

“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心理辅导期望通他人的其帮助,使被帮助者增强其独立性,而非增强其依赖性,以使被帮助者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团辅班会课遵循“助人自助”的原则,以需定辅、以辅导需,辅导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教师的干预下进行调整、重组、统整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外力实现“教育”。辅导活动是心灵的碰撞,是人际的交流,是情感的体验,是帮助一个人自助的过程。

团辅班会课不应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者同学帮助解决问题,这会让参与者增强其对教师和同学的依赖性。课堂的最终指向应该是:既要解决被帮助人的眼前困难,又要使被帮助人具有和提高自助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团辅班会课要使参与者自主地、积极地寻找正确的生长点,掌握“捕鱼”的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自我的成长。

团辅班会课的结束部分,应是学生借助自己的内省、同学的回馈和教师的建议等,对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行整理和重建的重要环节。而此环节应该由学生主动参与完成。课堂只是实现德育的一个途径和手段,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还需要拓展到课堂外,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磨炼、感受和体验,达到内外融合。

诚然,团辅班会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班会形式,以其趣味性、活动性、团体性和亲和度而广受欢迎,它改变了以往一人或几人在台上表演,绝大多数人只能当观众的班会课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和课堂的参与者,课堂也不再是“一言堂”。希望这种创新的教育形式能在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的带领下逐渐成熟,从而提高班会课的有效性。

(责编 钟伟芳)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策略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团体辅导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