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轻数学课堂中隐性的负担
2015-05-04张丽华
张丽华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不仅要减负,更要减轻数学课堂中隐性的负担,做到减负增效,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 视觉负担 听觉负担 情感负担 心理负担 减负 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31
数学课堂中的负担不仅仅指学生作业的负担,还有许多隐性的负担,如视觉负担、听觉负担、情感负担、心理负担等,这些负担综合在一起就可能导致学生厌学,更谈不上素质教育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自身的教师形象,减轻学生的视觉负担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学习知识有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6%通过其他感官。也就是说,眼睛的感受力远远大于其他感官。其实,教师在课堂上的穿衣、举止、语言等,都是教师影响学生的视觉要素,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尤其需要注意自身的形象,不能过分强调个人风格,穿衣打扮需要符合自己的教师身份。此外,教师的审美理念也会影响教育传播的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充分运用视觉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选媒体,力争获得理想的视觉传播效果。
二、提高教师的表达能力,减轻学生的听觉负担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一节数学课的连续注意力大约只能保持在2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从上课开始,过了20分钟的精力高度集中期后,学生就会觉得疲倦,没法继续静下心来听课。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教师讲课最忌从头到尾一种腔调,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听觉疲劳,加快疲倦进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变换讲课的语音语调,尽量做到抑扬顿挫、张弛有度,这也是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奉献师爱,减轻学生的情感负担
陶行知先生提出:“爱满天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一个爱的眼神、一个爱的肢体语言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从道德关系上看,关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的天职,也是教育的起点。尊重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达成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的教育思想。同时,教师的师爱还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戴,达到《礼记·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的理想境界,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走得更近,从而减轻学生的情感负担。
四、调整期望值,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每位教师都期望学生在课堂上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但是过高的期望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独自的个性和接受能力。对接受能力好的学生,教师对他们有一定的高的期望,会对他们起激励的作用;对于接受能力不好的学生,教师就应该降低期望值。如教学“百分数应用”一课时,由于本课是小学阶段中的学习难点,所以我有意放慢讲授的速度,期望大部分学生能找准单位“1”,正确分析出分率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课堂上,通过观察,我认为××学生学会了,因为每当我向他投去询问的目光时,他都会意地点点头。于是在练习环节中,我出示四道题,第1~2题是单位“1”已知,但一题是分率与问题对应,另一题是分率与问题不对应;第3~4题是单位“1”未知,但条件中的已知数量一个与已知分率对应,另一个不对应。可这个学生对第3和第4题根本不会做,理由是分不清其中的数量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找他谈心,他说:“我看老师讲了那么多遍,也练了好多次,而且别的同学都懂了,怕老师知道我还没懂,会生气,所以就不懂装懂。”学生的这种做法,让我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但让我为之痛心,更多的是震撼,让我对自己所谓的期望与热情不得不进行反思。还有的学生由于经常达不到教师的期望,久而久之,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数学失去信心,进而自抛自弃。
实践证明,教师的期望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学、有所成。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调整期望值。如能力好的学生,让他们去“够一够”这个值;能力稍弱的学生,可降低要求,或运用延迟评价的方式,暂时不给出明确的评价,在他们取得较好的成绩时再给予评价,从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既能让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又能减轻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负担,变苦学为乐学、会学,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
总之,减负增效是一项长远的教育投资,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取得卓越的成效。我们应着手现实,展望未来。在探索课程改革的征途中,我们虽会不断跌倒,但跌倒也是一种进步。“减负增效”除了教师和学校的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各学科的协调平衡,统一思想,才能更见成效。当然,对于“增效减负”这项系统工程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是哪种见解,只要是行之有效的,必将到达胜利的彼岸。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