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以留存的传统食味
2015-05-04黄达隆
黄达隆
在我因为成长而变得不断模糊的记忆里,泉州的宴席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着更迭,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每一道菜都被不同的潮流塑造出不一样的口感。但唯有带着感情的味道得以永远留存在记忆之中。
菜市场,因宴席而兴盛
这日清晨七点半,约了阮一宏师傅在中菜市买菜。身边的人都称呼阮师傅为“阿小师”,因为他在家中的男丁中排行老幺,而闽南人称呼从事粗放体力型职业为“师”,如果在泉州这么称呼厨师,无论大厨还是小师傅,都会觉得亲切又妥帖。阿小师是泉州本地厨师,从厨已经三十年,自打成为厨师的那一天起他做的就是泉州菜,虽然现在没有成为大厨,但说起做泉州菜,他仍是驾轻就熟。昨日与阿小师商定今日要在何处购买食材好,阿小师毫无迟疑地说:“那当然还是来中菜了!”
“中菜”是泉州人对中菜市场的简称。解放后的泉州城,大型的菜市场共有五处,泉州人按地理位置分别以“东南西北中”来指代,中菜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菜市场。其实中菜其实现在更像是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菜市场共有两层,若以菜市场为圆心,延伸至半径几百米之内,从生猛海鲜到各类家禽再到地方土产一应俱全,泉州本地无论是大小酒楼,或是逢着大小家宴,中菜几乎都是购置食材的第一选择。
“何止是泉州。”阿小师对这里轻车熟路,一进菜市场就像进了自家厨房,沿路与各个摊主打着招呼,要在哪个摊点买排骨,哪里买葱蒜,要买多少分量,他心里就像有一杆秤。阿小师记忆中的中菜市场,原本堪称是福建省内最大的菜市场。说最大不是指面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中菜市场还位于文庙内的时候,不止是泉州当地家庭、酒楼置办宴席要到中菜,就连福州、厦门人要置办宴席,都要专程开车到中菜,才能采买得一应俱全。在当年的福建省内,中菜市场无论是产品种类、数量、供应量、资金的流通量,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
究其原因,是因为泉州大大小小的民间风俗传统不计其数,除开婚丧嫁娶不说,有人戏称,泉州人从出生到入土,一生都活在世俗传统中。此话不假,从满月到成人礼再到嫁娶之事,在泉州都算得上需要大摆筵席的大事。而在民间,风俗传统则更多,现在的泉州人每年通常就要操办两次宴席,一是中元普渡,放到以前,大小村落都要设宴“款待”流落街头的孤魂野鬼;二是尾牙宴,如今的尾牙宴更是整个闽南地区盛行的风俗,所以也便不难理解泉州菜市场生意之兴盛。
“在现在的菜市场买菜,方便得多了。”阿小师感叹到。虽然以前的中菜的物资和原材料也极为丰富,却不比现在。以前的鸡卷要自己备料,包完再蒸,特别费工夫,而现在的鸡卷只要在菜市场买现成的就可以了。说话间,阿小师又带我们来买蟳肉。今日宴席的菜单中,有一道“桂花蟹”便需要用到现成的蟳肉。每年冬天正式石蟳最当季的时候,肉质饱满鲜美。泉州地区宴席之丰富,不仅带动了充足的购买力,也催生了菜市场里的各种“产业细分”,就像我们来购买蟳肉的摊点,把蟳肉从壳中挑出就是常年在这摆摊的蟳浦姑娘每天的工作。
泉州宴席,从传统到现代
若要说到传统泉州菜,就不得不提闽南菜,虽然现在整个闽南地区的地域差异越来越小,但传统泉州菜在闽南三地中还是独具特色。闽南菜的口味以清淡为主,注重调汤估料。它的烹调技法多样,有炸、炒、煮、炖、焖、煎、卤、炣、淋、蒸等。而作为闽南菜的源头,泉州又因为地处山海之合,背负群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沿海地区漫长的海岸线,以及浅海辽阔的滩涂辽阔,让鱼、虾、螺、鲟、蚝等海鲜常年不绝。再加上山林溪间盛产香菇、竹笋、石笋、石鳞、河鳗、甲鱼、穿山甲等山珍野味,让传统泉州菜形成了山珍与海味共存的特色。
今日的宴席也保留了传统泉州宴席的特色。回到厨房开始忙碌的阿小师,一边以凌厉的刀工备料,一边讲解着泉州传统宴席的来历。今日的宴席中总共准备了十道菜:有代表闽南小吃特色的鸡卷和海蛎煎,红烧黄花鱼和葱烧排骨则是从前宴席中不可或缺的两道“硬菜”,桂花蟹和七彩汤则代表了那个时代曾经流行的产物,作为主食的是泉州卤面,再加上象征着“头尾甜”的花生仁汤,便是满满一桌传统泉州宴席的搭配。
而相比过去,当下时兴的泉州宴席则少了一些传统特色,不管是在高档酒店抑或乡下宴席,生猛海鲜一定少不了,海参、鲍鱼、鱼翅前赴后继,卤味拼盘的口味也变得越来越大众化。最后为了省事图个方便,直接预定西式快餐店的苹果菠萝派作为餐后甜点。而对于阿小师这一辈的人来说,在他们那个年代的泉州宴席,当时无论是家中设宴待客抑或是婚丧嫁娶,宴席上的菜色基本相同。不论在菜色的选择和做法上,所保留的更有泉州传统的味道在。
早年间泉州的酒家还不太多的时候,本地人家如果遇到婚丧嫁娶需要设宴,都要请当地的厨师上门掌勺。因为从小对做菜感兴趣,阿小师年轻的时候便练得一手好厨艺,便有不少人慕名而来。在他印象中,当时泉州物资匮乏,无法像现代的泉州菜讲究“精、少、烩”,“我们当时都是‘赌大碗的。”他打趣到。为了让来喝酒的客人能吃饱,往往先上一道炒面线垫垫肚子,要喝酒的就可以开喝了。炒面线完了中间还有卤面,卤面完了后面再接着一个肉夹包,非要把宾客的肚子吃到撑饱为止。虽然当时条件有限,但是爱面子的泉州人一定不会失礼于人,到宴席中有没有吃饱是也是当时衡量宴席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传统宴席,是面子也是里子
泉州人好面子,所以宴席中的菜色一定要丰盛,分量一定要够足,即便早年间条件不好,也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有了面子,就一定要有里子,当时的泉州有一道名菜,据阿小师说,有许多现在的厨师早已不会做了,这道菜就是“桂花蟹”,这道菜便称得上是当时的“里子”。在当时那个年代,蟹虽然也不便宜,但普通家庭还是消费得起,而爱面子又爱里子的泉州人,宴席上总要有这么一道撑起脸面又好吃好看的菜色。桂花蟹不是说菜中有桂花,而是将捣碎的蟹肉与鸡蛋、马蹄、胡萝卜等一同下锅翻炒,炒出来的菜色五彩纷呈,于是美其名曰“桂花蟹”。除了桂花蟹,今日阿小师本来还另外准备了一道“通心河鳗”,这道曾经的泉州传统名菜,因为颇为费工,现在已经慢慢淡出宴席之中。阿小师也颇为感慨:“现在如果能做的出通心河鳗这道菜的,在泉州一定算是老师傅了。”
最能体现泉州人传统的还有一道七彩汤。对许多年轻一辈的泉州人来说,七彩汤更像是童年的回忆。所谓七彩汤,得名于汤头色泽丰富,像是有七种颜色在其中。这道七彩汤的故事也是大有来头,民间说是当时华侨大厦的厨师收工之后,想要做几个下酒菜,又不想吃天天烧制的大鱼大肉,便将一些下脚料的配菜剁碎了放入汤中,再适量加入干贝,没想到烹调出的汤既养眼又美味,随之便在泉州民间流传开来,也成为那个时代的宴席中出镜率最高的汤点之一。
闽南的传统宴席里,当然一定不会缺少蚵仔煎,阿小师的蚵仔煎用的是闽南传统的做法。现在闽南地区常常能吃到的蚵仔煎,是将蚵仔放入锅中煎炒后压至扁平,而后再将鸡蛋顺着锅边打入锅中,再以颠勺的方式将其两面煎透。而传统的闽南做法显得更为粗放,将蚵洗净后,放入锅中煎炒,然后再将另将料调匀成粉浆,淋少许在锅内,待凝固时打入一个蛋并弄散煎半熟。然后加入少许小白菜在面上,然后翻面,煎至小白菜熟即盛入盘内。最后用大匙油炒匀,淋少许在蚵仔煎上即成。泉州传统的蚵仔煎,一定要配上晋江产的高仔辣椒酱,才最为正宗。据传在蚵仔煎蘸甜辣酱相配而食的传统由来已久,若要追溯历史,甚至可以说到海上丝绸之路对外通商时期,甜辣酱便是从外域传来的一味调剂。
最后一道被端上餐桌的菜是花生仁汤。泉州人摆宴,讲究“头尾甜”,头一道菜一般会是银耳莲子汤,而最后一道则是传统的花生仁汤。按照传统泉州的说法,它不仅带着甜美的希望,也预示着来年兆头,寓意多子多福。至此,一桌丰盛又有头有尾的泉州菜就此料理完毕。
今日我们邀请阿小师来摆宴的地方,是泉州西街的一处古厝,这里原本是泉州的一处大户人家的古宅,后来被改造成青年旅馆,但依然保留着泉州古厝的建筑与装饰特色。今日旅馆老板早早放出风声,中午可以在这里吃到一桌传统的宴席,住客们便早早地期待起来。因为常常接待客人的原因,客栈的主人也常常在这里设宴请客,但是对于年轻一辈的泉州人来说,这桌传统的宴席已然显得有些陌生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每一道菜都被不同的潮流塑造出不一样的口感,但唯有带着感情的味道得以永远留存在记忆之中。
寻味传统泉州
除了传统宴席,泉州小吃也是泉州菜的重要代表。与宴席中随着时代背景而不断变化的菜色不同,泉州地方小吃万变不离其宗。如果说泉州宴席是泉州菜的面子,那么泉州的传统小吃就是这座城市温暖的里子。
群众牛肉小点
位于中山南路的群众牛肉店,因为临近群众戏院而得名。群众牛肉店堪称泉州小吃店中的翘楚,完美嵌入满足了这种古早味小吃店的几个条件:店里空间不到四五个平方,最多也就能够容纳十来号人在店内就餐,饭点的时候你还得排队;店内陈设简单,桌椅散发着挡不住的古早味;也就卖那么两三样菜色,但你可能永远都吃不腻。
来这里一般就点两种东西:牛肉羹和海蛎煎。群众的牛肉羹是泉州一般家庭会做的勾芡汤底,家常平实好入口,加入几寸生姜,混入牛肉羹中更是香气难挡。而这里的海蛎煎同样是翻炒的传统做法,而非在锅中煎至扁平再打入鸡蛋的新式做法。群众的特点是葱蒜多,大量的葱蒜化去海蛎的腥气,极好入口。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食客端着一碗囫囵吞下,不知情者还以为在喝粥,通常吃完一碗放下,便对着厨房吆喝:老板,海蛎煎再来一碗!如此这般吃海蛎煎的方式,别处怕是难得一见的。
地址:鲤城区中山南路436号
水门国仔面线糊
水门国仔,在泉州种种面线糊店中算得出名。在水门巷中的这一家也是国仔面线糊的总店,国仔是老板谢锡国的别名,还没有国仔这家店的时候,谢锡国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面线糊,后来在水门巷开起门面,努力经营之下颇得食客好评,如今在泉州市区已有四家分店。
泉州的面线糊品牌,这几年也开始进入群雄逐鹿的状态,国仔凭借着丰富而新鲜的用料,良好的态度,以及最重要的上佳的口感从中脱颖而出,成为泉州地道面线糊的佼佼者。相对于其他面线糊,国仔胜在有固定店面,同时老板经营思路明确,让国仔成为市民大众最喜欢的面线糊品牌之一。在泉州要吃面线糊,当然有很多选择,但是如果综合时间、环境、地点等因素,国仔还是很稳妥的选择。
地址:鲤城区水门巷
正泉茂绿豆饼
“林记正泉茂”是家百年老店。据史料记载,清咸丰时期,晋江陈埭西滨坊脚村一带,很多人都以做绿豆饼为生,林举烈就是其中一个。后来林举烈的儿子林孝世前往台湾谋生,学到制作绿豆饼的精湛技术,返乡后创办“林记泉茂饼铺”。之后,林孝世的孙子林时德将饼铺搬迁到泉州市区新桥头,为示正宗,命名“林记正泉茂”。现在位于天后宫旁边的正泉茂绿豆饼,也是泉州最正宗的绿豆饼之一,这里的绿豆饼都是临时手工制成,拿到手里还有温热的香气。
地址:鲤城区天后路10号
候阿婆肉粽
泉州的小吃店,不卖肉粽的实是少数,说到肉粽还得说东街。从钟楼起往东,几家有名的肉粽店都在这里,一到中午,肉粽裹挟着花生酱的香气,可以把路过的人馋的垂涎三尺。
在这之中,又当数候阿婆肉粽口感、口碑皆好。候阿婆肉粽1978年便开始经营,作为店内招牌的肉粽,在粽叶、糯米、馅料都有考究,料足味香。泉州肉粽,最出名的就是馅料丰富实在,卤蛋、香菇、虾仁、五花肉是标配,贵一些的,还会加莲子、鱿鱼干、海蛎干等等。泉州人对于肉粽的看法与态度,实际上已经与日常主食无二,所以来候阿婆吃一碗地道的肉粽,必然是你来过泉州最重要的体现。
地址:鲤城区东街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