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珍藏的红色记忆——西柏坡婚姻故事

2015-05-04武科

档案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王光美西柏坡刘少奇

武科

从相识、相知、相爱到共同走过令人憧憬和希冀的“红地毯”,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别开生面的婚礼更是在人们心中珍存。西柏坡——太行山区一个风光秀美的小山村。解放战争时期,因中央工委、中共中央的先后到来,使这个原本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战斗和生活在这里的工作人员,也把感情硕果收获在弯弯的滹沱河畔。滹沱作证,许多新人在西柏坡喜结良缘,刘少奇、王光美夫妇,廖盖隆、李蓬茵夫妇,李德伦、李珏夫妇,李银桥、韩桂馨夫妇,就是此时走向了婚姻的“红地毯”。

中央大院里的简朴婚礼晚会

1948年8月21日,中共中央五位书记之一的刘少奇和王光美的婚礼引起了重要同志们的极大关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3年,刘少奇从华中回到延安后,因为和王前在性格上合不来而分了手,从此过着无人照顾的单身生活,身体状况一直不大好。在西柏坡,因为从延安到西柏坡的长途跋涉,以及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前的大量紧张筹备工作,使他的胃病复发病倒了,体重也降到了48公斤。正在转战陕北的毛泽东致电要求他休息一段时间再工作,可他始终不肯。

对于刘少奇同志的身体状况,康克清和邓颖超两位大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打算为少奇介绍一位合适的伴侣。1948年春,中央外事局工作人员王光美介绍了土改工作,从解放区回到外事局驻地距西柏坡仅三里地的柏里村。王光美是天津人,1946年来到延安,被分配在中央外事局工作,为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当翻译。刘少奇同王光美在延安时就已相识有来往,到西柏坡后更加熟悉了。在康克清和邓颖超两位大姐红线牵引下,两人定于1948年8月21日结婚。

据时任刘少奇机要通讯员的齐建华回忆:结婚那天,刘副主席在办公室里整整工作了一天,傍晚时分,才把秘书和齐建华叫到身边说,今天要成亲了,光美同志不好意思,你们去接她一下。

工作人员把新娘子接到少奇居住的那间土墙泥顶的“新房”。晚饭后,毛泽东、周恩来兴冲冲地来到刘少奇住处表示祝贺。正好,中央外事局的同志们送来了一个他们自己做的贺喜蛋糕,在谈笑风生中,毛泽东、周恩来和大家一起高兴的把蛋糕都吃了。

随后,同志们还为他俩的婚礼准备了一场晚会。在中央大院的露天舞会场上,灯火通明,中央机关各部门的同志们闻讯后陆续来到这里。

刘少奇和王光美笑着给参加舞会的同志们分发了喜糖和瓜子。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也来祝贺,总司令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说:“今天是少奇和光美同志结婚的日子,我们欢迎他俩给大家出个节目好不好?”在大家的欢呼和热烈掌声中,他俩合唱了一首《南泥湾》,“花篮里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清脆嘹亮的歌声在大院里起伏回荡。

唱完歌曲,周恩来提议说:“我建议把延安晚会的热情带到西柏坡来。大家腾腾地方,让少奇和光美给大家跳个舞。”在欢快的舞曲声中,他俩大方地跳起了交际舞,会跳舞的同志进入“舞池”跳了起来。几个勇敢的女青年拉着总司令和周副主席进入了跳舞的行列……

简朴的婚礼晚会结束后,刘少奇和王光美也开始了新的人生起点,结伴走上了人生路。此后将近20年的风风雨雨,刘少奇和王光美始终相濡以沫、矢志不渝。当“文革”风暴向刘少奇袭来,王光美对丈夫说:“能不能跟中央说,你辞掉国家主席,我和孩子养活你。”刘少奇摇摇头说:“向中央提过,总理说有个人民大会的问题。不能再说了。”在灾难面前,王光美始终伴着刘少奇,给他安慰和温暖。

历史是公正的,1980年,刘少奇的冤案也得以昭雪。1992年,精神矍铄的王光美老人重返西柏坡,缓缓走进刘少奇同志旧居,深情地看着这里熟悉的每一件陈设,看着她和刘少奇当年简陋的新房,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千言万语诉诸笔端,挥毫写下了“难忘西柏坡”,真可谓笔笔连心字字含情。

战火纷飞中的婚礼

西柏坡时期,新华社机关驻在西柏坡附近的陈家峪村。新华社青年人多,结婚的人也比较多,并且由于他们知识“含量”较高,婚礼也独具“新华社风味”,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本来很普通的婚礼办得热烈喜庆、多姿多彩。

著名中共党史学家廖盖隆和夫人李蓬茵就是其中一对。

廖盖隆,广东信宜人。西柏坡时期,他担任新华社国民党区新闻部主任,李蓬茵则在《参考消息》编辑部工作。1948年秋,这对革命恋人原本将婚期定在了十月革命节,并向组织递交了结婚申请报告书:我俩拟在十月革命节(11月7日)结为夫妻,请组织批准。当俩人将结婚申请正式递交了党组织后,就天天盼望能批准。没想到,社长廖承志不但批准,而且在结婚申请上写下了“非常恭喜,祝幸福!”的热情贺语,两颗年轻的心深切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爱护。

然而,就在两人期盼的佳期即将来临时,却出现了“意外”波折。原来,蒋介石为挽救其崩溃覆灭的命运,1948年10月派驻在北平的傅作义所部偷袭石家庄,并直接威胁西柏坡中央驻地的安全(后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偷袭阴谋被打破),婚礼被迫推迟。即将成为新娘子的李蓬茵听从组织安排做了转移。后来,李蓬茵回忆:“我和一些身体较弱的女同志、病号及小孩,疏散到了离西柏坡几十公里的东漂村。可是不几天,就接到了老盖的来信:‘向你报喜!窜犯敌人被打退,党和战友一切给你准备好了。现在,就等你回来当新娘子了。”

当归心似箭的她回到新华社驻地,那个破旧的小四合院整个变样了。院子北面两根柱子上挂着一副用红纸写的大喜联:东北礼炮鸣,喜煞潇湘妃子;冬宫红旗展,鼓舞革命英雄。喜联的作者是新华社国民党区新闻部的蓝芸夫,上联前半句点出了辽沈战役以歼敌47万的辉煌战果取得全面胜利,后半句则妙笔生花地戏称即将做新娘的湖南姑娘李蓬茵为“潇湘妃子”。对联对仗工整,亦庄亦谐,令人忍俊不禁。更为妙趣横生的是,李蓬茵所在的《参考消息》编辑部门框上,也贴着红纸书写的三个醒目大字:舅爷府。风趣幽默的喜联使得刚步入院门的李蓬茵又喜又羞。

11月7日下午,两人的婚礼如期举行。那天,院子里挤满了前来祝贺的同志们。新华社社长廖承志作主婚人,在婚礼上致以热烈的贺词。他勉励两位新人:要更加勤奋的工作,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多做贡献,成为肩并肩地为共产主义事业长期奋斗的革命伴侣。廖承志还送上了自己的新婚贺礼,一幅署名《油条》的漫画。他在画面上把新婚夫妇的身体扭在一起,分不出你我,下面四只脚穿着同样的军鞋,上面两个兴奋欢乐的头像,俩人神形酷似,夸张而又逼真。

新房是陈家峪村老乡临时腾出的,虽然很破旧,但是经大家精心布置,变得不同凡响。同志们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几乎贴满了新房的墙壁。有大红喜字,还有各式各样的贺词、喜联、诗歌、漫画、风景画等。李蓬茵回忆:“送走了闹够了新房的战友之后,我心情激动地坐到炕沿上,发现炕席、褥子、被子、床单和枕头底下,到处是战友们埋下的‘地雷——瓜子和枣子。我一边动手起地雷,一边为自己能生活在这富有革命情谊的战斗集体中,举行这样有意义的婚礼而感到无限幸福。”

滹沱河畔的思恋

李德伦,回族,原籍河北,1917年生于北京。23岁时到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读书,期间与同学李珏相识并相恋。那个年代婚姻大多讲究门当户对,李德伦没落的官宦家庭,致使两人的关系遭到了李珏父母的反对。为了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和抱负,李德伦决定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由于李珏父母仍不同意俩人的关系,李珏只得暂时留在上海。1946年11月,李德伦只身奔赴延安,担任当时刚成立的中央管弦乐团的教员。1947年3月,在周恩来的亲自关照下,李珏冲破家庭的重重阻力来到延安。这时,李德伦已随乐队转移到陕北葭县参加土改,李珏又连忙“追”到这里,两个恋人在解放区的天空下重逢,感觉到自己真的解放了。不久,随乐团渡过黄河经山西境内,于1947年6月来到西柏坡。

李德伦和李珏随乐团住在西柏坡附近的南庄村,与中组部在同一个村子。在这里,乐团又排练了京剧《打渔杀家》、《苏三起解》等新剧目,全国土地会议期间还经常到西柏坡为代表们演出,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常常观看他们的节目。

乐团到达这里后不久,“七一”建党节就要到了,李德伦和李珏向中组部递交了结婚报告,中组部副部长安子文亲自写下了“同意你们结婚”的批复。两个年轻人兴奋不已,这对相恋了六年,历经分别、抗婚的年轻人,现在终于走到了一起。在此后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们相濡以沫、肩并肩地走过来了。

1997年5月,在李德伦和李珏金婚纪念日即将来临的时候,两位老人重返西柏坡。此时,年岁已高的李德伦腿脚不太灵便,纪念馆为他准备了轮椅。但他始终不肯坐在上面,还激动地向人们讲述住在西柏坡时的往事,他和夫人的婚礼更是让他难以忘怀。

参观之后,李德伦写下了特别的感想:“半个世纪前,随乐队自陕北来正是中央土地会议在此召开,于七月一日,余与李珏在南庄结婚,四十九年矣!今重游故地,已成为革命圣地,也是我个人的纪念地,甚为感动。”

李德伦刚刚写完,李珏说:“你写错了,明明是半个世纪,怎写四十九年?”李德伦说:“今天是5月19日,离7月1日还有42天,不是四十九年吗?”看着两位老人认真的样子,众人不由得都笑了。

之后,李德伦夫妇还到陈家峪村以及大女儿李鹿(出生在获鹿而取名)的出生地获鹿县杜北村故地寻访,为两位老人的金婚纪念日写下了不同寻常的一笔。

毛主席为我保大媒

李银桥,河北安平人。自11岁参军后就一直给首长当勤务员。1947年8月在转战陕北途中,李银桥被组织安排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一直到1962年调离。韩桂馨被组织安排照看李讷,比李银桥稍晚一些,当毛泽东得知韩桂馨人时,说你们是安平老乡,都到我这里来工作,这是缘分,你们握个手吧。关于这一细节,75岁的韩桂馨至今记忆犹新。2003年冬,当笔者来到老人家中采访时,她动情地讲述起这段难忘的往事,说:“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是毛主席为我们的婚姻牵的红线。”

1948年5月,两人随毛泽东一起来到西柏坡。随着接触时间的增长,李银桥和韩桂馨相互之间渐渐产生了好感。毛泽东也时常关心着两个年轻人。毛泽东告诉李银桥让他们多接触、增强了解,说:“不要封建哟,你们谈我是赞成的。”还嘱咐李银桥不要依靠媒人,要“自力更生”。

在战争岁月里,各部门的女同志很少,像韩桂馨这样的年轻女同志就格外引人注目,她不止一次碰到过异性的追求,江青也很关心她的婚姻问题,先后给她介绍过两个红军干部。可是她已经对李银桥暗生情愫了,所以都没有答应。这些事李银桥也有所耳闻,背地里急是干着急。别看李银桥工作起来有章法,在毛泽东的身边行走,大小事处理得周密妥善,然而一说到谈恋爱,顿时就“笨”得不知所措了。虽然有那么多与韩桂馨接触的机会,却不知道如何去捅破那层窗户纸。

一个偶然的机会,毛泽东为他指点了迷津。

一天,李银桥收到父母的来信,说给他相中另一房好媳妇,问他愿不愿意。李银桥犯难了,到底该如何回复父母?愁眉不展的李银桥请毛泽东为他出主意。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他点拨李银桥说:“你就不会去问问小韩,人家比你文化高,请她帮你写封回信吗?”李银桥一下明白了主席的用意,喜滋滋地去找韩桂馨……

就这样,俩人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事后,李银桥高兴地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非常欣喜,用他那全国人民都熟悉的湖南口音说,要说缘分,这就叫缘分。

随着感情的升温,到年底他们俩人决定结婚,并向组织递交了申请:“我俩相处一年有余,相互深为了解,感情至为融洽,今双方自愿举行结婚,永结终身革命之伴侣,谨此恳请核准。”两人郑重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报给了组织。不到两天的工夫结婚申请就批了下来。

党组织作了“大大好事,甚为赞成”、“完全赞成”、“同意并致贺意”、“十分赞成”、“总支委员会同意”等批示,俩人兴奋不已。

两个情投意合的年轻人就算结婚了。由于当时正在进行淮海战役,中央机关非常忙碌。婚礼从简,没有举行任何庆祝仪式。但毛主席却把这件事记在心里了。进城以后,毛泽东让李银桥选两个好日子,把结婚仪式补办一下。李银桥推辞说:“现在正在准备建国的大事,太忙了,仪式就算了。”然而毛泽东坚持要补办。李银桥和韩桂馨商量了半天,最后选中了“五四”青年节这天补办了结婚仪式。

猜你喜欢

王光美西柏坡刘少奇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西柏坡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江青与王光美亲密姐妹为何决裂
王光美决不与“林彪”握手
红卫兵设计扣留王光美
风雨西柏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