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明珠 迎朝阳
—— 四川省马尔康县旅游发展路径观察

2015-05-04中共马尔康县委书记张培云设计张籍匀

中国西部 2015年5期
关键词:马尔康景区旅游

文/中共马尔康县委书记 张培云设计/张籍匀

高原明珠 迎朝阳
—— 四川省马尔康县旅游发展路径观察

文/中共马尔康县委书记 张培云设计/张籍匀

天街魅影 摄影/石高让

旅游业是现代先导型的朝阳产业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提升对外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四川省马尔康县委、县政府抓住阿坝州委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立足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文化强县,突出“文旅相融活商贸”这个重点,提出打造“川西北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宜居地”的发展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了马尔康县旅游业的发展。

云中的山 摄影/王国民

旅游资源突显“三大特色”

马尔康县旅游资源总量富集、特色突出,“三大旅游资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具提供了支撑,是游客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自然生态资源独显特色。特殊的区位、宜人的气候和优良的生态,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马尔康县的自然资源分为植物景观、高山峡谷、高原草甸、温泉湖泊。境内有梭磨河大峡谷、白湾大峡谷、脚木足大峡谷、龙尔甲大峡谷、茶堡河大峡谷。峡谷内层峦叠嶂,植被茂密,水流清澈,奇花异草遍地,珍稀动物成群,飞瀑流泉常年不断,构成了一幅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美丽画卷。

嘉绒文化资源底蕴浓厚。神奇的土地、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孕育了绚丽多彩的嘉绒文化(土司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嘉绒服饰、藏戏歌舞、碉楼建筑、民间工艺、民族饮食都独显当地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里藏传佛教六大教派齐全;这里是无可争议的锅庄之乡;这里是演绎《尘埃落定》的传奇之地。县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各类文物点156处。同时,卓克基土司官寨文化旅游区已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授牌。

长征文化资源历史悠久。长征时红军在马尔康撒下了革命的种子,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伟人都在此生活和战斗过,并建立苏维埃政权。他们在境内组建了群众组织和游击队等革命武装,留下了红军树、红军坪、卓克基会议遗址、松岗战壕、卓木碉会议遗址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卓克基会议遗址已被国家列为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旅游发展现状呈现“两大特点”

县域旅游对于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明显的,但由于马尔康县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旅游业发展,就必须认真分析旅游发展现状,有效发挥优势。

一方面是旅游发展思路清晰。马尔康县立足于具有独特资源禀赋的长征文化、民俗文化、土司文化和自然风光,以“嘉绒圣地、锅庄故乡、长征驿站、避暑天堂”为主题形象,叫响“高原明珠城,最美马尔康”的旅游形象,依托“三大旅游资源”,围绕“三步走”战略,以转型升级为导向,以富民增收为目的,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并举、强化管理与争创品牌并抓、改进服务与争取客源并进,全力打造“嘉绒藏族腹心地生态文化旅游区”,着力实现“川西北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宜居地”的目标。2014年,马尔康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7.6亿元。

另一方面是旅游发展潜力十足。马尔康作为州府所在地,是阿坝州政治、金融、信息、文化中心,消费和商贸活跃,流动人口多,考务经济、会务经济、商务经济、假日经济独具优势。红原机场通航、汶马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加之规划之中的川青铁路,届时马尔康将形成“铁公机”交通网路,大大缩短与成渝等主要客源地的距离。同时,依托环红原机场经济圈,加强与周边成熟景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客源共享,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全县旅游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发展潜力十足。

摄影/王国民

促进马尔康县旅游发展的“五条路径”

马尔康县旅游产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在环红原旅游经济圈中占得先机,必须围绕“一核一环三点五通道”的旅游发展格局,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加强宣传、完善基建、强化管理,着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全县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富民产业。

把发展布局做优,在整合旅游资源上下功夫。结合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建设,加快做好全县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形成文化旅游的总体布局及点、线、片布局。一是加快打造精品景区。完善《马尔康县松岗景区总体规划及重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大藏生态文化旅游区》和《昌列高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三个规划,围绕“一核一环三点五通道”的旅游发展格局,以卓克基土司官寨文化旅游区为核心,辐射松岗景区、大藏景区、昌列山景区,打造嘉绒藏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以卓克基会议旧址为依托,打造长征旅游精品经典旅游区。二是整合精品旅游路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路,强化精品意识,精心制定旅游线路,积极开发双江口高山湖泊景点,加快梭磨河大峡谷、雪马山、大藏等景区建设,重点打造以“红马壤”“红马金”“红马小”为主线的嘉绒藏族文化走廊的旅游产品,彰显马尔康在藏羌走廊民俗体验旅游环线、“雪山草地”长征体验旅游环线、神山净土宗教体验旅游环线和经典自驾游环线中的优势和特色。三是强化对接,提升服务。按照区域旅游“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流”的原则,加快与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内各县的深度合作,特别是与成熟景区的联合,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宣传促销、无障碍旅游措施,形成旅游连片发展活力。同时,加快旅游集散中心、主题酒店、购物街、特色餐饮的规划与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把文化品牌做强,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塑精品。当前,旅游发展态势逐步转变为对文化资源和绿色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文化内涵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打造嘉绒文化品牌。一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结合“口述历史”、文化传承等活动,深度挖掘“锅庄”“藏戏”等民俗文化,将长征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与嘉绒藏族风情旅游相结合,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开发文化衍生产业,用好用活县域文化资源。同时,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研究、传承等基础工程,加紧抢救散失在基层和民间的濒危文化典籍,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二是做大特色节庆产业。积极发展民间文化和特色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举办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民俗活动,如“嘉绒锅庄节”、“看花节”(若木纽)、燃灯节、战神节(骀日节)等,着力打造嘉绒民族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力争通过节庆活动使游客亲身感受当地民族民俗风情,提高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理利用马尔康地区各种特色的藏寨民居和田园风光,以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为契机,围绕“农家园林型、花果观赏型、景区旅舍型、花园客栈型”等五个方面的分类和定位,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店、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主要内容的藏家乐和休闲农庄。加快西索村、毛木初村、松岗村等农家酒店、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升级。

把旅游宣传做足,在强化营销策略上出新招。一是创新营销方式。根据客源的不同,细分市场,设计适合的营销方案,加强与已签约的15家旅行社的沟通联系;积极参加省、州旅游主管部门组织的旅游交易会、旅游推介会和旅游博览会,开拓旅游市场;加大网络营销力度,加强与新浪网、新华网等各类新闻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提高马尔康旅游在各级媒体的亮相频度;加大旅游线路、景区文化、假日节庆、旅游产品、特色美食的宣传。在加强与旅游网站、四川旅游报刊的合作的同时,依托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发布或更新旅游信息,提升马尔康的知名度。二是加强宣传力度。主动对接各种传播媒介,适时邀请省内外新闻媒介记者、旅游专栏作家来马尔康进行体验旅游,拍摄宣传短片及编写各类反映马尔康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文章和宣传册,叫响“高原明珠城,最美马尔康”这一口号;继续加强嘉绒文化与影视文化、微电影的结合。三是开发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内涵,生产体现藏羌文化特色、展示优美自然风光的旅游纪念品。通过摄影、绘画等方式开发“把美丽带回家”“把文化带回家”项目。围绕农畜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工和艺术品加工,培植龙头企业,创新产品体系,发展特色产品,做精做优特色品牌。

摄影/王国民

把旅游开发做实,在完善旅游设施上添举措。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畅通旅游通道,加快连接理县、金川、壤塘、小金、红原(州府至红原机场快速通道)五县的进出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游客咨询点、医疗点、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基本旅游服务设施的标准化建设;结合全域旅游及景区建设,指导旅游景区房屋外观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引导现有宾馆、饭店改造升级、创星创优,加快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不断提升旅游硬件水平和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二是抓好旅游项目建设。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建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重点完善西洞口嘉绒驿站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实施松岗碉群基础设施建设、昌列山景区道路建设、大藏景区观光走廊及日瓦坝星级酒店建设。三是抓好旅游景区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抓好卓克基“尘埃落定山庄”主题酒店、松岗景区“柯盘天街”和卓克基自驾游汽车露营地等重点项目的招商工作,选择有实力的知名企业投资开发特色旅游资源,争取在项目签约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把发展环境做佳,在旅游行业管理上强服务。一是加强行业管理。坚持在各重大节假日前联合工商、消防、卫生等部门对旅游市场开展综合执法检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和不法分子,确保旅游市场的和谐与稳定,为游客提供文明舒适的旅游环境。通过设立优惠政策,引进一批高端旅游人才,大力提高旅游管理决策队伍、服务人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建立服务机制。健全旅游投诉机制,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处理率。健全假日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网上购票、网上订房、网上组团等业务,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效益。支持旅游企业的发展,切实改善旅游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条件。三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通过业务培训、技能大赛、评先选优等活动提高宾馆饭店员工的服务水平。加大培训力度,形成旅游专业、旅游行业、旅游管理部门三结合的旅游培训体系,大力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举办旅游管理及服务人员培训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高耸的雪山 摄影/王国民

猜你喜欢

马尔康景区旅游
马尔康市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在马尔康,我看见了一些树(外一首)
某景区留念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静子的马尔康