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墨香气弥漫在留守儿童心中
2015-05-04卞燕
卞燕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阅读兴趣较小,阅读能力较弱,我们需要分析原因所在,并根据原因,校家师联合起来,帮助留守儿童改变现状,让书香萦绕孩子心中。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阅读能力;问题分析;方法探究;书墨香气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19-2
农村留守儿童阅读问题正日益成为我们教师亟需重视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留守儿童浸润书墨香气?
一、留守儿童存在阅读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1.留守儿童大多由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行教育
这些农村家长有很多是文盲、半文盲,对于孩子的照顾大多建立在吃饱穿暖的物质方面,对于学习往往不重视或力不从心,甚至有些祖母辈过于溺爱,随孩子兴趣。有些祖父母认为把老师读的书看看就行了,不必再花什么钱买些什么书来看。所谓的亲子阅读、指导阅读就更谈不上了。
2.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对阅读没有概念
年迈的老人只能随口问问,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叮嘱他们听老师的话而已。而在外打工的父母,平时顶多打电话问问成绩,偶尔回家,也忙着对孩子进行金钱弥补。合适的书籍,无人帮他挑选;疑难的地方,无人帮他的解惑;内蕴的层次,无人帮他挖掘。因而,很多孩子毫无阅读意识。
3.部分家长功利性心理强
认为孩子只要把学校里的一些功课学学好就够了,读课外书没有必要,甚至会影响成绩。给孩子买礼物时,往往是玩具、衣服这些东西,平时对孩子教育的关心也只是投注在成绩分数上。回家过年时,忙着联系感情,或是自己娱乐,根本未想过指导或监督孩子阅读。
(二)社会方面
1.读书无用,不如早点上班赚钱的思想依然有一定市场
部分成年人不论孩子是否在场,他的言论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三五成群、津津乐道,某某没上过多少学,却做了大老板赚了多少钱;某某上学的时候成绩不错,结果现在还不如当初成绩差的。言谈间透露出好像成绩越差,将来发展越好的观点。并且不知回避孩子,当其面高谈阔论。这些在社会上有一定思想基础的论调,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2.社会诱惑多,功利心强,安静的读书氛围少
曾经有一篇文章提到,在中国,很多成年人,浮躁功利,借口忙,玩手机、看电脑、聊微信。2008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户均年消费图书只有1.75本。成人的世界无不影响着孩子。试想,大人们在玩乐,没有看书的欲求,又怎么能要求孩子爱看书、爱阅读呢?
(三)学校方面
1.图书资源缺乏
农村学校设施不够到位先进,图书少且相对内容陈旧,不符合学生口味,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有些农村薄弱学校,连专业老师配备,主课堂设备都不健全,更别谈书籍。仔细看看有些学校的图书角,里面符合初中学生特点的书极少,甚至没有。学生的阅读渴求就这样被限制了。
2.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借阅书籍,需要面临很多问题:书会不会损坏?谁来管理?阅读室的安排?何必为本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负上责任,可能做好事未必有好报,还牵扯学校经费、精力。于是学生只能望“书”兴叹。
3.成绩重于一切
中考是初中的重要关口,学的好坏看的是成绩。在思想上,存在这样观点,有这些看课外书的时间,还不如多做一些测试卷,多背点知识点,效果还更明显点。教师为了应对考试,把大量的时间挤占,学生没有自主时间,只能把大量的精力用来做作业、测试,以至于想看书也没有时间与精力了。
(四)学生方面
1.缺少自觉自愿
很多学生读书只为了学习,或老师要求,在自觉自愿上,有很大差距。在班级调查问卷中就可发现,一个班级中自觉自愿去看书,把看书作为兴趣爱好的不超过5人,被动阅读多,个别人甚至宁愿去做数学试卷也不愿看篇文章。留守学生在这方面表现更明显,阅读对他们不是享受,是煎熬,是折磨。
2.没有阅读的习惯
阅读需要老师或家长监督,一离了人就不想看,或去摸电视、看电脑了。班级中曾经有个极端例子,这个孩子需要人不停盯着他,才能看文章,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他的父母轮流回家陪伴他,看着他。可这样,还有何读书趣味?
3.阅读浅薄性
对于课外书籍,他们不知如何选择,常常是乱看一气。或去看那些搞笑,无甚品味的小段子书,或去看网络流行的通俗小说,或去看一些不用动脑思考的漫画书。最后,哈哈一笑,抛之脑后,什么都没有留下。这需要学生阅读一些深层次,费脑筋的,需要思考的书,这才会进步。正如王余光教授所说,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
4.阅读无方法
书不细看,也不愿看细。匆匆浏览,走马观花,看了个故事情节而已。里面的谋篇布局、佳词雅句、描摹刻画,一概略过,收获寥寥。功利点来说,这种无目标的读书方式,对阅读理解教学危害巨大,有学生面对文章读不出作者心思、情感,最后文章无法下手,或完全把握不住。
综上原因,阅读问题不容乐观,阅读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那该怎样营造阅读氛围,让书墨香满胸怀呢?
二、提升留守儿童阅读兴趣的具体措施
了解了问题所在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下面就解决问题谈谈本人的探究见解。
(一)学校家长两合力,宣传倡导营氛围
1.为此,我校召开了家长会,请专家领导来学校指导,呼吁家长配合学校,并印发倡议书,通过家访、家校联系本、家校通等工具手段,指导帮助家长们为孩子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购买经典的、类型多样的书籍,加强督促每天读书20分钟。在学校里,造读书亭,建读书室,在校园里挂上名言名句,让学生置身书香之中。
2.要想让家长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在这过程中,一方面得让家长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点家长不阅读可能照成的危害。留守儿童长期待在家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常常存在心灵的空虚,容易养成坏习惯,阅读为他们填补心灵的空缺,如同请了位良师益友在家中,时时伴他成长,为他拨开青春的迷雾,避开人生的沼泽泥潭,更何况功利点来讲,提高语文素养,对语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二)活动勤开展,班级多推动
1.学校开展阅读方面的活动
如去年我校开展了“书香满校园”演讲活动,学生们先在班级中竞赛,优异者再参加学校的比赛。学生人人参与,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每学期开展“书香家庭”、“阅读先进个人”等评选,为家庭、学生读书起模范带头作用。并在家校平台上宣传,激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阅读热情。
每月推一本好书,鼓励学生推荐自己觉得好的书,要求写上书名、主要内容、推荐理由等。
2.班级推动促发展
班级中设图书角,设立阅读课。方便学生读书,有些留守家庭,经济条件较弱,图书角的图书就可以方便他们,同时让学生实时实地可看书。
开办书籍流动节,互相交换书本,推荐给同学。同学之间年龄相近,阅历相似,情感相近,彼此间更有共同语言,彼此间更能起到促进作用。可以让班级学生的讨论不再是买了什么值钱的玩具、穿了件什么漂亮的衣服,而是彼此间询问昨天你看了什么书,书当中有什么精彩的内容。
3.教师多做引导
对一些留守学生而言,看书任务,无父母家人监督,回家后就等于没有任务,这时教师有时得拿出点威信来,适当地逼一逼。将阅读变成为书面作业,那就是写读书笔记。规定书籍,规定字数,不限角度,每天一交,老师批改,课堂评论。一周中,将优者复印出来,评为每周一星;对敷衍了事者,安排再读再写,对他们取得些微进步即夸奖,坚持两月后,许多学生就将这作为习惯,不再视为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